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6月8日晚,天津體育館內座無虛席,氣氛熱烈,中俄兩國領導人在這裡共同觀看了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誼賽。隨後的兩天,在這片場地上又將進行「迎冬奧 上冰雪」花滑表演,幾天的時間裡,首次承接冰上活動的天津體育館一連經歷了三次「變身」。
把體育館變成冰球場
天津沒有可承接大型活動的固定冰場,為了舉辦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誼賽,天津市體育局決定在天津體育館內搭建可拆裝移動冰場。4月27日,國內頂尖的移動冰場製作團隊開始入駐。
「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真冰場的鋪建和移除不會對原有地面造成任何損壞。」歐悅冰雪工程師吳旭用「五花肉」來比喻其中的奧秘,原來,最底層的冰毯是由防水層、防潮層、防結露層等一層層疊出。「根據場地條件和需要不同,底層工藝也會有所區別。一般我們會做7層,但是這個場地沒有做保溫層。」
底層搭建完成後,黑色的製冷管路鋪滿場地,隨後一包包的沙子被小型起重機飛快地運進來,「這次我們選用沙作承重材料,其他項目中也有選用混凝土的,主要是支撐和平整場地。這些沙子是循環使用的,冰化掉或者砸掉之後會把沙子再收起來。」吳旭一邊用手摸著沙子一邊解釋。儘管製冷管道自身具有一定的結構硬度,但仍需科學地架設承重層來保護它。頂層的冰面也有學問,據介紹,製作冰面所需的水並不是自來水,而是酸鹼度偏酸的水。不同項目對冰層的要求也不一樣,比如短道速滑要求冰面較薄較硬,而花樣滑冰有跳躍,要求冰面較軟、較厚,這些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安排製冰方案。經過5天的搭建,最後澆上一層溫水,再讓冰車螺旋式清理,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誼賽的參賽隊員們就可以開始熟悉場地了,對他們而言,這和平時比賽的冰場沒什麼兩樣。
從冰球場換成花滑場
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誼賽落下帷幕,人潮散去,頂燈熄滅,冰場瞬間變得寂靜。然而寂靜很快被打破,穿著銀灰色工裝的工作人員魚貫而入,下一個任務已經開始:把冰球場轉換成花滑場。中國花樣滑冰國家隊隊員明日7點就要上冰訓練,留給場地轉換的時間不多了。
擰開螺絲,卸下立在冰場四周的界檣,這是冰球場和花滑場外形上最大的區別,而更多不為人知的改變正在悄然進行,由於冰球和花滑的運動特性不同,冰球場的冰面厚度在4公分左右,冰面溫度在零下7至9攝氏度,而花滑場的冰面厚度在6至6.5公分,冰面溫度在零下3至4攝氏度。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1800平方米冰面厚度和溫度的轉換,還需考慮現場燈光和人群產生的熱量對冰面的影響,這需要豐富的經驗。
經過6個小時的奮戰,冰場轉換完成,上午7時,花滑隊隊員準時在冰場上開始練習。對許多隊員而言,這次天津之行只是一次常規的表演,但對於高譽萌來說,卻是一個驚喜,這是身為天津人的她首次回到家鄉進行表演。「這就是可移動式冰場的優勢,可以輕鬆入駐任何需要的場地。對中國大部分地區而言,能夠容納上萬人的體育場館不少,但如果修建永久性冰場的開銷就太大了。」冰場轉換項目負責人王博說。
把花滑場變回體育館
10日下午,花滑表演在天津觀眾的陣陣掌聲中結束,這片冰場也結束了它的使命。由於天津體育館沒有排水系統,因此無法使用普遍採用的通過加熱製冷管道使冰面溫度升高變脆的方法。只見工人們先拿著小錘子和起子從圍欄開始拆卸,在打開幾個口子後,健壯的工人揮錘砸向結實的冰面。場邊一直被黑色木板覆蓋著的管道開始露出真身,這約齊人腰高的粗管正是製冷管道。歐悅冰雪製冷工程師辛宗元帶我們沿著管道的另一端走近了這片不為人所熟知的區域,三臺制冷機和一臺供電車佔據了這一區域的大部分地方。由於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誼賽有中俄兩國領導人到場觀看,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供電車旁靜臥著備用設備,制冷機上蓋著透明防水塑料布。
製冷管道中循環流動的乙二醇水溶液載冷劑逐漸導流到備好的塑料大桶中,冰面一錘錘碎裂,冰場在天津體育館留下的痕跡一點點消失,原本灰色的地面逐漸恢復,這裡馬上又要承接下一場活動了。(傅瀟雯 彭曉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