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記》教育標準得到現代教育啟示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孔子周遊列國途中講學。 郭德福繪

  國學與教學

  文/湖南 蕭成志

  當高考分數與升學率成為我們進行教育評價的核心標準時,我們重新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學記》中的教育評價標準,也許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先看看《學記》的第四章:

  古之教者,家有熟,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古時的教育體制,每二十五家為閭,設有熟;每一黨,設有庠;每一遂,設有序;國都設有大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進行一次考核。第一年考核學生斷句分章的能力,與是否選擇了正確的讀書志向。第三年考核學生是否尊重學業,認真讀書,是否親近同學,和睦相處。第五年考核是否廣博地進行了學習與尊敬師長。第七年考核對學問是否有自己的見解,與能否正確地選擇朋友。如果考核都合格,叫做「小成」。第九年考核學習是否純熟廣博,觸類旁通,還要考核是否觀點堅定,不違背師訓。考核合格者,叫做「大成」。唯有這樣,才能教化百姓,改變社會上的庸俗,周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嚮往歸附。這就是官府學校教育的宗旨。

  《記》曰:「應該學習小螞蟻銜土不息的精神,把一粒粒小土堆成了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學記》對教育的考核標準有個清楚的層次,十分重視教育的循序漸進。以德言,把「辨志」(明確讀書的志向)作為受教育的初始標準,把「樂群」(與小朋友愉快地和睦相處)作為與人相處的基礎,切入點選得很準確,完全符合才入學的小朋友的特點。確立學習的志向,受益一輩子;學會與小朋友和諧相處,是與鄰居、同事和睦相處,正確選擇朋友的起點。

  這個教育的起始點對今天很有啟迪意義。然後到「親師」(尊敬師長),再到「取友」(正確地選擇朋友),最後到「強力而不反」(信念、觀點堅定,不違背老師的教導),也就是把學到的觀念轉化為堅定不移的信仰。這是一個很高的而又切實可行的標準。

  以智言,從識字、斷句、分章開始,啟蒙只能如此,不能完全理解不要緊,多背誦一點為好。第二步要尊重學業,有濃厚的學習熱情,能認真鑽研。這就夠了,有了這一點,無論智愚,也不論效果大小,每一個人總是最好的。

  考核重在過程

  第三是「博習」,就是要廣泛地獵取知識,練習各種技能。第四是「論學」,就是要對所學的內容能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獨立見解。最後是「知類通達」,學習的東西要純熟通達,觸類旁通。從這個標準看,層次也非常鮮明,也是循序漸進的典範。古人很重視考察學習精神,很重視考核獨立思考、創新思維與學習能力。

  在今天,如果按照這些標準去考核也就夠了,何必去問分數的多少呢?考核他們取得知識的精神狀態、思維方法與運用知識的技能,也就是重點考核學習的過程。重過程、輕結果,是最好的考核辦法。

  啟示:從觀察中進行人的教育

  從《學記》的這個考核標準看,古人很重視實踐,很重視人的塑造。無論是德還是智,它們只能從對學生的不斷觀察中得來。從觀察中進行人的教育,《學記》就把教師稱做人師。

  現在,我們家長對自己子女言行的觀察在幼兒園、小學是夠多的了,對他們的行為也能進行具體的指導。到了初中,在學校應試教育的挾持下,就慢慢以分數為主要標準了,到了高中,分數就成了最核心的標準。家長與自己子女的接觸就越來越少,了解不全面,也缺少靈活的具體指導。我們必須認識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互補性,即使學校教育走上了素質教育的正常軌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也是互補的。

  當然,時代在前進,我們再用《學記》的標準來作為今天教育考核的全部標準就遠遠不夠了。但文科教育主要解決的是人的塑造,是對人的思想、品德、思維、心理的塑造,只有從人的行為中才能表現出來。對學生言行的考察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必要的。

 

相關焦點

  • 略論《學記》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比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搞)》,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在秦漢以前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就已有非常精彩的論述和貫徹。僅以《學記》而論,就有許多教育思想仍具有現代價值,今試論之。
  •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本部分內容主要考察《學記》裡面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在全國教師招聘考試裡面,屬於比較常考的知識點。試題多考察對古文的理解和教育思想解讀,考察題型有單選、判斷、填空,以單選題為主。【考點精講】《學記》是先秦儒家教育經驗和思想的總結。
  • 一位北京校長的芬蘭教育親歷記:成功的教育不是偶然
    一位北京校長的芬蘭教育親歷記:成功的教育不是偶然 作者:樂波 發布時間:
  • 記東明縣明興現代教育學團創始人王文明
    王文明:民革黨員,菏澤市政協常委、菏澤市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菏澤市新聯會副會長、菏澤市紀委特約檢察員、明興現代教育學團董事長創始於2002年的明興現代教育學團,至今已走過18個年頭,學團創辦以來牢固樹立誠實守信、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的辦學理念,始終踐行「創新、拼搏、感恩、奉獻、聚力、擔當」學團核心價值觀,以「讓孩子未來更精彩
  • 重溫《學記》教育思想
    應該說,《學記》中蘊含的動機包括兩類。其一,學習以「化民成俗」「建國君民」為旨、為遠景的間接性動機,體現了個體的遠大社會理想,是教育之政治功能。其二,來源於對學習內容或學習結果興趣的、近景的直接性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密切相關,而「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都屬於這類。
  • 《學記》教育思想看
    《學記》教育思想看《學記》作為我國教育學萌芽時期的重要成就,不管在教師招聘還是特崗考試中,都屬於考試的重點,因此,對於《學記》的教育思想需要大家重點掌握!其常考點大概歸納如下: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學」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功能,考試中常以單選題形式考察;2.「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體現的長善救失思想及「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體現的教學相長思想在考試中考察古語較少,經常是以考察出處的形式出現,所以需要大家著重掌握二者均出自《學記》而非《論語》。
  • 戰國後期的教育論著——《學記》
    我們都知道,在戰國後期出現了一批集中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理論著作,幾乎論述了中國古代教育的所有基本問題,對後世封建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們的理論價值高,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高峰。在儒家的《禮記》中有許多的篇章,就教育理論闡發的集中與其歷史的影響而言,當推《大學》、《中庸》、《學記》、《樂記》。
  • 《學記》的地位及重要教育思想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全文雖1200餘字,但以簡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等方面內容,相當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的教育實踐。一般認為,《學記》為戰國末期思孟學派的著作。據郭沫若考證,其作者為樂正克。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記》為常考考點,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通常為單選題、多選題。
  •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還能指導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嗎?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還能指導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嗎?《學記 》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步教育專著,大約寫於戰國末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編寫的。全文有1229個字。《學記》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系統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學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學原則、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等,突出闡述了教學原則。這些教學原則在我們今天是否還有意義與價值?我們逐一探討一下。1、教學相長原則。在學記裡表述「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 《論語》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
    它可以用來修身,從古至今《論語》塑造了無數個人格模範,它更有助於教育教學,時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對我們有著極大的啟示作用。一、什麼人教1.身正,而後正人。《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讓筆者感觸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篇》)。古人云: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當你立下一個制度時,你萬不能成為這個制度的最大破壞者。
  • 青島包頭路小學曲榮琳:教育名著推薦——《學記》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11月26日訊(記者 於甜甜)《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其中很多東西,不僅是教育史上的首創,而且經過兩千多年教育實踐的檢驗,即使放在現代教學理論的範疇中,也仍然閃爍著生命的火花。它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先秦儒家教學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
  • 招教考試教育理論——《學記》的教育思想及其考點解讀
    推薦信息: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成績查詢 考試試題及答案 複習資料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方面的知識,是教育考試中必然涉及的考點下面中公教育劉靜茹老師就中國古代教育經典《學記》的主要內容進行簡要梳理,幫助大家理解知識。《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第四十九篇(《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公元前403~前221)晚期。全書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 《學記》思想必須記
    《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學記》很重要,但是很多同學對文言文的理解感到困難,今天,我幫助大家翻譯並整理了《學記》中常見的重要思想,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 教師招聘考試:《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學記》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
  • 學習體會彙編—《學記》思想與當代教育(第三集)
    【楊丹老師】(傳統文化教師): 《學記》中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化民成俗」,並告訴我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化民成俗只能通過學習。「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石不經過雕琢,是不能成為玉器的;同樣,人們不通過學習,就不能夠懂得道理。
  • 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學記》
    戰國末年(大約公元前四世紀至三世紀),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教育文獻《學記》。《學記》是我國儒家經典著作五經之一的《禮記》中的一篇,該篇全文共1229個字,其內容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等,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
  • 為什麼說《學記》教學相長的觀點,對教育上的貢獻很大?
    《學記》從教育的社會作用與教育在個性形成中的作用出發,認為古代君主發布政令,徵求品行善良的人,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但不能聳動群眾的視聽;接納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感動群眾,但還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品行高尚的君子,如果要教化百姓並形成風俗,那就一定要辦學興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 教師招聘專題備考系列:《學記》常考教育思想集錦
    縱觀全國教師招聘考試,考察古文、俗語、諺語中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一種常見的形式。由於這類材料本身語言的精簡凝練,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得分不是很理想。在這類題材中有一個命題的集中區域,各地區都多次考過,並且百考不厭,它就是《學記》——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這一特殊地位奠定了它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裡面成為一株常青樹。
  • 大地明師班對教師教育的啟示
    作為一名從事教師教育17年的教師培訓機構的校長,我有幸被聘為兩屆大地明師班成長導師,不僅參與了課程設計、集中授課、跟崗指導,而且體驗了網上答疑、就業諮詢乃至開班結業典禮、返校日等活動。陪伴大地明師班學生一路走來,我收穫了成長與情誼,也深深感受到大地明師班對教師教育的啟示。
  •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之《學記》與《論語》
    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都是作為他們的哲學思想或政治思想的組成部分而存在的,教育思想多分散在他們的政治、哲學著作當中。他們的教育思想多事教育經驗的概述,多是對現象的描述和自我經驗的概括總結,缺少獨立的科學命題和理論範疇。其中《學記》是我國古代寶貴的教育文獻,成於戰國晚期,傳說是樂正克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