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媽」VS「華爾街」是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黃金市場的最戲劇化的描述。當年,「中國大媽」和「印度大嬸」以強勁的購金需求合力戰勝了「華爾街投機者」。兩年後的今天,「中國大媽」的黃金消費則更趨理性,而印度仍對黃金鐘情不減。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中國黃金消費量同比小幅下降7%(金飾需求下降10%,投資需求上升3%),印度則同比上升15%(金飾需求上升22%,投資需求下降6%)。
「由於此前股市的火爆、樓市回暖、人民幣匯率趨穩等因素,降低了黃金對中國投資者的吸引力,觀望氣氛較強; 相比之下,印度在傳統上偏愛黃金,視其為實際貨幣,加之印度盧比貶值,黃金消費十分可觀。不過,季風氣候對印度金需影響較大,由於天氣將影響農作物,一旦農業豐收,百姓手頭富裕便會購金。」WGC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王新在接受第一財經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
(數據源於世界黃金協會:中印兩國2013-2015年各季度的黃金需求量)
印度對於黃金的偏愛更體現在民間。印度財政部5月6日提交國會的文件顯示,目前印度央行共持有黃金557.75噸,而印度民眾則持有超過2萬噸黃金,幾乎是央行儲備的40倍。印度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其每年進口黃金約800~900噸,中國位列第二。
總體而言,WGC對於今年中國的黃金消費需求表示樂觀,認為儘管飾品消費第一季度有所小幅下降,但4、5月表現仍較為可觀。當前,WGC尚未公布二季度黃金消費數據。根據WGC預測,2015年世界全年黃金消費量將達約4100-4200噸。此外,WGC預計,2015年中印兩國的黃金消費量分別都將達到約900-1000噸,即兩國黃金總消費量或達約1800-2000噸。可見,中印兩國金需佔到越全球的一半,全球「西金東移」的趨勢仍在持續。
在「西金東移」的大背景下,中國也進一步參與到了國際金價定價機制中去。
此前,中國銀行成為首家參與倫敦金銀協會(LBMA)黃金價格定價的中國商業銀行,而倫敦洲際交易所(ICE)表示,預計中國建設銀行將加入LBMA黃金價格的定價。
對此,王新告訴記者,「這一行動充分體現了東方在黃金市場的聲音正在加大,『東金西移』的結果已實際反映在了定價權上。由於東方本身的實金需求就已經佔了全球一半,因此將這一需求反映到定價機制裡去是很重要的,相信未來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中資銀行也會陸續參與其中。」
中國是世界最大黃金進口國,和僅次於印度的世界第二大黃金消費國。但多年來,中國的黃金行家們一直在抱怨,近一百年來,倫敦金定價機制主體均為歐美銀行,中國在金價上只能跟從倫敦和紐約市場。王新認為這一局面將會扭轉。
他介紹稱,「從『引進來』看,去年9月18日,上海黃金交易所在上海自貿區推出了國際版,全力打造上海金價,推動黃金的『中國標準』走向國際市場;在『走出去』方面,商業銀行正在用國際網絡走出去,參與LMBA黃金價格定價,且中國也允許中國礦山投資海外金礦,如在中國內地和香港上市的紫金礦業 (Zijin Mining),購入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波爾蓋拉(Porgera)金礦的近半股份。」
業內人士也認為,隨著更多中國商業銀行直接參與黃金定盤價,這將更加強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的連續,讓國際金價更好地反映中國的供應和需求,幫助促進中國黃金市場的國際化。未來中國的經濟指標以及國內黃金產銷數據都將對國際價格傳導產生連鎖反應,讓沉寂多年的亞洲清淡市場活躍起來。
總體而言,儘管那場觸目驚心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7年,人類天生的忘性使得黃金的保值和避險功能略顯褪色,加之黃金近期走強趨勢並不顯著,美聯儲加息預期的臨近也讓美元進一步走強的預期升溫,似乎一切複雜信號消磨了各界對黃金的興趣,但可以確定的是,由於「西金東移」的大趨勢、黃金「不可磨滅」的性質,加之以亞洲為代表的全球央行正不斷積累黃金儲備,黃金的特殊魅力或將永久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