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堤之上,石刻遺存有了守護者

2020-12-26 澎湃新聞

千年古堤之上,石刻遺存有了守護者

2020-12-22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塊石刻叫『封侯圖』,圖中有野蜂、有猴子,用『諧音梗』表達了吉祥如意。」冬季的午後,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湖大堤西順河段,洪澤區文物保護管理人員向前來回訪的洪澤區檢察院檢察官介紹被追回的石刻遺存的含義。

▲檢察官赴西順河派出所查看追回的5塊石刻保護情況

如今,在多個部門的聯手保護下,這些曾被盜竊分子驚擾的石刻,重新回到了美麗的洪澤湖大堤旁。

6塊清朝年間的石刻被盜

洪澤湖大堤始建於東漢,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人工堤壩,全長約70公裡,與都江堰並稱「堰中雙雄」,並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大堤上,散落分布著石碑、石刻遺存近400處,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史料價值。

今年8月6日,洪澤區的文物愛好者裴先生在文物市場上發現了疑似洪澤湖大堤石刻,立即向公安部門報案。經查,洪澤湖大堤西順河段洪澤與淮陰交界處有6塊不可移動石刻於2019年7月被盜,被盜石刻屬於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間,均被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記在冊。

事件發生後,洪澤區檢察院整合辦案力量,立即成立由「院領導+刑事檢察官+公益訴訟檢察官」組成的專案組,引導公安機關做好涉案文物鑑定和作案現場認定,並依據文物市場銷售人員線索倒查上線交易人員及盜竊犯罪嫌疑人。目前警方已追回被盜石刻遺存5塊。遺憾的是,其中的「普慶安瀾瑞獸祥雲」主體石刻斷裂成兩半,已無法恢復原狀。

「追回的5塊石刻目前仍放在派出所,保護條件有限,很容易造成二次損傷。」案件推進會上,公安機關、文物主管部門圍繞檢察官提出的追回石刻保護問題進行會商。經過多方論證,最終決定將被盜石刻放回原位,其中已經受損的石刻將邀請專業人士進行修復。

檢察建議助力文物保護

犯罪嫌疑人為何能輕易盜走6塊石刻遺存?石刻遺存被盜近一年,相關職能部門為什麼沒有發現?文物保護現狀如何?在辦案過程中,一系列問號在檢察官腦海裡縈繞。

諮詢文史專家、實地勘查文物遺址、調取歷史資料……該院檢察官對洪澤境內大堤石刻遺存現狀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調查,發現洪澤湖文物保護面臨著保護主體責任不明確、文物保護標識不健全、視頻監控安裝不到位、專項資金不足等困境。

▲檢察官實地勘查石刻遺址

隨著洪澤湖大堤旅遊產業進一步開發,精美的石刻引來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文物被盜隱患加大,保護迫在眉睫。

9月22日,該院分別向轄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被盜石刻遺存所在地政府制發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其依法履行監管職責,推動石刻的追回、保護、修復等工作,促成文物保護的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

收到檢察建議後,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迅速行動,會同當地鎮政府、水利部門和檢察機關共同研究保護方案,組織力量對洪澤湖大堤石刻遺存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安裝攝像頭強化技術監管、設立警示標誌。同時,組織公益損害觀察員加強日常巡查,及時將發現的問題向文保部門反饋,並加大普法宣傳。

「文物安全是底線,我們將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強洪澤湖石刻遺存保護。」10月23日,洪澤湖文物資源保護座談會上,該院收到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的檢察建議回函,雙方圍繞洪澤湖文物保護信息通報、專業支持等方面進行會商,形成長效聯席機制。

洪澤湖大堤石刻被盜案件引發檢察官思考,洪澤湖周邊文物涉及到淮安、宿遷兩市六縣區,隔湖相望,協作不便,如何形成文物保護的合力?

洪澤湖生態保護檢察聯盟協同發力

「洪澤湖大堤石刻遺存面廣量大,是洪澤湖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洪澤湖文物資源保護座談會上,文史專家裴安年說道。

為解決跨區域、跨部門文物保護不力的問題,該院依託今年成立的洪澤湖生態保護檢察聯盟,整合洪澤湖沿岸洪澤、淮陰、盱眙、泗洪、宿城等兩市六縣區檢察力量,聚焦湖區沿岸歷史文化遺存,牽頭召開洪澤湖生態保護檢察聯盟第二次聯席會議,從強化政府責任、擴大社會參與、加大執法督察和違法處罰力度等方面進行會商,以洪澤旅遊檢察辦公室為聯絡點開展文物保護公益行動,堅持依法監督和依法行政同發力,探索建設檢察機關公益訴訟促進文物保護長效機制。

聯盟成立以來,聯盟單位圍繞文物保護開展洪澤湖沿岸文物保護單位巡查2次,排查出相關線索13條,發出文物保護檢察建議5份,均得到相關部門的整改及書面反饋。

「同飲一湖水,共護一湖綠。檢察機關主動保護好洪澤湖沿岸的文物,不僅繼承傳統文脈,還守住我們的根。」江蘇省人大代表、淮安市洪澤勞模農莊負責人劉卉為檢察機關的主動作為點讚。

原標題:《千年古堤之上,石刻遺存有了守護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大運河邵伯古堤建於清康熙時 建材有追責制度(圖)
    古堤遺存,你可以想像當年的風浪;排排老屋,你可以聆聽當年的市井繁華;與老人交談,你還可領略到新的人文風情的傳承與演繹。  石堤古蹟  大磚刻字,「堤工總局」有追責制  邵伯節制閘東側,自北往南,是一段石堤,長逾300米。堤高四五米,自下而上,是杉木樁,石條,石塊,最上層是大磚。
  • 千年石刻大道 石刻瑰寶在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
    安嶽華嚴洞石刻造像。記者 吳曉鈴 攝   7月,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又見遊人如織,與之毗鄰的四川安嶽石刻,也不時有遊客前往踏訪。   大足石刻和安嶽石刻,成渝古驛道之上最引人注目的「姐妹花」。當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並最終進入四川,佛教藝術的歷史長卷便沿著交通要道,在巴山蜀水的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這其中,就包括了成渝古驛道。
  •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館:穿越千年歷史 與古人隔空對話
    永州是全國少有的摩崖石刻集中之地。在古代,這裡曾是荊楚至嶺南的水路要道,這裡摩崖林立,巖洞密集。眾多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以摩崖為載體,在石刻上紀詠題詞,歷經千年而不絕,形成了遺存完整、數量豐富、成線成片的摩崖石刻景觀群。
  • 萬佛寺香火傳千年 出土南朝石刻最驚豔(圖)
    觀音菩薩頭像﹙砂石﹚唐代 成都市考古隊宣布發現疑似萬佛寺園林之後,早已湮滅的成都千年古剎萬佛寺,又重新勾起今人關注。地處蜀地的萬佛寺,何以赫赫有名?多位考古研究人員1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百年來不斷發現的萬佛寺精美南朝造像,填補了中國南朝石造像的空白,並與大足石刻、安嶽石刻、廣元千佛崖等,共同構成了中國石刻藝術的「下半闋」。
  • 唐十八陵石刻千年包漿被人為清洗?攝影師道歉
    唐十八陵石刻千年包漿被人為清洗?  發文攝影師道歉;專家稱「乾乾淨淨」的現狀是自然現象  5日晚起,一篇名為《千年石人石馬被「洗澡」 文物遭破壞》的文章在網上熱傳。文章稱,為打造新景觀,當地文物部門「除汙去垢」,「唐十八陵」(埋葬在陝西關中地區的唐朝十八位皇帝的陵墓)石人石馬身上的千年包漿被清除殆盡。
  •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館:穿越千年歷史 與古人隔空對話
    永州是全國少有的摩崖石刻集中之地。在古代,這裡曾是荊楚至嶺南的水路要道,這裡摩崖林立,巖洞密集。眾多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以摩崖為載體,在石刻上紀詠題詞,歷經千年而不絕,形成了遺存完整、數量豐富、成線成片的摩崖石刻景觀群。
  • 千年石刻大道:石刻瑰寶在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7月,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又見遊人如織,與之毗鄰的四川安嶽石刻,也不時有遊客前往踏訪。 大足石刻和安嶽石刻,成渝古道之上最引人注目的「姐妹花」。當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並最終進入四川,佛教藝術的歷史長卷便沿著交通要道,在巴山蜀水的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這其中,就包括了成渝古驛道。
  • 千年石刻大道:石刻瑰寶在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
    大足石刻和安嶽石刻,成渝古道之上最引人注目的「姐妹花」。當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並最終進入四川,佛教藝術的歷史長卷便沿著交通要道,在巴山蜀水的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這其中,就包括了成渝古驛道。安嶽臥佛院,身長21.3米的臥佛,已在這裡的一片崖壁上沉睡上千年。它是國內年代最早的臥佛,開鑿於唐朝開元年間。和一般釋迦涅槃圖固定的儀軌——佛主右臥不同,這尊佛像罕見地左臥於山崖之上。虔誠的工匠刻畫出佛主在涅槃時超脫安詳的神態,他的唇邊甚至可見逸出的一絲笑容,與上側端坐的眾弟子們的肅穆表情形成鮮明對比。臥佛對面,還有更為珍貴的刻經窟。15座洞窟的牆壁上,布滿了唐代刻經。
  • 湖南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館開館
    湖南永州,是荊楚至嶺南的水路要道,這裡摩崖林立,巖洞密集,眾多南來北往的文人士子以摩崖為載體,在石刻上紀詠題詞,歷經千年而不絕,形成了遺存完整、數量豐富、成線成片的摩崖石刻景觀群。永州摩崖石刻興盛於唐代,目前境內約有50處摩崖石刻景觀,摩崖石刻總數逾兩千,包括元結、黃庭堅、周敦頤、何紹基等名人真跡。
  • 湖南永州:喚醒沉睡千年的石刻
    資料圖片1200年前,唐代文學家元結在虞舜南巡之地——湖南永州,留下了《大唐中興頌》等千古名篇,「大書深刻」在永州之野的懸崖峭壁之上,引來歷代文人雅士題崖追仿,從而形成了祁陽浯溪碑林、江華陽華巖、零陵朝陽巖、寧遠九嶷山等多處摩崖石刻,匯聚成由7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構成的南國摩崖石刻群景觀。
  • 博物館Vlog |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館:穿越千年歷史 與古人隔空對話
    永州是全國少有的摩崖石刻集中之地。在古代,這裡曾是荊楚至嶺南的水路要道,這裡摩崖林立,巖洞密集,眾多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以摩崖為載體,在石刻上紀詠題詞,歷經千年而不絕,形成了遺存完整、數量豐富、成線成片的摩崖石刻景觀群。
  • 【桃源故事】二龍爭珠成古堤
    雙溪口鄉有一座山叫龍珠山,有一條河叫東河(又名界溪),龍珠山就坐落在東河的旁邊。東河的東面有一條山脈,起起伏伏蜿蜒而去,形狀酷似一條龍,歷朝歷代它沒有名字,我們姑且叫它做東龍。東河的北面也有一條山脈,伏伏起起奔騰而來,形狀也酷似一條龍,歷朝歷代它同樣沒有名字,我們也姑且叫它做北龍。據說,有一年玉皇大帝召開蟠桃盛會,他請來了諸路神仙,也請來了東海龍王。
  • 博物館Vlog |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館:穿越千年歷史 與古人隔空對話
    永州是全國少有的摩崖石刻集中之地。在古代,這裡曾是荊楚至嶺南的水路要道,這裡摩崖林立,巖洞密集,眾多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以摩崖為載體,在石刻上紀詠題詞,歷經千年而不絕,形成了遺存完整、數量豐富、成線成片的摩崖石刻景觀群。據統計,永州境內約有50處摩崖石刻景觀,摩崖石刻2000餘方,包括元結、黃庭堅、米芾、周敦頤等人的名人真跡。
  • 兩岸學者齊聚寧波南宋石刻群 共探遺存傳承「密碼」
    兩岸學者齊聚寧波南宋石刻群 共探遺存傳承「密碼」 2019-05- 李佳贇 攝   中新網寧波5月25日電(記者 李佳贇)在惟妙惟肖的石刻群中穿梭、用手觸摸石像上斑駁的時光印痕……5月25日,來自海峽兩岸的2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浙江寧波,考察東錢湖畔的露天「江南兵馬俑」,共探文化遺存的保護和傳承「密碼」。
  • 壤塘石刻公園,品味千年古韻
    時間的鍛打,一千滴堅韌的汗水滾落背脊巖石的細微灰塵浮離雕刻者的手指巖石的內裡,長卷經書展開古老的行旅累積成古老的城牆,看啊棒託石刻的底蘊款款而至你見過那片石刻嗎攜刻於巖石、片石、卵石之上,獨立成型;或依巖而刻,因勢造型,融自然山川之靈氣和秀美於一體。線條粗狂流暢,或純以自描,或多種手法兼施,意境清新,拙中見巧,天趣橫生,令人心曠神怡,耳目一新,給人以夢幻般的心靈感受和神秘莫測的視覺美。
  • 齊文化博物館百件石刻文物亮相 訴說千年滄桑
    齊魯網淄博9月16日訊(臨淄電視臺記者 蔣光明 薛原)第十三屆齊文化節期間,齊文化博物館石刻藝術展近百件石刻文物全新亮相,許多都是首次與市民見面,這些石刻雄渾古樸,美輪美奐,向世人訴說著它經歷的千年滄桑。
  • 「四川日報」重走成渝古驛道:千年石刻大道 石刻瑰寶在懸崖峭壁上...
    本報記者 吳曉鈴 攝本報記者 吳曉鈴7月,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又見遊人如織,與之毗鄰的四川安嶽石刻,也不時有遊客前往踏訪。大足石刻和安嶽石刻,成渝古驛道之上最引人注目的「姐妹花」。A 古道之上石刻瑰寶綻放光華6月28日,記者一行從成都出發,沿著老成渝公路翻越龍泉山,行至龍泉驛區山泉鎮大佛村,再從公路右側沿著稀疏的石板路行走1公裡左右,成渝古驛道上第一處石刻藝術瑰寶——北周文王碑,便出現在眼前。
  • 南陵人文 | 何灣「天然門」明代石刻遺存,竟是孫權後代隱居地!
    位於安徽省南陵縣何灣鎮的黃山村,在古靈巖山(今南山寺遺址)旁的一處石山,因發現有明代的石刻遺存,於2012年被設為文物保護單位。是日,春光正好,油菜花仍餘點點綻放,石刻遺存就在前方中間的山腰處。經過董先生的引導,我們發現天然門的右側,有處平坦的巖壁,上有明朝石刻遺存。
  • 跨越千年的情緣——張京華與永州摩崖石刻
    張京華在朝陽巖研究摩崖石刻。(資料圖片)周平尚攝祁陽浯溪碑林,有被稱為江南第一的「聖壽萬年」石刻。整幅高10多米,字徑2.3米,鐫刻於30米懸崖之上。(資料圖片)周平尚攝湖南日報記者 唐善理 通訊員 周平尚 林澤紅1200年前,唐代著名文學家元結乘一葉扁舟,來到虞舜南巡之地——湖南永州,在體察民情之餘,徜徉於湘山楚水,留下了《大唐中興頌》等千古名篇,「大書深刻」在永州之野的懸崖峭壁之上,引來了歷代文人雅士紛紛題崖追仿,從而形成了祁陽浯溪碑林、江華陽華巖、零陵朝陽巖、寧遠九嶷山等多處摩崖石刻,匯聚成由7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構成的南國摩崖石刻群景觀
  • 宜昌三遊洞,千年前文人墨客熱衷遊歷的地方,絕壁石刻是其一絕
    三遊洞處於伸向江中的半島的山上,即西嶺山北峰峭壁之上的一個山洞三遊洞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秀美的風景吸引著眾多遊客的慕名而來,歷代也不乏文人墨客來此遊歷,在洞口處的石壁上可看到眾多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