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途中講學。 郭德福繪
國學與教學
文/湖南 蕭成志
當高考分數與升學率成為我們進行教育評價的核心標準時,我們重新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學記》中的教育評價標準,也許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先看看《學記》的第四章:
古之教者,家有熟,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古時的教育體制,每二十五家為閭,設有熟;每一黨,設有庠;每一遂,設有序;國都設有大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進行一次考核。第一年考核學生斷句分章的能力,與是否選擇了正確的讀書志向。第三年考核學生是否尊重學業,認真讀書,是否親近同學,和睦相處。第五年考核是否廣博地進行了學習與尊敬師長。第七年考核對學問是否有自己的見解,與能否正確地選擇朋友。如果考核都合格,叫做「小成」。第九年考核學習是否純熟廣博,觸類旁通,還要考核是否觀點堅定,不違背師訓。考核合格者,叫做「大成」。唯有這樣,才能教化百姓,改變社會上的庸俗,周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嚮往歸附。這就是官府學校教育的宗旨。
《記》曰:「應該學習小螞蟻銜土不息的精神,把一粒粒小土堆成了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學記》對教育的考核標準有個清楚的層次,十分重視教育的循序漸進。以德言,把「辨志」(明確讀書的志向)作為受教育的初始標準,把「樂群」(與小朋友愉快地和睦相處)作為與人相處的基礎,切入點選得很準確,完全符合才入學的小朋友的特點。確立學習的志向,受益一輩子;學會與小朋友和諧相處,是與鄰居、同事和睦相處,正確選擇朋友的起點。
這個教育的起始點對今天很有啟迪意義。然後到「親師」(尊敬師長),再到「取友」(正確地選擇朋友),最後到「強力而不反」(信念、觀點堅定,不違背老師的教導),也就是把學到的觀念轉化為堅定不移的信仰。這是一個很高的而又切實可行的標準。
以智言,從識字、斷句、分章開始,啟蒙只能如此,不能完全理解不要緊,多背誦一點為好。第二步要尊重學業,有濃厚的學習熱情,能認真鑽研。這就夠了,有了這一點,無論智愚,也不論效果大小,每一個人總是最好的。
考核重在過程
第三是「博習」,就是要廣泛地獵取知識,練習各種技能。第四是「論學」,就是要對所學的內容能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獨立見解。最後是「知類通達」,學習的東西要純熟通達,觸類旁通。從這個標準看,層次也非常鮮明,也是循序漸進的典範。古人很重視考察學習精神,很重視考核獨立思考、創新思維與學習能力。
在今天,如果按照這些標準去考核也就夠了,何必去問分數的多少呢?考核他們取得知識的精神狀態、思維方法與運用知識的技能,也就是重點考核學習的過程。重過程、輕結果,是最好的考核辦法。
啟示:從觀察中進行人的教育
從《學記》的這個考核標準看,古人很重視實踐,很重視人的塑造。無論是德還是智,它們只能從對學生的不斷觀察中得來。從觀察中進行人的教育,《學記》就把教師稱做人師。
現在,我們家長對自己子女言行的觀察在幼兒園、小學是夠多的了,對他們的行為也能進行具體的指導。到了初中,在學校應試教育的挾持下,就慢慢以分數為主要標準了,到了高中,分數就成了最核心的標準。家長與自己子女的接觸就越來越少,了解不全面,也缺少靈活的具體指導。我們必須認識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互補性,即使學校教育走上了素質教育的正常軌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也是互補的。
當然,時代在前進,我們再用《學記》的標準來作為今天教育考核的全部標準就遠遠不夠了。但文科教育主要解決的是人的塑造,是對人的思想、品德、思維、心理的塑造,只有從人的行為中才能表現出來。對學生言行的考察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