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塊石刻叫『封侯圖』,圖中有野蜂、有猴子,用『諧音梗』表達了吉祥如意。」冬季的午後,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湖大堤西順河段,洪澤區文物保護管理人員向前來回訪的洪澤區檢察院檢察官介紹被追回的石刻遺存的含義。
▲檢察官赴西順河派出所查看追回的5塊石刻保護情況
如今,在多個部門的聯手保護下,這些曾被盜竊分子驚擾的石刻,重新回到了美麗的洪澤湖大堤旁。
6塊清朝年間的石刻被盜
洪澤湖大堤始建於東漢,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人工堤壩,全長約70公裡,與都江堰並稱「堰中雙雄」,並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大堤上,散落分布著石碑、石刻遺存近400處,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史料價值。
今年8月6日,洪澤區的文物愛好者裴先生在文物市場上發現了疑似洪澤湖大堤石刻,立即向公安部門報案。經查,洪澤湖大堤西順河段洪澤與淮陰交界處有6塊不可移動石刻於2019年7月被盜,被盜石刻屬於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間,均被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記在冊。
事件發生後,洪澤區檢察院整合辦案力量,立即成立由「院領導+刑事檢察官+公益訴訟檢察官」組成的專案組,引導公安機關做好涉案文物鑑定和作案現場認定,並依據文物市場銷售人員線索倒查上線交易人員及盜竊犯罪嫌疑人。目前警方已追回被盜石刻遺存5塊。遺憾的是,其中的「普慶安瀾瑞獸祥雲」主體石刻斷裂成兩半,已無法恢復原狀。
「追回的5塊石刻目前仍放在派出所,保護條件有限,很容易造成二次損傷。」案件推進會上,公安機關、文物主管部門圍繞檢察官提出的追回石刻保護問題進行會商。經過多方論證,最終決定將被盜石刻放回原位,其中已經受損的石刻將邀請專業人士進行修復。
檢察建議助力文物保護
犯罪嫌疑人為何能輕易盜走6塊石刻遺存?石刻遺存被盜近一年,相關職能部門為什麼沒有發現?文物保護現狀如何?在辦案過程中,一系列問號在檢察官腦海裡縈繞。
諮詢文史專家、實地勘查文物遺址、調取歷史資料……該院檢察官對洪澤境內大堤石刻遺存現狀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調查,發現洪澤湖文物保護面臨著保護主體責任不明確、文物保護標識不健全、視頻監控安裝不到位、專項資金不足等困境。
▲檢察官實地勘查石刻遺址
隨著洪澤湖大堤旅遊產業進一步開發,精美的石刻引來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文物被盜隱患加大,保護迫在眉睫。
9月22日,該院分別向轄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被盜石刻遺存所在地政府制發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其依法履行監管職責,推動石刻的追回、保護、修復等工作,促成文物保護的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
收到檢察建議後,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迅速行動,會同當地鎮政府、水利部門和檢察機關共同研究保護方案,組織力量對洪澤湖大堤石刻遺存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安裝攝像頭強化技術監管、設立警示標誌。同時,組織公益損害觀察員加強日常巡查,及時將發現的問題向文保部門反饋,並加大普法宣傳。
「文物安全是底線,我們將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強洪澤湖石刻遺存保護。」10月23日,洪澤湖文物資源保護座談會上,該院收到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的檢察建議回函,雙方圍繞洪澤湖文物保護信息通報、專業支持等方面進行會商,形成長效聯席機制。
洪澤湖大堤石刻被盜案件引發檢察官思考,洪澤湖周邊文物涉及到淮安、宿遷兩市六縣區,隔湖相望,協作不便,如何形成文物保護的合力?
洪澤湖生態保護檢察聯盟協同發力
「洪澤湖大堤石刻遺存面廣量大,是洪澤湖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洪澤湖文物資源保護座談會上,文史專家裴安年說道。
為解決跨區域、跨部門文物保護不力的問題,該院依託今年成立的洪澤湖生態保護檢察聯盟,整合洪澤湖沿岸洪澤、淮陰、盱眙、泗洪、宿城等兩市六縣區檢察力量,聚焦湖區沿岸歷史文化遺存,牽頭召開洪澤湖生態保護檢察聯盟第二次聯席會議,從強化政府責任、擴大社會參與、加大執法督察和違法處罰力度等方面進行會商,以洪澤旅遊檢察辦公室為聯絡點開展文物保護公益行動,堅持依法監督和依法行政同發力,探索建設檢察機關公益訴訟促進文物保護長效機制。
聯盟成立以來,聯盟單位圍繞文物保護開展洪澤湖沿岸文物保護單位巡查2次,排查出相關線索13條,發出文物保護檢察建議5份,均得到相關部門的整改及書面反饋。
「同飲一湖水,共護一湖綠。檢察機關主動保護好洪澤湖沿岸的文物,不僅繼承傳統文脈,還守住我們的根。」江蘇省人大代表、淮安市洪澤勞模農莊負責人劉卉為檢察機關的主動作為點讚。
原標題:《千年古堤之上,石刻遺存有了守護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