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文介紹陽平關時,曾提到漢中地區的一個歷史地名「張魯城」。從諸多史料的記載中可以得知,這是張魯取得漢中後,依託漢中地區修築的一座用來施政、布道、防禦等三重功效為一體的城池與關防。但是,由於歷史過於久遠,張魯城在歷經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古城已經蕩然無存。所以,關於張魯城的具體位置,迄今為止在學術界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筆者結合史料記載,對張魯城做一個簡單的概述。
「張魯城」一詞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的《水經注》中。該書在描述「沔水」與「濜水」時稱,沔水向東流經白馬戎後,濜水自南注入沔水。濜水的源頭在武都郡的氐中,向南流經張魯城東側。這是「張魯城」出現在史料中的最早記載。而且,該書還明確指出,此處的「張魯城」,就是漢末初平年間,劉焉派張魯佔據漢中後,由張魯依託險峻的山勢修築,並用來割據漢中的地方。
不過,由於《水經注》未能對「張魯城」的具體位置進行明確標註,以致於迄今為止,關於「張魯城」的位置出現了四種說法。
「勉縣勉陽鎮」說;
這一說法出自於如今的地名工具書。據《中國歷史地名詞典》載,「張魯城」位於,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勉陽鎮(菜園子)西邊的白馬河西岸。該書中對「張魯城」的位置進行了一個大致的界定,但是,所指的地域非常廣泛,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指向。
「寧強縣陽平關鎮」說;
《中國歷史地名大詞典》中,將「張魯城」的位置界定在今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西的陽平關鎮境內。在《通典》、《元和郡縣誌》等史籍中的記載,也都傾向於支持此說。
這一說法的主要依據還是出自於《水經注》中。該書載,濜水上遊右邊的山上有張天師堂。其中,還引用了晉代地理學家庾仲雍的註解稱,張天師堂即為張魯治,而張魯治所在的山為白馬塞,在白馬賽的東邊有白馬城,又名陽平關。由於此處位於濜水匯入沔水的進水口,所以,又名濜口城。
後世的史料多將寧強縣陽平關與勉縣陽平關混為一談,導致了張魯城的位置出現了偏差。關於寧強縣的「陽平關」,我在前文介紹陽平關時已經有過論述。寧強縣陽平關舊稱陽安關,自宋代起才更名為陽平關。這與《水經注》中所指的陽平關不是一處,所以,張魯城位於寧強縣陽平關鎮的說法有些牽強,而這一說法也被近代大多數學者們否定。
「勉縣茶葉鎮說」;
《水經注》中較為詳細的記載了沔水和濜水的流經地。其中,明確指明,沔水過張魯城後與濜水匯流,而濜水又流經張魯治,而且,在濜水上遊還有白馬塞山、天師堂與陽平關相對。
從該記載中可以明確三個關鍵點:一、張魯城與武都郡的氐中較為接近;二、濜水先後經過張魯城、張魯治;三、張魯治東對陽平關。部分學者根據此三點信息,通過地理考察、考證認為:「張魯治」即為張魯割據漢中期間布道時的核心地域,而修築「張魯城」的目的,則是要起到保護核心地區的防禦作用。根據《水經注》中提到的「武都郡的氐中」,據相關學者考證,此處所指即為今勉縣與略陽縣相接的地區。漢末三國時期,該地區是氐人的聚居區。
依據以上考證,「張魯城」的位置應該在漢末時期沔縣與略陽交界處的「隘埡口」,即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茶葉鎮艾葉口村一帶。迄今為止有部分學者支持這一說法,但是,究竟結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勉縣武侯鎮」說;
這一說法指出「張魯城」的具體位置,在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武侯鎮的走馬嶺山上。筆者在前篇介紹古陽平關時曾提到過這一點。
據《天師道史略》載,張魯佔據漢中之後,推行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鎮戍漢中地區。而漢中地區的核心教區為「陽平治」,該處所指的陽平,並非是一處關隘,而是指定的一大片,包含古陽平關、陽平關在內的區域治所。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曹操西徵張魯時,與張衛進行的第一戰就在走馬嶺山上的古陽平關。此戰中所指的古陽平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橫山十餘裡。這說明此處關城非常大,如果按照當時曹操自三月出兵隴右地區,同年七月進攻漢中的時間來推算,期間只有三個多月的時間。張衛在三個月的時間內,還要在險要的山上構築十餘裡的關城,這種可能性顯然不大。所以,筆者認為,古陽平關應該是在已有的關城之外另建的一個外城,然後與已有關城相連,在關鍵部位形成一個雙重保護的作用。
根據以上兩處史料中的記載,再加上《水經注》所載的,「張魯城」就是張魯為割據漢中而建,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防禦工程。由此可以斷言,古陽平關所依附的原有成關就是「張魯城」。
另據《漢中地區志》與《沔縣新志》載,張魯割據漢中期間,走馬嶺山上建有天師堂,是「五鬥米道」的核心教區陽平治。這與《天師道史略》中的記載相符,另外,也跟《水經注》中「張魯治」的位置相符合。
此外,近代相關學者及地方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對走馬嶺山上的古城遺蹟進行了大量的發掘與考證,最終得出的結論,也一致認為,走馬嶺山上的古城遺蹟就是漢末三國時期,張魯割據漢中時修築的,集施政、布道、防禦為一體的「張魯城」遺址。
最後一點,筆者在論述陽平關時,就根據《三國志》與《水經注》的對比,發現其中提及陽平關的位置有所出入。所以,在記載「張魯城」的位置時也難免會出現一些誤差。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張魯城」在勉縣武侯鎮的說法較為準確。
參考書籍:《水經注》、《三國志》、《漢中地區志》、《沔縣新志》、《元和郡縣誌》、《天師道史略》、《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