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萬種風情離不開波光瀲灩、風雨看潮生的水,也離不開彰顯船主人藝術品位、輕搖你入夢的貢多拉,更離不開聽風唱歌,與水相依的小橋。我們穿過歐洲無數經典的大橋,如英國倫敦的塔橋、法國巴黎的新橋、葡萄牙波爾圖的路易斯一世橋,捷克布拉格的查理大橋、匈牙利的塞切尼鏈橋,這些大橋壯觀、美麗、經典,可都不如威尼斯的小巧靈動。這些靈動的小橋就像五線譜上的音符,將威尼斯角落間的華麗與破敗、雍容與沉靜、榮耀與傷痕串聯起來,彈奏出一曲浪漫、唯美又韻律感十足的鋼琴曲。
面積差不多只有中國烏鎮十分之一大的威尼斯有400多座橋,這些橋與水為伍,與船相伴,眺望著古老建築的光影浮動,感嘆著威尼斯的榮辱興衰。作為全歐洲最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地,威尼斯曾富可敵國。雄厚的財力讓威尼斯有足夠的錢財揮霍,因而這裡的橋儘管數量多,但絕不雷同。權勢巔峰時期造就了威尼斯的華麗,也造就了各具韻味的橋。而最有名的當屬與英國劍橋大學康河上的嘆息橋同名的,大詩人拜倫筆下的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
嘆息橋
這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巴洛克風格的橋由白色石灰石構成,窗戶上有石欄。它與其說是橋,還不如說是運河上的封閉小房子。因嘆息橋連接著華麗無比的公爵宮和陰暗潮溼的監獄,是罪犯由在公爵宮審判後通往監獄的必經之路,所以橋上只有面向運河的一側有兩個帶孔的小窗。在幾米長的嘆息橋上,罪犯的人生就此被改寫,一個人間,一個地獄。拜倫在它的長詩裡說「經過了這條小窄道,犯人們就再也望不到大海了,於是飄出一聲嘆息,與世訣別。」
這一聲嘆息,是對自己失去自由的命運的無奈,也是對背叛愛情的聲討。相傳一名死囚在經過此橋時,看見自己的戀人在與新歡親熱,不禁仰天長嘆,無處訴悽涼。法國女歌手唱到,「在嘆息橋上,我無法言笑,我用天鵝絨的聲音,訴說情與心」。今天的嘆息橋,因為這個傳說,變成了愛情的象徵,電影《情定日落橋》(A Little Romance)就在此取景。據說情侶們坐在貢多拉上,經過嘆息橋時,在橋下深情一吻,愛情就能永恆。可是,愛情怎麼可能永恆呢?也許只是因為不能永恆,人們才盼望、期許吧。
裡亞託橋
與嘆息橋齊名的,是威尼斯大運河上的裡亞託橋(Ponte Rialto)。這座橋比嘆息橋還要有歷史,距今已900多年。它一開始是木橋,後來變成吊橋,最後變成了今天的石橋。在歷史的更迭中,裡亞託橋變換著材質,卻變換不了它的重要性和繁榮。它曾是威尼斯的商業中心,也是文學巨匠們筆下的常客。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裡的猶太商人夏洛克說「What news on the Rialto?」 英國女詩人白朗寧的《葡語十四行詩集》也說「The soul&39; d&39;Accademia)吧。它是除了斯卡路茨大橋和裡亞託橋之外的第3座橫跨大運河的小橋,建於19世紀。最初本是鋼橋,後變成了今天的木橋。雖然學院橋本身「貌不驚人」,但明信片上的安康聖母院(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卻在此拍攝。
學院橋
如果說黃金屋是威尼斯哥德式建築的傑作,那安康聖母教堂則是威尼斯巴洛克式建築的傑作。當17世紀黑死病在此肆虐之際,威尼斯共和國政府興建了這座白色的教堂獻給聖母瑪利亞。正八角形的巨大圓頂正堂被六座禮拜堂環繞著,面對大運河入口,迎接著太陽的升起。在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的筆下,教堂就像「站在沙龍門邊的貴婦。她的穹頂和渦卷裝飾、扇形邊的扶壁和雕像組成了華麗的王冠,她的一層層列至地面的寬闊臺階就像長袍的拖裾。」 這個「貴婦」不僅外表雍容華貴,內在也充盈著藝術佳品。提香繪製的《聖馬可加冕圖》和展示《舊約》故事的天頂畫以及丁託列託的《迦納的婚禮》,都讓這座教堂「智慧與美貌並存」。
安康聖母教堂
威尼斯的橋,連接著大小運河,也連接著歷史的滄桑與傳奇。威尼斯文藝復興後曾建立了多家國營妓院,那些合法的妓女們就是站在威尼斯的橋頭敞開胸口,招攬顧客。而我們,站在橋上,憧憬著詩人卞之琳筆下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