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2020-12-20 中公教師網

縱觀全國教師招聘考試,考察古文、俗語、諺語中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一種常見的形式。由於這類材料本身語言的精簡凝練,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得分不是很理想。在這類題材中有一個命題的集中區域,各地區都多次考過,並且百考不厭,它就是《學記》——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這一特殊地位奠定了它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裡面成為一株常青樹。

本部分內容主要考察《學記》裡面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在全國教師招聘考試裡面,屬於比較常考的知識點。試題多考察對古文的理解和教育思想解讀,考察題型有單選、判斷、填空,以單選題為主。

【考點精講】

《學記》是先秦儒家教育經驗和思想的總結。它主要闡述了教育實施過程中教育內部的關係,涉及教育的作用、制度、原則等領域,首次對教育教學進行了總結。它是我國古代教育文獻中最早的、體系比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

1.教育的作用

《學記》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十六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即:教育的作用是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教育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2. 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

《學記》以託古方式提出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主張按照地方建制分別設學。

《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準,把古代的「大學」分小成和大成兩段,分別考核學生在學業知識學習和品德修養兩個方面的表現。

3. 教學原則

(1)教學相長原則

《學記》說:「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思是:雖然有美味的魚肉,如果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只有先去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缺乏,只有教了別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對知識還理解不清。認識到了自己知識的不足,然後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對有些知識還理解不通,然後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這段話深刻地揭示出教學的辯證關係,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

(2)預時孫摩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意思是:在不合正道的事發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預先防備;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教導,叫做合乎時宜,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導,叫做順應;使學生相互觀摩而得到好處,叫做切磋。這四點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這段話分別對應四條教學原則:預防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和集體教育的原則。

(3)課內外結合原則

《學記》說:「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意思是: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課餘及休假的時候,也有課外研究。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於心,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遊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這段話論述的是,課外練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課內與課外結合有助於學生把學習和休息有機結合起來,一張一弛,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4)長善救失原則

《學記》說:「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學習的人有四種不足之處,做老師的一定要知道。人們的學習態度,有時候貪多求全,有時候淺嘗輒止,有時候急於求成,有時候遇難即止。這四種過失產生的原因,心理狀態是不同的。知道了他們的心理狀態,這樣以後才能補救。傳授知識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揚他們的長處,並且補救他們的過失。由此可見,這段話論述的是教育要發揮學生的優點,克服缺點,即揚長避短,長善救失。

(5)啟發誘導原則

《學記》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可謂善喻矣。」它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啟發誘導。引導啟發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鼻子走;督促鼓勵學生,而不是壓制他們;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而不是幫助他們得出現成答案。這樣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考題衝刺】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是( )。

A.《禮記》 B.《學記》 C.《論語》 D.《老子》

2.「教學相長」、「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最早出自( )。

A.《學記》 B.《論語》 C.《尚書》 D.《孟子》

3.「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揭示了( )。

A.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B.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C.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D.教育與科技的關係

【參考答案】:1.B;2.A;3.A。

以上為《學記》中的教育思想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服務號qgjsks

回復「我要考特崗」,下載特崗教師試題彙編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教師招聘考試:《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
  • 《學記》教育思想看
    《學記》教育思想看《學記》作為我國教育學萌芽時期的重要成就,不管在教師招聘還是特崗考試中,都屬於考試的重點,因此,對於《學記》的教育思想需要大家重點掌握!其常考點大概歸納如下: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學」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功能,考試中常以單選題形式考察;2.「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體現的長善救失思想及「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體現的教學相長思想在考試中考察古語較少,經常是以考察出處的形式出現,所以需要大家著重掌握二者均出自《學記》而非《論語》。
  • 《學記》的地位及重要教育思想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全文雖1200餘字,但以簡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等方面內容,相當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的教育實踐。一般認為,《學記》為戰國末期思孟學派的著作。據郭沫若考證,其作者為樂正克。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記》為常考考點,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通常為單選題、多選題。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之《學記》與《論語》
    在古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教育學都還沒有從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科中分化出來,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都是作為他們的哲學思想或政治思想的組成部分而存在的,教育思想多分散在他們的政治、哲學著作當中。
  • 略論《學記》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教育,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無例外。比如,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其思想依據絕不僅僅是現代西方教育理論的移植照搬,而是有著堅實的傳統理論基礎和久遠的民族思想淵源的。我們今天所說的新的教育理念,其實有的也並不新,在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中早已有之,只是我們今天欲加以強調、突出而已。
  •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還能指導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嗎?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還能指導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嗎?《學記 》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步教育專著,大約寫於戰國末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編寫的。全文有1229個字。《學記》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系統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學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學原則、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等,突出闡述了教學原則。這些教學原則在我們今天是否還有意義與價值?我們逐一探討一下。1、教學相長原則。在學記裡表述「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 招教考試教育理論——《學記》的教育思想及其考點解讀
    推薦信息: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成績查詢 考試試題及答案 複習資料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方面的知識,是教育考試中必然涉及的考點下面中公教育劉靜茹老師就中國古代教育經典《學記》的主要內容進行簡要梳理,幫助大家理解知識。《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第四十九篇(《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公元前403~前221)晚期。全書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 重溫《學記》教育思想
    作為儒家經典《禮記》49篇中的一篇,《學記》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總結。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學記》中有「人不學,不知道」「弗學不知至道之善」「學然後知不足」之句,這種想學「至道」的意向以及「知不足而後學」的強烈願望是驅使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的根本動力,它會轉化為學習的愛好、興趣或信念等。從作用方式來看,它是學習的內驅力。
  • 教師招聘專題備考系列:《學記》常考教育思想集錦
    縱觀全國教師招聘考試,考察古文、俗語、諺語中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一種常見的形式。由於這類材料本身語言的精簡凝練,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得分不是很理想。在這類題材中有一個命題的集中區域,各地區都多次考過,並且百考不厭,它就是《學記》——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這一特殊地位奠定了它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裡面成為一株常青樹。
  • 《學記》教學思想分析
    《學記》是我國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教育專論,是古代教育理論的精華,也是世界教育思想的瑰寶。同時《學記》系統地闡述了教育的重要意義、基本原則、制度體系、方式方法、基本規律及教師的職責與素質,它對於我們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入開展今天的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 有關《學記》常見思想匯總
    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常見有關《學記》思想匯集的古語俗語,並且經常會出現結合俗語問考生該話語體現了當時什麼思想的單選多選題,所以今天小編匯總了上述這篇著作中常見的話語與其思想的對應,供應大家參考學習。《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中體現的教育思想:
  • 教師招聘考試文言文——《學記》中的教學思想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一般認為它是由思孟學派孟軻的學生樂正克所著,它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論述教育教學的論著。《學記》全文1229個字,其語言精練、見解精闢,系統而地闡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及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等內容。
  • 《學記》思想必須記
    《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學記》很重要,但是很多同學對文言文的理解感到困難,今天,我幫助大家翻譯並整理了《學記》中常見的重要思想,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 戰國後期的教育論著——《學記》
    我們都知道,在戰國後期出現了一批集中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理論著作,幾乎論述了中國古代教育的所有基本問題,對後世封建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們的理論價值高,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高峰。在儒家的《禮記》中有許多的篇章,就教育理論闡發的集中與其歷史的影響而言,當推《大學》、《中庸》、《學記》、《樂記》。
  • 學習體會彙編—《學記》思想與當代教育(第三集)
    【楊丹老師】(傳統文化教師): 《學記》中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化民成俗」,並告訴我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化民成俗只能通過學習。「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石不經過雕琢,是不能成為玉器的;同樣,人們不通過學習,就不能夠懂得道理。
  • 從《學記》教育標準得到現代教育啟示
    郭德福繪  國學與教學  文/湖南 蕭成志  當高考分數與升學率成為我們進行教育評價的核心標準時,我們重新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學記》中的教育評價標準,也許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先看看《學記》的第四章:  古之教者,家有熟,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
  • 青島包頭路小學曲榮琳:教育名著推薦——《學記》
    ,它比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總結。其中很多東西,不僅是教育史上的首創,而且經過兩千多年教育實踐的檢驗,即使放在現代教學理論的範疇中,也仍然閃爍著生命的火花。它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先秦儒家教學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
  • 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學記》
    戰國末年(大約公元前四世紀至三世紀),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教育文獻《學記》。《學記》是我國儒家經典著作五經之一的《禮記》中的一篇,該篇全文共1229個字,其內容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等,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
  •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09 09: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