2020-12-08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張瀅瑩 文學報
你聽說過「15分鐘生活圈」嗎?不久前,上海市文旅局發起「家門口的好去處」評選中,各區推薦了首批124個公共空間參評,這些不斷精心打造的生活空間,將形成「15分鐘生活圈」,以觸手可及的便利為在附近工作、生活的人們提供便利。
隨著上海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在這個「圈」裡,包括社區文化中心等在內的文化空間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周圍居民提供多種多樣的文化服務。這裡有種類豐富的圖書,有安靜閱讀的場所,如今,社區文化中心則「化靜為動」,讀者將有機會在家門口迎來自己喜愛的作家,並作近距離的交流和探討——
12月2日下午,室外寒風凜冽,新揭幕的浦興街道社區文化活動分中心裡暖意融融,不時有交談和掌聲傳出。在上海市作家協會的指導下,作家書店聯手該活動中心所舉行作家滕肖瀾新作《心居》的創作分享會吸引了幾十位住在附近的文學愛好者的共同參與。上海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在新世紀以來這座大都市發展與變遷中,上海老百姓彼此間談論最多的話題也許就是買房、賣房,以及圍繞房子發生的故事。在這部新作中,滕肖瀾寫這些在房屋買賣過程中的悲欣交集,也從顧家大家庭的故事衍生開,寫祖孫三代,寫老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寫房子這個載體本身給人帶來的心理變化和價值觀的變化。
「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希望裡面的上海人不是我們心目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形象,而是真正目所能及、每一個在這個城市裡居住、我們可以看得到的上海人。」滕肖瀾表示。以顧家三兄妹為例,他們之間雖然有爭吵,也會為了房子引起各種小心思,但終究在精明中不失溫熱,保留著善意和分寸感。在寫作期間,滕肖瀾坦言自己也曾有一些疑問,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如何才能一方面打破既定的、別人心目中似是而非的上海,另一方面也展現出當下的、真實的上海?「曾有讀者希望我用一兩句話形容當下的上海,我覺得很難回答。之前許多人對上海人的印象就是精明、會過日子、有些市儈。但在如今,作為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這裡生活著許許多多的新上海人,他們會給上海帶來哪些新的印象?」在兩位女性顧清俞、馮曉琴身上,滕肖瀾試圖寫出這種新——顧清俞是傳統意義上的上海成功女性,但在愛情、家庭等各方面的挫折之下,最後找到了另外一條實現自己價值的路;馮曉琴則是一個只會把希望寄托在丈夫和孩子身上的底層婦女,在磨難中慢慢發現了真正的自我。「簡而言之,兩個女性成長史是《心居》的主要內容。」
此次活動之後,浦興街道社區文化活動分中心還將圍繞改造後的成人閱讀區、親子閱讀區和作家書屋這三處活動場所,繼續舉辦更多有品質、適合社區居民的文化活動,打造社區居民認可的文化空間。浦興路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汪愛明表示,與作家書店的合作消息發布後,立刻有許多附近居民踴躍報名參與,「也希望今後有更多資源可以向社區廣發文學愛好者所共享,使大家精神更愉悅向上,一起來努力營造浦興濃濃的、良好的文化氛圍。」
據了解,作為上海作協「文學進社區」系列活動之一,今後將有更多文學活動以這樣的形式走進社區、走到讀者的身邊。以往,作家活動多集中在相對固定的讀書會、書店等場地,而如今上海有很多新建的文化空間,需要大量內容去填補。「我們如何呼應、對接這種需求?以這個活動為例,我們也在探索能與之配套、系統的、可複製的文學服務產品和模式。」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表示。
文化空間有內容需求,作家與作品也希望被更廣泛的人群所了解,這種雙向需要使得文學資源與文化場所更深度的「嵌合」成為可能。「我們所了解到的,有大量來自於社區的文化需求,也有包括企業、行業等系統的文化需求。我們希望以此形成為基層提供文學服務的一種模式,讓作家更頻密、更深入地到讀者中去,既是做文學服務,也形成了對文學作品的推廣。」王偉說,「在公共文化服務中,文學也應當是重要門類,由『文學進社區』的系列活動也是我們對於系統全面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務手段的探索,希望以此,未來讓文學服務社會找到更多落腳點。」
新媒體編輯:張瀅瑩
配圖:主辦方供圖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在家門口就能遇見你的「愛豆」作家,驚喜不驚喜?》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