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41洲際戰略彈道飛彈,應該是我們國家目前來說最先進的戰略核飛彈系統之一了,彈長16.5米,彈徑2.78米,總重60多噸,以三級固體運載火箭為動力,尾部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射程可達約14000公裡,並可在惡劣天氣下正常發射,是一種全天候戰略武器。
導引方式採用電腦控制慣性導引系統+「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對100米範圍內的目標進行攻擊。分導多彈頭可以攻擊相隔一段距離的幾個目標,同時還可以集中攻擊一個目標,提高了飛彈的突防能力和打擊/毀傷效能。
其發射模式有三種,即公路機動平臺(發射車)、鐵路機動平臺(飛彈列車)和加固地井發射(飛彈發射井),其部署更加靈活,同時也使敵方難以捕獲,並具有二次核打擊能力。
另外,也有人推測東風-41也可以實現分彈頭的自適應變軌,即母艙和彈頭都配備了導引推進系統。母艙具有分導能力,彈頭可以改變軌道機動飛行,攻擊同一個或不同的目標。但就目前的反導技術而言,還不能有效攔截具有自適應變軌能力的飛彈。(分導多彈的每一個彈頭都沒有制導系統,無法以變軌機動攻擊目標)。然而,究竟東風-41是否真正裝備了這種技術,目前還沒有官方證實,這一切都只是猜測。
白楊-M飛彈性能
"白楊M"是在"白楊"的基礎上改進的,主要是將全部在俄國內生產,這款被北約稱為"鐮刀"的SS-25已經過時,SS-27"白楊M"入役後很受歡迎,投擲重量增加到1.2噸,可改為2-3個分導式彈頭,圓度概率偏差由500米提高到200米以內,使用壽命由10年增加到15年,全副武裝的發射車還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最大射程有提高,發射準備時間大大縮短,發射成本達到2億美元左右,所以北約非常擔心,稱它為"瘋子"。
導引方式採用慣性導引系統+格洛納斯衛星導航,距離目標350米左右。搭載分導式多彈頭技術的飛彈,可攜帶3~4枚分導式多彈頭,實現了雷達隱身和紅外隱身的一體化,殺傷力極大。利用新型氣動力設計,飛行彈道可機動滑翔飛行,多次改變彈道高度,並具有機動再入能力;再入式變軌巡航,在敵方偵察系統的「盲區」對目標進行攻擊,增強彈頭反攔截能力。
其發射方式有發射器發射和飛彈發射井發射兩種,整個發射的準備時間只有15分鐘。利用發射器進行不停機動時,其生存概率可達84%,極有可能經受住第一波攻擊,並快速有效地進行核反擊。
與「白楊M」相比,我們的東風-41,雖然只是列裝,但性能現在只是估計,由於建造時間較晚,所以技術上有了一定的先進。舉例來說,以彈徑計算,要比「白楊M」大0.83米,而且發射質量也比它大約13噸。根據外媒分析,8-10枚導引彈的打擊精度在100米內,速度在25馬赫以上。果真如此的話,其表現就會比「楊M」更先進。
尖端技術肯定是有代價的,製造成本可能會更高。DD-41目前的水平,對標的當為俄制RS-24「亞爾斯」,而「DD-31AG」則與DD-31AG倒有一拼。
與之相比,飛彈性能的比較,是綜合的,不是以一項技術指標來定乾坤,在打造戰略洲際飛彈方面,俄羅斯有著相當的技術實力,對此,我們必須講清楚。例如它的MAZ-79221發射機,可以在最小零下40度,最大50度的惡劣環境下工作,它的飛彈在儲備時間上,也有我們值得努力的地方,不缺學習的空間。如果非遺國力不強,其發展水平就會有更大、更有力地推進。
整體而言,東風-41是我國第四代洲際戰略彈道飛彈,同時又是新一代洲際戰略彈道飛彈,它是我國彈道飛彈領域的先行者。與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目前裝備的主要彈種「白楊- M」洲際戰略彈道飛彈相比,其性能也要高出一半。然而,白楊- M畢竟是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服役的「老兵」,雖然在俄羅斯軍界也算中堅,但隨著RS-24亞爾斯和RS-28薩爾瑪特兩種彈道飛彈的服役,白楊- M卻開始逐漸「退居二線」。因此,我們不能沾沾自喜,還要繼續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