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陳家祠開了一個文創商店,推出一系列工藝品,冰箱貼、小掛飾、雨傘、廣彩、骨雕、木雕……目前該店銷售額已經突破200萬元。如果加上館內其他幾個文創點,總的文創方面的銷售額約達600萬元。
陳家祠開了好頭,請再開大腦洞
文/謝楊柳
顯而易見,文化產品與文創產品之間,只有一字之差。這個字展開來說,就是創意。別小看這點小小不同,因為這大概就相當於金庸與全庸、金康之間的差別——前者是網紅,後者是網黑。
不幸的是,大部分推出文化產品的景區,都自以為是在售賣文創產品。遊客也只好既來之、則買之。這就導致了國內文創產業的基本矛盾:遊客日益增長的文創需求與景區落後的產品創意之間的矛盾……
作為延長旅遊體驗感的不二神器,腦洞大開的文創產品逐漸代替聊勝於無的文化產品,成為景區標配,這絕對符合市場規律。廣州陳家祠力推文創產品,態度可嘉,戰績尚可,部分產品也確實有文化特色。
問題是,其中所體現的創意因素,比起許多成功案例還是略少。舉個故宮博物院的慄子:
從2014年推出的「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到今年中秋節上線的新款故宮月餅,故宮文創系列以上下五千年的氣勢,毫不掩飾囊括粉絲衣食住行的企圖:故宮口紅、故宮面膜、故宮行李箱,連故宮鑰匙扣都可以有……
除了產品本身,故宮文創在走向網紅之路上,還憋出這麼幾個大招:
發布「無節操」推文,《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令四爺一夜刷屏;製作高質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迅速走紅;經營故宮角樓咖啡館,「康熙最愛巧克力」頗受追捧……
不過故宮畢竟是故宮,家大業大、財粗氣粗,廣州陳家祠是比不了的,但它跟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斤兩總差不了太多,後者不久前推出的「皇后之璽」公交卡,就狠狠地霸了一次屏。
總結上述兩例的成功經驗,那就是:貼近生活而又腦洞大開。相比之下,無論是產品本身還是產品宣傳,初出茅廬的陳家祠都遜了不止一個陳家洛。
作為深愛嶺南文化的外來搬磚工,筆者對陳家祠只有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創意,創意,創意!
套用毛主席那句「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筆者想說的是:創意不是手工掛飾,不是明信片,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懶惰,那樣四處照抄……創意是開發腦洞,是一個腦洞推翻另一個腦洞的頭腦風暴!
具體的腦洞開發路徑可以參考單霽翔先生的話:「(文創產品必須要)深入地研究人們的生活,人們生活需要什麼,就研發什麼……」
最後,送上老調:陳家祠的文創之路任重而道遠。但畢竟,人家開了個好頭,且初嘗甜頭,未來大有可期!
@都是套路:故宮文創一年賣15個億……
@麗影:屋脊上的陶塑獸吻、院子裡的呆萌小石獅子、廳堂裡精美的屏風……每一個,都想擁有文創同款!
@Esshan:故宮博物館文創火了之後,很多景點都推出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還有,大家別老開發宮廷文創,我個人更愛民俗類的文創!
@賈萌:我總覺得,文創是手段,文化才是本質,某個文創產品或許會曇花一現,但是文化卻能不斷流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給我們精神的享受。如果我們能從中汲取營養,再加上一點兒浪漫的想像和奇妙的創意,或許就可以創造出老少皆宜、中外通吃的好產品與好故事來。
@田丹:文創產品就是要腦洞大、要「作」!博物館文創皇上都從棺材裡爬出來混「作」了,那就請各大城市、各大景區一起「作」吧,「作」他個「天翻地覆慨而慷」。
@YOYO:故宮文創熱,有趣才是文創的春藥啊。
統籌 | 林圳
本期主持 | 孫磊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梁澤銘
審籤 | 蔣錚
實習生 | 梁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