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地緣、宗教、政治因素交織下,三千年紛爭在繼續

2020-12-12 澎湃新聞

本周三,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下令開始將使館由特拉維夫遷往耶城。目前,這一決定在中東地區已經引發了廣泛而激烈的抗議聲音。這一事件雖然在川普發布之前兩天才引發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但實際上在以色列媒體上已經發酵一周有餘了。為什麼一個國家的首都在哪個城市能牽動那麼多人的神經?為什麼另一個國家——即便是美國——是否承認一個城市是某國首都有那麼重要?此外,我國官方近年來在巴以問題上表態時曾強調過一個似乎漸漸被人忽視了的常識——巴以問題是中東衝突的根源。那麼為何巴以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議題能夠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些自然都與這個地區紛繁複雜的背景和長久的衝突歷史息息相關。

耶路撒冷所面臨的矛盾衝突,其實遠遠超出了我們平日的視野範圍、某兩個政治實體和族群以及某些宗教傳統的歷史範疇。一方面,耶路撒冷所面對的矛盾紛爭有其歷千年不變的地緣政治和宗教文化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今日巴以衝突框架下的耶路撒冷及其他問題,則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新的、近現代的歷史和政治因素,不能僅僅用傳統宗教和文化因素去概括。我們今天就來簡單回顧一下歷史上圍繞耶路撒冷的複雜紛爭。

一、猶太人之前的耶路撒冷

與我們大多數時候的理解不同,猶太人乃至其被稱為「古代以色列人」(Israelites, 不是Israelis——後者為現代以色列國國民)的精神和文化先民並不是這片土地最早的主人,圍繞耶路撒冷的歷史和衝突也並非由猶太人開始。

亞歐非三大洲交匯之處的大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在西方又被稱為黎凡特地區(Levant)。狹義上,黎凡特包含今天土耳其南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約旦等國家和地區,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代中東地區文明之肇始,就是多種文化傳統和政治勢力交匯之處。此地長期處於埃及與北方勢力交替影響的陰影之下,因此,這裡為古代中東國際關係研究提供了最多的歷史資料也就不難理解了。四千多年前敘利亞的埃布拉(Ebla)王國和周邊馬裡(Mari)等王國的外交通信和條約只是個開始;三千八百年前左右,馬裡書信裡的國際關係體系的重要參與者之一就有大名鼎鼎的巴比倫王漢謨拉比;三千三百年左右,於埃及出土的阿瑪爾納書信(Amarna Letters)裡更是包含了大量黎凡特地區埃及附庸國的書信,展現了埃及、西臺(Hittite Kingdom,今土耳其地區印歐語政權)、米坦尼(Mitanni,今敘利亞、伊拉克地區政權)等大國圍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進行的曠日持久的紛爭,同時也反映了附庸國之間彼此討好宗主、互相傾軋同時謀求自身利益的複雜圖景。

雖然最早提及耶路撒冷的埃及文獻早於阿瑪爾納書信幾百年,但真正體現出耶路撒冷重要地理位置所帶來的衝突和威脅的資料就是還是來自上述的國際書信。其中,有一位作者叫阿布迪·賀巴(Abdi-Heba),他就是三千三百多年前耶路撒冷的國王,多次向埃及法老表忠心並訴苦,表示周邊有許多反叛的其他小國入侵耶路撒冷,令他不堪其擾(書信第285-290)。甚至他想給埃及派車隊送貢品都半路被人劫掠,這似乎從側面反映了黎凡特南部這一地區在古代貿易通路上的關鍵地位。他希望埃及迅速派兵保衛耶路撒冷,否則他和耶路撒冷都將危在旦夕,而且他表示這麼說是為了保護埃及的利益:

「看看這耶路撒冷(Urusalim)吧——不是我的父母把他給了我,是國王您強壯的臂膀給了我這座城!」(第25-28行)

情勢危急之下,這位耶路撒冷國王寫道:「別的城都享受和平(shalimu),而我卻被敵意困擾!」我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用了某種一語雙關:傳說耶路撒冷這個名字可以被解讀為和平之城(s/sh-l-m在閃族語裡多為和平之意)。當然,實際上城名裡面的salim這個成分更可能是直接源自某個亦見於古代敘利亞神話的當地神祇。

無論詞源如何,最重要的是其諷刺意味:耶路撒冷自古以來跟和平關係寥寥。當年的耶路撒冷是否真渡過了難關暫且不提,我們不妨看看這個阿布迪·賀巴是何許人也。他的名字由兩部分組成:abdi——閃米特語常見詞語,意為奴僕。阿拉伯常見人名阿卜杜拉、古代以色列先知俄巴底的名字裡都有這個成分(分別意為安拉和耶和華的僕人)。由此可知,Heba很可能也是一個神。事實上,這個Heba就是古代胡裡人(Hurrian)的重要女神Hepat,出現在很多同時期的人名裡面。而這些胡裡人,就是前述參與爭奪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另一大勢力、曾經強大的米坦尼帝國的主要居民。所以,這位耶路撒冷的早期國王名字裡包含了當地閃米特文化和胡裡文化不同的成分。考慮到胡裡人曾經在這一段時期生活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有他們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

可見,從最早見諸歷史資料開始,耶路撒冷就一直都是大小政治勢力爭奪的焦點和不同文化的交匯之處。換言之,耶路撒冷在古代並未完全屬於某個政權或族群,一切都是歷史演進、文化傳播和政治鬥爭的結果。

二、耶路撒冷:三教聖城

我們無法詳述耶路撒冷後來三千年的歷史,只能簡述相關的矛盾衝突。地理位置所扮演的角色仍然至關重要,可以這麼說:當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地區處於不同大國角力的中心或大帝國的邊緣之時,圍繞它的衝突就更多;當它們成為某個帝國的內部穩定的一部分時,這裡在地緣政治上重要地位就會降低。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地理位置早就不是耶路撒冷地位唯一的考量因素,由於耶路撒冷的文化和宗教意義隨諸一神教的發展而顯著增強,宗教帶來的矛盾衝突逐漸走到了臺前。

大約三千二百年前,地中海東岸地區經歷了一次比較劇烈的動蕩,最終一系列舊有的城邦國家銷聲匿跡,也包括那個耶路撒冷王國。黎凡特地區出現了許多新的人群,有一些定居下來建立了早期古代國家,其中就包括古代以色列人。早期以色列的歷史我們知之甚少。《聖經》舊約是這方面唯一的史料,但關於早期以色列歷史的其可信度則要打個問號。《舊約》有一些故事的歷史背景上卻是和其他史料對應的,例如《舊約》從沒有聲稱耶路撒冷一直都是古代以色列人的,也沒有宣稱以色列人建立了耶路撒冷。恰恰相反,《舊約》在《撒母耳記》中坦言,大衛王靠武力徵服了耶布斯(Jebus)城,後來改名為耶路撒冷(當然我們現在知道,耶路撒冷這個名字早於傳說中的大衛王近千年)。那個耶布斯城的居民擁有奇怪的名字(如撒母耳記下24:18裡的亞牢拿),明顯與希伯來語及其親屬語言無關,有學者指出,這些名字正是過去胡裡人的遺存。

傳說中大衛王帶領古代以色列人吞併耶路撒冷。

長話短說,不管大衛是不是真人,也不管大衛徵服之前的耶路撒冷是不是胡裡人的城市,以色列和猶大王國建立後,耶路撒冷成為了南方猶大王國的中心。而政治中心只是其職能之一,在古代中東,很少有哪個重要的城市裡沒有一座大的宗教祭壇或聖殿。《舊約》稱,所羅門王建了聖殿,後毀於巴比倫人;波斯時期猶大雖然失去了政治獨立,但聖殿得以重建,史稱第二聖殿,在希律王時期重修,後毀於羅馬大軍手裡。今天耶路撒冷老城裡的猶太聖地「哭牆」,據猶太人的說法就是過去聖殿基座的遺存,雖然作為兩千年的文物,看起來有一些保存過於完好了。

在《聖經》所記述的時期,耶路撒冷在文化和猶大居民身份認同上的地位提升也很快。它成了南方猶大王國的代表。當猶大的先知批判猶大居民不聽神的教導時,耶路撒冷就成了他們口中的罪惡之城;而當猶大貴族被擄到巴比倫時,耶路撒冷更是變成了他們日思夜想的故都。《詩篇》第137篇最為著名:「耶路撒冷啊!如果我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如果我不記念你,如果我不高舉耶路撒冷超過我最大的喜樂,情願我的舌頭緊貼上膛。」

而到了羅馬時期,耶路撒冷對於還在搖籃裡的早期基督教運動而言也是關鍵的地點。《新約》傳說耶穌曾經在聖殿布道。而耶穌最後被釘十字架所前走過的那條路也被認為就在當今耶路撒冷老城的Via Dolorosa。如今,耶路撒冷老城裡聖墓教堂裡還保留著信徒們眼中耶穌被從十字架放下後放置屍身的石板,每次去那座著名的教堂,都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基督徒跪地親吻那塊石板。

此外,眾所周知,耶路撒冷還是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第三大聖地所在。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位於過去的聖殿山上,改建自拜佔庭時期的教堂。根據伊斯蘭教傳統,耶路撒冷是最早的禮拜所朝方向,早於麥加的克爾白。此外,與耶路撒冷關係緊密的猶太教和基督教人物,如大衛王和耶穌,本身也是伊斯蘭教所承認的先知。《古蘭經》則稱穆罕默德曾經騎神獸到了最遠的清真寺(被認為是阿克薩清真寺)夜行登霄,上七重天。至今阿拉伯語稱耶路撒冷為Al-Quds,意為「聖城」。

聖墓教堂

西牆與圓頂清真寺

儘管在古代以色列和猶大人入主耶路撒冷以後,耶路撒冷的宗教和文化地位逐漸上升,但地理位置帶來的戰事和爭奪仍然時有出現。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中東之後,其帝國分裂為幾個部分,巴勒斯坦地區不再是波斯時期的帝國腹地,而再次成為要衝,變成了埃及託勒密王國和敘利亞塞琉古王國乃至後來羅馬等勢力爭奪的前沿。

不得不承認,後來耶路撒冷這座城市本身變成衝突的焦點,更多源於它的文化和宗教象徵意義,似乎這一因素比在帝國統治時期遠高於城市本身的地理因素。公元七十年第一次猶太戰爭,羅馬人摧毀第二聖殿之後,哈德良皇帝將耶路撒冷改建成一座羅馬城市,稱為Aelia Capitolina,並在聖殿山建了一座羅馬神廟。這一行為引發了猶太人強烈反彈,最終間接引發了公元二世紀初的第二次猶太人大起義和猶太人被逐出耶路撒冷的事件。

真正讓耶路撒冷成為一個重要城市的原因恐怕還是基督教的興起和羅馬帝國的基督化。基督教成為西方的世界性宗教,讓猶太聖城變成了西方世界的聖城。雖然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二城也具有崇高的宗教意義,但因為與《新約》、耶穌的關係,耶路撒冷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而在伊斯蘭教力量佔領耶路撒冷後,宗教矛盾和東西方政治矛盾也讓耶路撒冷成為了十字軍東徵中重要的目標,基督教勢力佔領巴勒斯坦地區期間,曾建立獨立的耶路撒冷基督教王國。此後,耶路撒冷重回伊斯蘭教政權手中,一直到近現代。奧斯曼帝國瓦解後,耶路撒冷成為英國巴勒斯坦委任統治地的一部分。

三、從文化、宗教到政治——耶路撒冷象徵意義在近現代的轉化

綜上所述,耶路撒冷自古以來就是多個政治力量和族群、宗教爭奪的焦點。在三千多年的歷史中,主導衝突的主要因素由地理區位因素慢慢向宗教文化因素轉變。十九世紀中後期以來,現代政治意涵與宗教意義攜手,似乎成為了新的聚焦方向。

猶太人在羅馬大驅逐之後慢慢不再是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地區的主要居民,甚至很難找到某個猶太社區自始至終生活在巴勒斯坦。猶太的文化中心從耶路撒冷先是轉移到了北邊的加利利,後來又轉移到巴比倫和中世紀之後的南歐、近現代的東歐。但客觀地說,兩千年來猶太人並非與巴勒斯坦地區完全絕緣。一方面,一些猶太旅行家、朝聖者曾到過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地區,另一方面,小規模的猶太社區也曾經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在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存在(如十字軍時期)。1492年西班牙驅逐猶太人後,許多南歐猶太人來到西亞和北非,有一些留在了奧斯曼治下巴勒斯坦地區。耶路撒冷仍然是三教聖地,奧斯曼老城裡也慢慢形成了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人的分區。十九世紀中期,還有一些東歐極端正統猶太人移民到耶路撒冷,有一些就在老城附近建立了著名的Mea Shearim社區。

但是,這些來自南歐或東歐的猶太人,並沒有試圖重建一個獨立的猶太國家。正統猶太人當中至今有一些人反對現代以色列世俗政權。他們認為,沒有神的旨意,人不能重建以色列或聖殿。他們主張和阿拉伯人和平共處,接受穆斯林政權的統治。前不久因為入伍當兵問題上街示威並與警方衝突的,就是這些正統派猶太人。

耶路撒冷正統猶太教徒社區懸掛的抗議標語:「我們絕不服兵役!」

真正讓巴勒斯坦乃至耶路撒冷政治化的,恐怕是十九世紀中後期興起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歐洲民族獨立和海外殖民的大背景下,其中一些人提出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的訴求最終在不同類別的復國主義中佔了上風,也得到了英國的支持。其後的歷史我們再次不贅述,關於耶路撒冷本身,要注意的是在47年聯合國分治決議中,耶路撒冷地位未定,被視為國際共管城市。但在猶太復國主義政權的立場上看,耶路撒冷至少有兩方面意義:一來這是古代曾經存在過的獨立猶大王國的首都;另一方面,對耶路撒冷的態度決定了世俗的以色列政權能否得到廣大猶太人特別是信教人士的支持。

因此,聯合國決議所建議的國際共管計劃並沒有得到實際尊重。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和約旦依據1949年停火線將耶路撒冷實際劃分為兩個地區:西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管轄,東耶路撒冷成為約旦的一部分。1950年,以色列議會就宣布耶路撒冷過去是也將會一直是以色列的首都。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吞併了約旦所佔的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全境,今年是以色列口中耶路撒冷「統一」五十周年。1980年,以色列通過《耶路撒冷法》,宣布完整而不可分割的耶路撒冷——也就是包含東耶路撒冷阿拉伯區——是以色列的首都。此舉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聯合國理會通過決議宣布此法案非法。但如我們所知,聯合國對巴以問題的實際作用,除了分治早期及其引發的戰爭以及巴勒斯坦難民安置問題之外,一直相對有限。而1988年,巴解組織頒布的獨立宣言之中,耶路撒冷被宣布為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巴勒斯坦一方對耶路撒冷的聲索使耶路撒冷的地位問題愈加複雜。雖然這一立場至今並無實際作用,以色列已經完全吞併了東耶,但巴勒斯坦的訴求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基本肯定。近幾年,我國曾多次表明立場,支持未來巴勒斯坦在67年戰爭前邊界內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主權國家。

約旦和以色列士兵在核查點附近交流。

1967年以色列佔領耶路撒冷全境。

美國的耶路撒冷使館法案(Jerusalem Embassy Act)於1995年奧斯陸協議前後在國會通過,要求美國政府四年內將使館遷往耶路撒冷,否則將縮減使館預算。這一法案引發軒然大波,也讓巴以和談一開始就蒙上了陰影。柯林頓表示,這是立法機關對行政權力的侵犯,並籤署命令推遲這一法案實施。自柯林頓以來歷任美國總統都推遲了這一命令,直到川普本月宣稱在繼續推遲(因時間原因)的同時,要求使館搬遷開始。

在此我們不去過多推測這一決定的原因和影響,但至少應該注意到川普這一決定與美國國內政治(如特別是親以的猶太遊說集團和福音派基督徒的影響)的關係,以及其與美國中東政策的關係。雖然川普沒有明確使用「統一而不可分割」這種形容詞來限定耶路撒冷的地域範圍,這一決定對以色列的右翼勢力而言都是重大利好。可想而知,在東耶非法定居點修建很可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自我合法性。的確,川普的決定會引發巴以乃至中東的局勢動蕩。要知道,穩定和安全的中東符合雖然中東人民的利益,但並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因此,這一決定恐怕有其深思熟慮的背景,值得持續關注。

四、尾聲

這次美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與使館搬遷之所以引發如此重大的反響,印證了耶路撒冷地位的關鍵影響因素在三千年來經歷了從地理區位到宗教文化再到國際政治意涵的轉化。這也告訴我們,對於巴以問題、猶太復國主義、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等議題的理解,歷史上的地緣、宗教因素和近現代範圍更廣的地緣政治及新的政治、意識形態因素都是必須討論的議題。與此同時,我們要清楚,歷史和宗教因素本身(如古代以色列人在某個時期於巴勒斯坦地區和耶路撒冷的關聯、耶路撒冷的「聖城」地位),與現代歐洲猶太人復國主義移民建國運動和巴以、阿以衝突在此基礎上的產生和發展,是彼此相關但無法完全互相解釋的不同事件。換言之,我們對耶路撒冷問題的考量,需要在了解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立足於當代政治局勢。因此,個人在歷史和宗教、文化上的信仰,無助於外界對此議題的分析和理解。

(本文作者系哈佛大學近東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生、耶路撒冷奧爾布賴特考古所訪問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耶路撒冷三千年,不僅是宗教聖地,也是文明衝突之城
    耶路撒冷之所以聞名於世,不僅僅它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聖地,更源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無休無止的爭奪。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視耶路撒冷為不可失去之城。耶路撒冷有著三千年的歷史,它的前一千年屬於猶太文明,後兩千年屬於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
  • 《耶路撒冷三千年》:千年興衰史,仗劍朝聖路!
    西蒙蒙蒂菲奧裡則為我們普通讀者寫最廣泛意義上的耶路撒冷歷史——《耶路撒冷三千年》。讀完《耶路撒冷三千年》讓人唏噓不已。如果你愛他,請帶他去耶路撒冷,因為那是天堂;如果你很他,請帶他去耶路撒冷,因為那是地獄。最靠近天堂的地方,最接近地獄。除下那些閃耀的光環,耶路撒冷還剩下什麼?
  • 耶路撒冷三千年
    2019年3月,我曾帶著探尋的心前往以色列,一睹了耶路撒冷的神聖風採(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連結文章《以色列沒有秘密》)。回來後我開始讀《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奧裡在三教的恩怨榮辱、王國的興衰沉浮、家族的你起我落中,依年代順序徐徐展開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歷史長卷。
  • 耶路撒冷——三大宗教都情有獨鐘的聖地
    中東,作為現在世界上戰事相對來時比較多的地區,耶路撒冷可以說是中東紛爭的一個代表地區,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共有的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是如今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產生紛爭的主要原因。
  • 《耶路撒冷三千年》:千年滄桑史,各自朝聖路|周末薦書
    「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它還是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維度的城市」,這句話寫在西蒙·蒙蒂菲奧裡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一書的封面上。而這本書,被基辛格視若珍寶的經典巨作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耶路撒冷三千年》:以故事講述聖城編年史(圖)
    原標題:《耶路撒冷三千年》:以故事講述聖城編年史(圖)   近日,西蒙·蒙蒂菲奧裡創作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中文簡體版新書,由浦睿文化出品上市。據出版方介紹,該書曾獲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2011年度選書。
  • 分析:耶路撒冷示威聲起 「三教聖城」難解紛爭
    中新網12月8 日電 (郭炘蔚)美國總統川普6日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要求啟動美國駐以色列使館搬遷計劃。這一消息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擔憂,多方表示,此舉可能重燃巴以衝突,點燃中東「火藥桶」。
  • 淺覽世界宗教聖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耶路撒冷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被譽為三大神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現代耶路撒冷城圖。耶路撒冷舊城圖。
  • 薦書|耶路撒冷告白:三千年滄桑歷史凝成一滴眼淚,化成一句告白
    推 薦真人版《耶路撒冷三千年》,為你展示一個耶路撒冷的生活與人文。BBC女記者八年移居生活實錄,以一個女人、妻子、母親的角度,為你講述耶路撒冷的日常、隱痛與未來。一、三千年滄桑歷史凝成的一滴眼淚,數百萬失根靈魂化成的一句告白。在這裡,你能看到過去所有歷史的側影,當下所有問題的癥結,卻看不到未來。耶路撒冷這座城市自誕生之初就被神聖性佔據了大部分軀體,每一次盛衰都會強化耶路撒冷獨有的神性,大概沒有哪座實體城市像耶路撒冷這樣見證過人類歷史的變遷。
  • 耶路撒冷緣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必爭之地?
    耶路撒冷成為三大教公認的聖地,要細說起來很複雜,一時半會說不清,下面就舍繁取簡,簡單說說,耶路撒冷為何是三大教必爭之地。有人說,世界的麻煩在中東,中東的麻煩在阿以,阿以的麻煩在耶路撒冷。說到底耶路撒冷是「罪魁禍首」,因為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就在這裡,所以,這裡成為世界上唯一被三大宗教同時認定為信仰源流和精神指針的聖地城市。簡單地說,自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成聖殿開始,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聖經》裡也曾多次述及此城是上帝祝福的城市,也證實了這一點,所以猶太教一直把她當成聖城。
  • 分析南亞的地緣政治博弈,印度的地緣格局怎麼樣?
    分析南亞的地緣政治博弈,印度的地緣格局怎麼樣?印度的地理相當差,印度這個國家非常不適合工業化。港口無腹地,腹地無港口。印度地緣政治格局較差,陸地上沒有戰略緩衝區和屏障,主動權不在手上,退不可守進亦不能攻,印度這幾年跟鄰居們紛爭就是希望獲取支點,除了在錫金佔了便宜,基本上被胖揍。在南亞次大陸上,印度還要面對兩個人口過億的對手:巴基斯坦2億人,孟加拉國1.7億人。還有一個尼泊爾,人口3000萬。
  • 伊斯坦堡被稱為永恆之城,耶路撒冷,世界三大宗教誕生之地
    伊斯坦堡被稱為永恆之城,耶路撒冷,世界三大宗教誕生之地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一聊伊斯坦堡和耶路撒冷。在亞洲大地西端的猶大山地之中,耶路撒冷莊嚴地矗立在4座山丘之中,四周的群山仿佛神聖的光環,籠罩在聖城耶路撒冷上空。久遠的歷史與宗教的紛爭令這座古城顯得愈加神秘。2000多年前,在耶路撒冷南部小鎮伯利恆附近的一個山洞中,耶穌降生了。長大後,年輕的耶穌來到耶路撒冷求學布道,並開始以基督自稱,後來又在耶路撒冷城外被殘暴的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並草草埋葬。
  • 青悅讀 | 耶路撒冷三千年
    耶路撒冷是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它還是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而地上之城的絕美無雙與天上之城的光輝榮耀相比,又顯得那樣的微不足道。耶路撒冷既是天上城又是地上城的事實意味著這座城市可以存在於任何地方: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據說,亞伯拉罕、大衛、耶穌和穆罕默德這些先知和長老,都曾在這裡的石頭上駐足。
  • 聽書筆記——《耶路撒冷三千年》
    耶路撒冷他能幫助你理解中東為什麼這麼亂,那裡不光有石油還有幾千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公元66年羅馬人佔領了整個迦南地區,給這裡起了個名字叫巴勒斯坦,被團滅的猶太人心裡苦啊,於是留下一句誓言,"等我練級回來。"帶著對耶路撒冷的嚮往他們走進了一個大坑.接下來第二位業主登場,那就是基督徒,不過我們先來說說基督教是怎麼來的。以前人們總是認為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就是公元元年,但是經過多年考證耶穌誕生在公元4年。
  • 【評論】「世界島」與「制海權」:俄羅斯與西方百年紛爭的地緣宿命
    與遊牧民族不同,俄羅斯在走向強盛後主動學習歐洲文化制度並且主動參與歐洲事務,他們在「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和「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等歐洲列強內部紛爭中的積極身影令歐洲十分不安。
  • 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的人類學解讀
    在耶路撒冷特殊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兩種屬性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構成衝突:一方面,民族國家的管理對其宗教文明的特質加以強有力的約束;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的時空之下,宗教文明又對民族國家構成了暫時性的超越,為民族國家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挑戰和可能性。
  • 耶路撒冷為什麼成為三大宗教的聖城
    耶路撒冷舊城是一座宗教聖城,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發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視為自己的聖地。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心中的聖城。
  • 《耶路撒冷三千年》導讀-前言和序
    前言裡面有句話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等讀完書後,體會更深。作者對耶路撒冷有著特殊的情感,「一生都在為這本書在做準備」。他將自己的宗教和民族觀點擱置,儘量客觀的論述各民族各宗教之間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前言和序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將在正文中會有出現和介紹。
  • 老照片:50年代的耶路撒冷,看那時三大宗教聖地的樣子
    耶路撒冷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猶太經典《塔木德》中是這樣形容耶路撒冷的:「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 耶路撒冷之爭|三大宗教的共同聖地和圍繞它的30年艱難和談
    在1995年,美國國會當時在共和黨推動下通過一部法律,規定駐以使館必須遷至耶路撒冷,但總統有權以安全因素為理由推遲執行,必須每6個月籤署一份相關文件。此後歷屆總統,從比爾·柯林頓到貝拉克·歐巴馬,都籤字延緩搬遷。為配合推動巴以恢復和談的努力,川普今年6月籤署延緩搬遷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