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司位於章安街道東北部,由花屋、上新屋、金家、後塘裡、塘角頭五個自然村組成。
村落東鄰湖角村,南接前街村,西依古橋閘頭村,北與東西村為界,臺金高速公路、章楊公路穿村而過。
全村下轄14個村民小組,村內耕地面積700畝,山林254畝,承包田670畝,全村共490戶1960人。
整個村按照條塊結合的方式劃分為2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名專職網格員,服務引領網格工作順利開展。
楊司村舊時稱半楊村(村民大多姓楊,故名)。
1949年屬楊司鄉管轄,1958年建立半楊生產隊,1961年改為半楊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時稱楊司村民委員會。
楊司村文化禮堂建成於2017年,2021年進行了改造提升。
禮堂挖掘楊司村特色文化,設有文化禮堂、文化長廊、墾荒講堂、文化大舞臺、村民書屋、便民服務中心等,便於村民群眾開展文體活動、接受文明洗禮、豐富心靈世界。
楊司村文化禮堂是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白牆黑瓦,古香古色,恢宏、華麗而不失秀美。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時代不斷進步發展的當下,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楊司村文化禮堂入口處既弘揚了「紅船精神永存,墾荒精神不老」的思想觀念,也傳播了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鑄就凝聚楊司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
文化長廊對楊司村的過去和現在進行了詳盡的介紹,是展示楊司村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的重要窗口。
位於楊司村中部後塘裡,是楊司村的本保殿,主祀關聖大帝。
培德堂原為楊司楊氏堂號。楊司,舊名楊施,曾用名陽司。據《楊氏宗譜》記載楊司楊氏始遷祖楊應嶽,系松壇楊氏楊榮的五世孫。應嶽以學識淵博被徵為河陽令,政績卓著擢為淮陽刺史,後轉為浙江按察司副使。
因金人之變,宋建炎三年(1129)率兵扈從宋高宗南渡至章安陽峰,因路途勞累成疾,幸遇陽峰故人刺史謝東溟、知州婁南山挽留至家調治,期月而俞。
公思宋祚將移,功業未就,遂退隱海濱,順時安命。謝、婁二公情好日篤,於是拓地此處,營建居室,一歲告成。時人皆以應嶽公曆任河陽、淮陽令,今復居陽峰之下,遂取義「陽司」二字名其家,後改「楊司」。
自應嶽公傳至十世祖存欝公,生九子,分為九房,四房居半楊,取堂號培德堂,寓繼承四知清廉,德育後人之意。此為培德堂名稱的由來。
培德堂歷經多次搬遷擴建,民國九年,在石板橋頭舊址翻高大殿,增塑泥身聖像,民國18年由鄉紳楊春長籌募興學基金,在培德堂創辦西洋鄉中心國民小學(半洋農村小學),不收學費,並供書籍,嘉惠鄉裡。
1990年,村民認為殿宇較小且破爛不堪,滿足不了民間信仰活動要求,一致要求擴充殿宇,經村民助力改造,自籌資金,搬遷至後塘裡重建殿宇。
現主廟為四合院格局,坐北朝南,由大門、戲臺、大殿、偏殿,廂房組成。大門為磚石結構,石雕工藝精湛,廟門兩邊灰塑對聯「德參天地名垂千古,功同日月普照乾坤」是關公精神的詳實寫照。進廟門為戲臺,戲臺為單簷歇山頂結構,戲臺對面為正殿,兩側建有廂房。
正殿為三開間,穿鬥抬梁式建築,門楣上掛「培德堂」木匾,殿內塑關聖大帝坐像,上懸「義貫乾坤」匾額,兩旁塑關平、周倉立像,神態威武。培德堂內現存有民國九年的墨書檁紀(桁下坊)和「勒封培德堂關聖夫子協天大帝之神位」的聖牌,均為民國舊物。
村文化禮堂是浙江省推進文化浙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創新舉措,楊司文化禮堂是楊司村民的精神家園和文化樂園。
禮堂中的文化禮堂是核心,體現著以「務實、守信、崇學、向善」為內涵的當代浙江人共同價值觀,起著引領向善、向美,向正確的追求不斷前行的作用。
墾荒講堂顧名思義就是傳承宣講台州城市精神「大陳島墾荒精神」的重要平臺。
不忘初心——在尋根溯源中回到出發的地方,汲取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
牢記使命——在新時代墾荒精神的指引下,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作為新時代墾荒人,應扛起繼承和弘揚「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以強烈的擔當意識和奮鬥精神,成為「墾荒事業」中的奮鬥者。提升改造後的文化禮堂,整體更完善,內容也更完整!
楊司村在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也能更好的依託村文化禮堂持續推進鄉村文明建設;
充分發掘鄉賢優勢,凝聚鄉賢力量,積極打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不斷提高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浙江匯寶廣告有限公司創辦於1989年,是一家集策劃設計、建築裝修、廣告製作、包裝印刷、藝術書畫、氛圍營造、商業雕塑、媒體代理、影視拍攝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傳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