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記》和《論語》的教學思想大...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記》和《論語》的教學思想大集錦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之《學記》與《論語》
其中《學記》是我國古代寶貴的教育文獻,成於戰國晚期,傳說是樂正克所作。它是世界最早、最完善的教育專著;也是世界最早專門論述教育、教育問題的論著;標誌著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專門化的形成,被稱為中國教育的雛形。比西方的第一本教育著作——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早300年。《學記》提出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啟發教學」等重要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思想。
-
「王鵬翔 論語學記02」我們的樂在何處?
王鵬翔:煥文書院創始人,院長《論語學而第一》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的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中所有的篇章都是以前兩個字作為標題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孔子去世後,其門人及弟子在整理《論語》時一定按照次第和綱領做了篇幅上的安排,否則為什麼會把學而放在第一篇呢?總覺得《論語》前半部分是比較難學,難懂,意味也特別的深刻,理解起來需要多費一些時間和周折。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夫子溫、良、恭、儉、讓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
「論語學記」001《學而》第一章釋義
【經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楊伯峻)【憶說】本章作為整部《論語》開篇第一章地位極其重要,所以自古以來各注家都在努力測度本章的微言大義。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學而》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論語·學而)舊稱對抗朝廷、冒犯尊長。清·孔尚任《桃花扇·截磯》:「那黃得功一介武夫,還知報效;俺們倒肯犯上作亂不成?」(論語·學而)令色:討好的表情。花言巧語,偽裝和善,討好於人。宋·蘇轍《論語拾遺》:「巧言令色,世之所說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
-
鄂州梁子湖公安開展「學論語、悟論語、講論語」 演講比賽
為了深入推進公安機關教育整頓工作,充分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輔警的文化內涵,12月9日下午,鄂州市公安局梁子湖區分局舉辦「學論語、悟論語、講論語」演講比賽。來自分局機關和轄區6個派出所的8名選手參加了最後的角逐,參賽者首先圍繞《論語》文本、背景知識和衍生意義寫出一篇演講稿,然後上臺演講3-5分鐘,他(她)們在演講中個個精神抖擻,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晰,賽出了水平,賽出了風格,賽出了梁子湖公安人的精神風貌,通過5名評委現場公正打分,最後分局機關柯亞芳、梧桐湖派出所劉桑、東溝派出所王翅分別獲得前三名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而記載孔子生平和思想最真切具體、最活潑有味的,莫過於《論語》。因此,要學習、認識孔子的思想,最佳途徑毋庸是細讀《論語》。如果說對《論語》的研讀貫穿了錢穆的一生,絕不為過。錢穆晚年不遺餘力地宣揚孔子思想,給人的感覺是恨不得「把孔子的旗幟插遍全世界」(李零語),為此他十分賣力地勸讀《論語》:「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
《學記》教育思想看
《學記》教育思想看《學記》作為我國教育學萌芽時期的重要成就,不管在教師招聘還是特崗考試中,都屬於考試的重點,因此,對於《學記》的教育思想需要大家重點掌握!其常考點大概歸納如下: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學」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功能,考試中常以單選題形式考察;2.「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體現的長善救失思想及「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體現的教學相長思想在考試中考察古語較少,經常是以考察出處的形式出現,所以需要大家著重掌握二者均出自《學記》而非《論語》。
-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在這類題材中有一個命題的集中區域,各地區都多次考過,並且百考不厭,它就是《學記》——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這一特殊地位奠定了它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裡面成為一株常青樹。本部分內容主要考察《學記》裡面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在全國教師招聘考試裡面,屬於比較常考的知識點。試題多考察對古文的理解和教育思想解讀,考察題型有單選、判斷、填空,以單選題為主。
-
王蒙巧用諧音趣解《論語》:學而不思則成「網蟲」
前天,年過八旬的作家王蒙攜新作《天下歸仁:王蒙說<論語>》於北京言幾又書店舉行新書發布會,並與學者趙士林、錢文忠圍繞《論語》以及儒家精神展開深入討論,三人談古論今,語言幽默,現場笑聲掌聲不斷。發布會現場,王蒙即興講了一段相聲,巧用諧音,「借古諷今」趣解《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話,令現場的讀者拍手叫絕。
-
《學記》
《學記》屬於教育學發展萌芽階段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考查的維度包括從地位,古語出處等,尤其是古語所體現的教育思想更為多見。因古語較難理解,且影響做題效率,故整理出來具體含義便於理解記憶,希望對大家學習有所幫助。一、著作簡介【一地位】《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據郭沫若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
《論語》命的名辨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說:「語,談說義,……論者,討論編次義。經七十子後學之討論編次集為此書,故稱《論語》。」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說:「『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有若從誠信、恭敬、關係三個方面強調恰當才算美,真正做到這幾點,要學的地方還很多,值得終身修煉。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
思行《論語》1
學而篇第[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有朋自遠方來④,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乎?學」者,《說文》雲:「覺悟也。從教,從冖。冖,蒙也。」《白虎通·闢雍》:「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未知也。程樹德《論語集釋》:「許氏《說文》雲:『開口吐舌謂之為曰。'(按:今《說文》無此文)凡學有三時:一是就身中為時,二就年中為時,三就日中為時也。
-
教招每日一練:教育發展歷程以及《學記》觀點
《學記》主要考察選擇題,考察的側重點主要是其觀點和地位。1.教學相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2.尊師重道——當其為師,則弗臣也。藏息相輔——課內課外勞逸結合原則。3.啟發誘導——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
「跟著騎單車的孔子學論語」H5火了,來考考外國記者學得怎麼樣?
其中《遊齊魯·與君鄰——論語十則 帶著老外學禮儀》H5中,貼心地準備了十則最常用的論語,並提供普通話、英語、俄語、青島話四種版本跟讀練習。《遊齊魯·與君鄰——論語十則 帶著老外學禮儀》在閃電新聞客戶端和騰訊新聞客戶端上線兩天來,已經有一百多萬網友跟讀了普通話版或者青島話版《論語》。
-
《學記》注釋探疑
《學記》是我國古代一篇教育理論的經典論文,收在《禮記》中。它成文的年代,至遲到漢代也已經定稿,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由於古代書面語言尚簡約,加之文字的多義性,有些句子,我們今天理解起來有些困難。自古及今,給《學記》作注的學者很多,但各家註解頗多分歧。這對繼承這份寶貴的教育遺產,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吸取其精華,進而構建我們民族的語文教育學是十分不利的。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問;三十歲學有所成,能夠以學問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曉廣泛的道理,對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知道了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要完成什麼使命;六十歲能聽得了任何種反對意見,不再覺得不舒服;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又不會越出規矩。」【求知】這是孔子簡述自己一生的求學經歷。少年時懷抱理想,至壯年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