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從事教師教育17年的教師培訓機構的校長,我有幸被聘為兩屆大地明師班成長導師,不僅參與了課程設計、集中授課、跟崗指導,而且體驗了網上答疑、就業諮詢乃至開班結業典禮、返校日等活動。陪伴大地明師班學生一路走來,我收穫了成長與情誼,也深深感受到大地明師班對教師教育的啟示。
目標定位 培養「名師」還是成就「明師」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大多將做「名師」作為奮鬥目標,社會也推波助瀾,於是名師、名班主任、名學科帶頭人、名校長等「名」工程應運而生。固然,鼓勵教師成名成家無可厚非,但名師之「名」被誤解,導致不少教師迷失了自我。
大地明師班在建班之初便開宗明義:成就有田野精神、知行合一的「明白之師、明亮之師、明天之師」。何謂「明白之師」?懂學生、懂教育、懂自己、懂人生;何謂「明亮之師」?既點亮自己,又照亮別人;何謂「明天之師」?為學生奠基未來,為祖國創造明天。
大地明師班的目標定位,是對當下傳統意義上「名師」價值取向的糾偏,重新定義了師範生的事業追求。
培訓主導 「各行其是」還是「美美與共」
有人曾這樣報怨,大學所學知識在工作中基本沒用,工作的必備本領還需要在實踐中再學習。這折射出一個問題,即師範教育與一線教學工作存在著脫節現象。
大地明師班創辦的核心價值在於「打通師範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的最後一公裡」。洛陽師範學院與中小學課改名校「聯姻」,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對接、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和諧共長。而中國教師報在二者之間起到了紐帶、橋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以自身擁有的博大的教育智庫,為高校與中小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智慧支持,可謂三方聯手,美美與共。
課程設置 「有啥教啥」還是「以需定教」
高校某些課程滯後於時代發展,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補齊這塊短板?大地明師班在課程設置上堅持一個原則:以需定教。
為彌補學生教育著作閱讀量的不足,大地明師班開設了經典名著閱讀課;為讓新教師能在較短時間內進入角色、站穩講臺,大地明師班開設了「課能」專修課;為解決新教師上崗後不會帶班的困惑,大地明師班開設了「怎樣當好班主任課」;為了幫助學生應對招教考試,大地明師班對他們進行專業輔導,面試技巧等一一「通關」。因此,兩屆大地明師班的課程設計不僅成為亮點,還成為學生的最愛。他們普遍認為,這些課程很實用,「乾貨」滿滿。
導師授課 「唱完散場」還是「跟蹤服務」
成人教育導師團隊的組建,往往失之於臨時搭班或「流水席」。大地明師班力避這些誤區,除保證導師團隊的相對穩定外,還努力彰顯三大特點:
一是「1+1+1」結構,即班級指定導師+專家推介導師+學生自選導師。尤其倡導學生每人拜一位名師為師,讀其書、研其課、習其藝、學其思想。讀名師是新教師成功的捷徑,也是快速成長的方式。
二是開展學生之間互訓與自訓,讓同伴之間相互賦能。
三是搭建導師學生交流平臺,利用微信群開展線下學習、網上指導,長期跟進,持續提供增值服務。網絡平臺成了大地明師班的「第二課堂」和師生的精神家園。
班級管理 「臨時搭夥」還是「精神團隊」
大地明師班學生來自洛陽師範學院的不同院系、不同專業,屬於典型的跨界學習。如何讓這個看似鬆散的集體成為一個有共同目標、共同願景的學習、生活與成長共同體?大地明師班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鑑:
一是為學生樹立精神偶像——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
二是共讀「根本」書籍,諸如《學記》《窗邊的小豆豆》。
三是出版《班書》,記錄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
四是日行「七個一」,每天一次晨誦、每天一篇日誌、每天一頁鋼筆字、每天一板黑板字、每天一張簡筆畫、每天一個遊戲活動、每天一次體育鍛鍊。
值得一提的是,兩屆大地明師班的每一位學生畢業時都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讓學生每節課有獲得感,讓學生生活有作品感」成為大地明師班獨特的班級文化。
大地明師班是新時代創新教師教育模式的一個成功範例,它的嘗試、實踐與探索也許有不小的改進和提升空間,但它對教師教育的有益啟示,可能是它繼續辦下去並且越辦越好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作者系河南省新安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大地明師班成長導師)
《中國教師報》2020年07月15日第11版
作者:夏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