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如果非要選出一個最重要的皇帝,那麼秦始皇無疑是唯一的人選。作為首個建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秦始皇制定的"書同文、車同軌"策略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封建社會基本政治制度和格局。
也正是從秦始皇開始,"大一統"成為了從古到今每個中國人刻在血脈裡的追求。
秦始皇在位期間,一共實施了七個規模宏大的工程,其中兩個已經消失在歷史中。
第一個工程,就是我們的萬裡長城。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秦雖然二世而亡,但萬裡長城卻經歷了兩千年的洗禮和演變,如今成為中華兒女心目中,一座巍峨不倒的精神坐標和文化象徵。
秦始皇大規模的修建長城,用到了全國上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可見投入到長城修建的人力之巨大,以及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決心與重視。修建長城後,中原地區的農業逐漸穩定,成功抵禦了匈奴。
站在歷史的角度看,秦始皇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他所建立的帝國,所創設的新制度,所留下的宏偉工程,都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城,不僅是中國,也是整個人類史上的偉大工程。
北有萬裡長城,南有廣西靈渠。
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的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距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了。秦始皇為了統一中國,解決軍糧南運問題,動員了幾萬民工,歷時近五年,終於修築了靈渠。靈渠的開鑿成功,連接了湘江和灕江,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在華南和中原兩大地區的溝通和交流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個大工程,是秦直道。
從陝西到內蒙古736公裡的秦直道,比西方著名的羅馬大道還要早200多年,是世界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比西方著名的羅馬大道還要早200多年,是世界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在戰爭時期可以運輸軍隊和軍用物資等,非戰爭時期可以作為交通運輸,縮減南北的路程,對經濟開發和文化交流也產生很大的作用,自秦至隋唐一直沿用。
第四個工程,則是秦始皇陵。
目前,我們還沒有開挖秦始皇陵主陵墓的打算,但是皇陵外圍的陪葬品——秦兵馬俑,已經為我們帶來了無盡的震撼。也許,隨著科技的進步,有一天我們能看到兵馬俑真正的美麗色彩,真實感受到當年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藝。
最後兩個工程,則是早已被項羽一把火燒掉的阿房宮,和散失在歷史中的十二金人。過秦論說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有一種說法是金人在三國時期已經被銷毀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金人可能在秦始皇的陵墓裡。總之,短時間內,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記載,來懷想阿房宮和十二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