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體會彙編—《學記》思想與當代教育(第三集)

2020-12-25 騰訊網

點擊誠敬儒文化關注我喲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信息,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內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臺!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實驗小學

學習體會彙編

【楊紅玉老師】(傳統文化教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如果玉不打磨,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打磨製成器物,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但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

學什麼呢?學「道」。「道」是什麼呢?《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人生的使命就是延續天地宇宙的功能,濟世救人,幫助萬物。以天地為心,利他為善。

對於學生而言,老師不僅僅是雕刻師,更是激勵師。陪伴學生走在成長的路上,最難的恐怕是「念始終」。「堅持」兩個字,恐怕是一個人一輩子最重要的修養和品質,學生需要一種動力來促成這個品質的養成。關注是最大的動力,而這個關注者就應該是老師和家長。我們不要因為一些俗世或所謂重要的東西,忽略了這種堅持。養成一種堅持的品質,永遠勝過教會學生多少知識,因為一個人一生的成長,最重要的是學習。

學習傳統文化以來,感受最深的是「學習」、「堅持」。不忘初心,牢記我們教師的使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走」。

【王樂老師】(傳統文化教師):

這一集,王寶寨老師主要講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一塊玉如果不加以雕琢,就不會成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通曉一些道理。這是提醒人們得雕琢自我。需要堅持和刻苦。就因為玉器禁得住雕琢,不斷的嘗試、研究、反覆,最終才成為玉器的美。而人不學習,是不知道禮義廉恥,不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

對於我現在所教的學生而言,老師的激勵,鼓勵真的很重要。每次填寫德育成長日記愛的鼓勵的時候,我就發現,只要家長寫愛的鼓勵的孩子,那個孩子的心得填寫一定是完整的,發自內心的。當我也結合他的情況鼓勵到:「堅持力行,用恭敬心填寫心得的你真棒,要堅持下去呦。」你會發現下一次的力行作業他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完成,並認真填寫好心得。這就說明父母老師的陪伴和鼓勵是孩子養成堅持這種品質的最大動力。分享是堅持學習的長效劑。學生們在探究過程中如果有了收穫,都有一個共同的欲望,第一時間想要告訴同學、家長和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分享,自己也增長不少信心。每節課上課前會選兩名學生分享自己的今日心得。你會發現分享的孩子十分享受,而其他聽的孩子也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向他們學習。運用了「分享」這一長效劑。使同學們堅持學習,培養他們頑強的意志。

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進一步還說,不僅僅要有一桶水,還要有長流水,哪裡來的長流水,要不斷持續地學習,學習傳統文化,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更要不斷學習,才會有教育學生的長流水;才能夠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朝著正確的道路前行。

【楊丹老師】(傳統文化教師):

《學記》中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化民成俗」,並告訴我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化民成俗只能通過學習。「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石不經過雕琢,是不能成為玉器的;同樣,人們不通過學習,就不能夠懂得道理。形象的說明了教育和學習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人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知道」。「道」就是天地之道,天地間萬事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人們只要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大自然協調發展就能成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從父母那裡來,追根溯源人類是從天地而來。天為大父,地為大母,世間的每一個生命都是天地之成員。我們的德行要與天地合其德,每一個生命都要遵循天地之道。天,俯瞰萬物高不可攀,要向天學習進取之心;地,容納萬物,要向地學習包容之心。我們人類遵守天地的規章制度,就受天地之獎,不遵守天地之道,就受懲罰,就損福報。天地之無私一切皆為萬物,人生的使命,是延續宇宙功能,濟世助人,幫助萬物。

聽了王局長的這一集講座,深感自己越學越渺小;但我不悲傷於自己的渺小,而是喜於發現自己在傳統文化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豁達!

【王瑋璇老師】(班主任兼傳統文化教師):

這節課王老師講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得到的啟示是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句話對於班級內學生同樣適用,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天生就是優秀的學生,都是經過家長,學校社會不斷的打磨與雕刻才慢慢變得優秀,因此不能放棄班級裡任何一個學生,不落下任何人,一同向前奔跑。慢慢我相信經過長時間的雕刻,終究他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即使可能沒有大成就,但是最起碼通過老師的培養以及傳統文化的薰陶能做到德行好的人!所以,經過這節課我更應該堅守這份職責,做到對每位學生不拋棄不放棄!相信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我與孩子一起成長!

【喬婷婷老師】(班主任):

聽了王老師這一集的講解,又讓我對傳統文化感悟頗深。這一節主要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意思是: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就像我在學這節課時,如果不是王老師講的「天、地、人」三才,我根本不知道其中真正的含義。什麼才是「天地人」呢?其實,在我聽來,就是告訴我們人類就應該與天地同心同德,像天地一樣,一心只為萬物。也就是說,做人應該以善為本,做自己應該做的。從這我又想到了我女兒,以前她只要多寫點作業就撅嘴。這幾天,通過我自己學習的感悟,我給她講:作為一名小學生就應該把功課學好,怎樣才能把學過的知識學好並記住不忘呢?就需要我們通過寫來記住它。現在,我女兒寫作業很快就能完成。我想:如果她能早點明白這個道理,也就不會有這樣的負面情緒了。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我作為一名教師和一位家長,更應該不斷的學習文化知識,來充實自己的頭腦,這樣才能夠把知識融會貫通的教給我的孩子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我在前行!

【王勝民老師】(班主任):

聽完王寶寨老師講的這節課,又有了新的收穫。

《學記》告訴我們教育最終達到「化民成俗」,並告訴我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石不經過雕琢,不過是一塊石頭,是不能成為玉器的;同樣,人不通過學習,就不能夠懂得道理。說明了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對一個人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孩子經過學校的教育和學習,明白為人處世之道,除了家庭的薰陶,學校的教育同樣重要,需要老師的默默付出及無私奉獻的愛心,讓一棵棵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為人們擋風納涼。

我做為一名班主任老師,身肩重任,要提升自身的修養。用傳統文化中的教誨薰陶孩子,告訴孩子想成為賢人,首先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說,非禮勿做。用賢人的言行舉止做榜樣,暮醒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樣學生在生活中,才能會越做越好。

【李芙蓉老師】(班主任):

聽了王老師的講解,我對傳統文化又有了新的感悟,心態也更加平和了。這節課主要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意思是玉不經過雕琢,不會成為器物;人不經過刻苦學習,就不會懂得處世的道理。這讓我想到了,其實孩子們就像是小樹苗,而我們老師就是園丁,把小樹苗的旁枝雜葉修剪掉,在反覆的修剪過程中,小樹苗肯定會不喜歡、不舒服。但是經過幾個月、幾年小樹苗一定會長成才。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我也會努力學習,豐富自己,無愧於心!有時候心裡難免不平衡,付出了這麼多,到底圖什麼???可是每當聽到下課、放學時孩子們一聲:「老師您教我們辛苦啦!」我的心裡暖暖的,眼睛直泛酸。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還要繼續努力!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我只是一個初學者,有很多內容我還不能完全理解,我會繼續努力的!!!

【劉茜老師】(班主任):

第一次聽王寶寨老師所講的這段內容時,我很慚愧並沒有馬上理解,回到辦公室和大家探討了一下,再次聽這段講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王寶寨老師在這段講話中提到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學什麼?便是學「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石禁得住雕琢,反覆地打磨,方成器物,人亦如此,人們雕琢自我,堅持不斷的學習,方能知道禮義廉恥,做人的基本道理。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美玉待琢,在《說文解字》中,玉石之美不能肆意砍鑿,而是要順著自然的紋理細細打磨,才能成為國之寶器——這與教育的規律頗為相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二者之間具有共同的思想邏輯——玉石質美,既要存其天然,又要順理打磨,才能成為寶器;人性本善,既要尊重本心,又要不斷教育,才能趨於大道。對待學生,既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又要進行嚴格的教育和管理,幫助他們在思想上和行為上都能健康發展,作為一名教師,尤其一名班主任,更要不斷提升自我,身教大於言傳,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感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明白自己身上之重任,我堅信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之下,我和孩子們都將共同成長!

【李超男老師】(班主任):

每次聽王寶寨老師的講座,都受益良多。他提到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如果不學傳統文化的話,連一年級課本的《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都講不了,確實如此。剛接觸一年級課本的我,第一課《天地人》真的不會講,在我看來,就三個字,這應該教怎麼念還是教怎麼寫?完全不知道從何講起!如果我早一點聽到王老師這段講解就好了,那我的開學第一課應該十分精彩!

王老師提到的「天、地、人,三才者。」確實能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我在給我的孩子取名字的時候,學習過一本書《中國姓名學》。裡面也提到,天格、地格、人格,三才者才能組成一個人的命格!一切都有規律可循。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今後我一定要在教學工作中多多滲透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幫助我進步!

柘城縣官莊中學

【翟志邦老師】:

一、中國教育的源起

中國最早的教育論文就是學記,它是我們教育的根,中國教育必須從根上學習,從根上抓起,從西方學習到的文化要中國化、本土化,我們的教育才能穩步健康的發展。所以,不學《禮記》,就無法教育,即使教書也就是盲目的教育。

二、發慮憲,求善良

作為老師如何去設學施教,考慮用什麼方法去教育孩子們為善去惡,做有道德的人才,自己也無愧於教師的稱號。

我校精細化管理以來,學校以創建文明學校為目標,突出從小、細、實著手,注重管理細節,從長遠著想,細處落實,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

自本學期開始,學校將學生軍訓成果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每天按時作息和活動,能夠做到絕不拖延,鈴響人到,按標準打掃寢室衛生、整理寢室內務,寢室物品擺放做到「毛巾一條線、水杯一條線、鞋子一條線、被子一條線」。按照統一的時間就餐,排隊整齊有秩序,節約糧食不浪費。課外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有序進行,保質保量完成每日活動。

這些教育就是養成教育,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學習、生活大部分靠「他律」,也就是家長和老師的反覆督促、細緻管理。而到了中學,老師們經常是交代完注意事項,就不再嘮叨提醒。也就是說老師在逐步放手,靠的是孩子的自律。學生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必須中國先賢的經典文化《弟子規》不斷的薰陶,不斷的融入教學之中才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教育,孩子才成為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先別人後自己,先責任後愛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有道德中國人。

二、化民成俗

老師想要教化學生,並形成良好的習慣,就一定要重視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老師先改變自己的言談舉止,再改變學生,後改變班級。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哪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做到或者責怪別人呢?

10月24日四川仁壽縣某中學一位15歲的學生因對教師的日常管理不滿,在教室用磚頭將老師頭部打傷。看到消息我第一感覺心寒。校園是社會中最幸福的地方,那是誰給了這個孩子膽量,竟然對自己的恩師下如此毒手?心中萬分失落,中國教育怎麼了?教育的規則和標準在哪兒?

我們在學校教育方面缺失了什麼?學校,家庭,社會,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這僅僅只是個案,它不代表一個整體現象,但同時卻也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從教書而教育,也要從育人而教育。教孩子學習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他學會尊敬師長,因為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如果從小用聖賢智慧《弟子規》不斷的化民成俗,「事雖小,勿擅為;尊長前, 聲要低」這樣的做人的道理。這樣的事情還會發生嗎?

把中國的經典文化《學記》《大學》《弟子規》融入到教學管理之中,是當務之急,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家校共育做起,我們及學生才能心正,身修。

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聖賢文化的薰陶,離不開我們教師的辛勤教導,也離不開家長的密切配合,更離不開學生的自身努力。把這幾股教育力量緊緊擰到一起,孩子們才能健康地成長,才能創造出一個燦爛的明天。

非常感謝太子河區實驗小學和柘城縣官莊中學老師的心得分享!

- END -

編輯者-胡學長,覆核者-張學長。

推薦

教兒教女先教己

做孩子一生的貴人

相關焦點

  • 學習體會彙編—《學記》思想與當代教育(第八、九、十集)
    第九集:這一集王寶寨局長講了6——14歲階段的教育。這一階段的主要教育任務一是灑掃、應對、進退(勞動與禮儀教育);二是讀經典、學識字。讀經典的好處:一是開發右腦,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二是培養專注力;三是大量識字,背會經典。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縱觀全國教師招聘考試,考察古文、俗語、諺語中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一種常見的形式。由於這類材料本身語言的精簡凝練,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得分不是很理想。在這類題材中有一個命題的集中區域,各地區都多次考過,並且百考不厭,它就是《學記》——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這一特殊地位奠定了它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裡面成為一株常青樹。
  • 《學記》教育思想看
    《學記》教育思想看《學記》作為我國教育學萌芽時期的重要成就,不管在教師招聘還是特崗考試中,都屬於考試的重點,因此,對於《學記》的教育思想需要大家重點掌握!其常考點大概歸納如下: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學」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功能,考試中常以單選題形式考察;2.「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體現的長善救失思想及「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體現的教學相長思想在考試中考察古語較少,經常是以考察出處的形式出現,所以需要大家著重掌握二者均出自《學記》而非《論語》。
  • 《學記》的地位及重要教育思想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全文雖1200餘字,但以簡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等方面內容,相當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的教育實踐。一般認為,《學記》為戰國末期思孟學派的著作。據郭沫若考證,其作者為樂正克。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記》為常考考點,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通常為單選題、多選題。
  • 略論《學記》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比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搞)》,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在秦漢以前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就已有非常精彩的論述和貫徹。僅以《學記》而論,就有許多教育思想仍具有現代價值,今試論之。
  • 教師招聘考試:《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學記》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
  •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之《學記》與《論語》
    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都是作為他們的哲學思想或政治思想的組成部分而存在的,教育思想多分散在他們的政治、哲學著作當中。他們的教育思想多事教育經驗的概述,多是對現象的描述和自我經驗的概括總結,缺少獨立的科學命題和理論範疇。其中《學記》是我國古代寶貴的教育文獻,成於戰國晚期,傳說是樂正克所作。
  • 重溫《學記》教育思想
    《學記》中有「人不學,不知道」「弗學不知至道之善」「學然後知不足」之句,這種想學「至道」的意向以及「知不足而後學」的強烈願望是驅使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的根本動力,它會轉化為學習的愛好、興趣或信念等。從作用方式來看,它是學習的內驅力。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學記》教學思想分析
    《學記》是我國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教育專論,是古代教育理論的精華,也是世界教育思想的瑰寶。同時《學記》系統地闡述了教育的重要意義、基本原則、制度體系、方式方法、基本規律及教師的職責與素質,它對於我們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入開展今天的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還能指導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嗎?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還能指導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嗎?《學記 》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步教育專著,大約寫於戰國末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編寫的。全文有1229個字。《學記》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系統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學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學原則、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等,突出闡述了教學原則。這些教學原則在我們今天是否還有意義與價值?我們逐一探討一下。1、教學相長原則。在學記裡表述「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 有關《學記》常見思想匯總
    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常見有關《學記》思想匯集的古語俗語,並且經常會出現結合俗語問考生該話語體現了當時什麼思想的單選多選題,所以今天小編匯總了上述這篇著作中常見的話語與其思想的對應,供應大家參考學習。《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中體現的教育思想:
  • 《學記》思想必須記
    《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學記》很重要,但是很多同學對文言文的理解感到困難,今天,我幫助大家翻譯並整理了《學記》中常見的重要思想,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點圖書:思想研究、學習體會類
    《統一思想和推進工作的科學指南——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選》學習出版社  內容簡介: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央主要報刊組織刊發了一批重點闡釋文章,社會反響熱烈。本書彙編了一批已發表的相關理論學習文章,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重要內涵和精神實質。
  • 招教考試教育理論——《學記》的教育思想及其考點解讀
    推薦信息: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成績查詢 考試試題及答案 複習資料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方面的知識,是教育考試中必然涉及的考點下面中公教育劉靜茹老師就中國古代教育經典《學記》的主要內容進行簡要梳理,幫助大家理解知識。《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第四十九篇(《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公元前403~前221)晚期。全書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 從《學記》教育標準得到現代教育啟示
    郭德福繪  國學與教學  文/湖南 蕭成志  當高考分數與升學率成為我們進行教育評價的核心標準時,我們重新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學記》中的教育評價標準,也許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先看看《學記》的第四章:  古之教者,家有熟,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
  • 戰國後期的教育論著——《學記》
    我們都知道,在戰國後期出現了一批集中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理論著作,幾乎論述了中國古代教育的所有基本問題,對後世封建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們的理論價值高,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高峰。在儒家的《禮記》中有許多的篇章,就教育理論闡發的集中與其歷史的影響而言,當推《大學》、《中庸》、《學記》、《樂記》。
  • 教師招聘專題備考系列:《學記》常考教育思想集錦
    縱觀全國教師招聘考試,考察古文、俗語、諺語中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一種常見的形式。由於這類材料本身語言的精簡凝練,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得分不是很理想。在這類題材中有一個命題的集中區域,各地區都多次考過,並且百考不厭,它就是《學記》——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這一特殊地位奠定了它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裡面成為一株常青樹。
  • 教師招聘考試文言文——《學記》中的教學思想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一般認為它是由思孟學派孟軻的學生樂正克所著,它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論述教育教學的論著。《學記》全文1229個字,其語言精練、見解精闢,系統而地闡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及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等內容。
  • 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學記》
    戰國末年(大約公元前四世紀至三世紀),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教育文獻《學記》。《學記》是我國儒家經典著作五經之一的《禮記》中的一篇,該篇全文共1229個字,其內容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等,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