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說:「東方文明乃是『竹子文明』。」國學大師陳寅恪也曾說:「中國文化是竹的文化。」中國人愛竹贊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人生貴有胸中竹,竹已然成為中國文人的精神追求。詩人寫竹,畫家畫竹。文人雅客們常以竹喻人,來讚美某人容貌如竹子般秀美,人品如竹子般高潔。
《紅樓夢》中,唯有瀟湘館遍植翠竹。作者曹雪芹如此安排,目的就是借用竹子的外在形態、和內在寓意,來刻畫林黛玉的形象和品格。
竹子的外在形態,刻畫了林黛玉「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的形象。
竹子容貌俊美,形象秀逸而有神韻,素有「檀欒」、「團欒」、「綠玉」、「秀玉」等美稱。西漢辭賦家枚乘在《梁王菟園賦》寫道:「修竹檀欒,夾池水,旋菟園,並馳道。」「檀欒」就是容貌秀美的意思,多用於形容竹子,後直接用做竹子的別稱。
《紅樓夢》裡,元春省親的時候,寶玉作了一首《有鳳來儀》,就寫到了瀟湘館的秀麗竹子:
秀玉初成實,堪宜待鳳凰。竿竿青欲滴,個個綠生涼。迸砌妨階水,穿簾礙鼎香。莫搖清碎影,好夢晝初長。
此處的「秀玉」,就是形容竹子如美玉般秀麗,寶玉用它指代竹子。
竹子纖細、俊美、秀逸,就和林黛玉纖巧婀娜的身段一樣;竹子隨風搖曳的樣子,就像林黛玉弱柳扶風的樣子。因此,曹雪芹用竹子來比喻林黛玉,就塑造了她「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的形象。
竹子的文化寓意,刻畫了林黛玉清雅脫俗的內在品格。
【一】竹子刻畫了林黛玉「正直,有氣節」的品格。
《三國演義》中,有一回關羽被困麥城。當時他手下只有五六百士兵,還多半受傷,而且倉裡糧草也將耗盡。東吳孫權就派了諸葛瑾去勸降關羽,許諾關羽歸順後即可保全家族。關羽卻寧死不降,他氣憤地說:
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請出城,吾欲與孫權決一死戰!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關羽正是以玉和竹自喻,來表明自己寧死不降的正直氣節。竹子之所以能寓意「正直、有氣節」,是因為它生而有節,且主幹挺拔、寧折不屈。
《紅樓夢》裡,林黛玉就是這樣一位正直、有氣節的好姑娘。
林黛玉雖然身子骨柔弱,但品格卻很剛毅。她從不為任何目的,去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她甚至都不願意說一句違背本心的話。不管處於什麼困境中,她絕不做有失氣節的事。
黛玉此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寶玉有情人終成眷屬,相愛相守一輩子。而她和寶玉的婚事,也是她最大的心病。因為這個心病,她才總處於悲戚焦慮中。
七八歲剛進賈府時,黛玉就很會察言觀色,對人情世故看得很透徹。她不會不知道,她和寶玉的婚事上,最大的障礙就是王夫人。
若黛玉能像王熙鳳討好賈母那樣,時常去討好王夫人,以她的聰慧,必定能討得王夫人的歡心。只要討得王夫人歡心,她和寶玉的婚事也就成了。可黛玉不僅不討好王夫人,反而多次得罪王夫人的心腹。
周瑞家的送宮花時,黛玉當著寶玉和諸多丫頭的面,直接譏諷說:「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會給我。」因為這件事,很多讀者都覺得,黛玉就是小性子、尖酸刻薄。然而,黛玉並非計較宮花,她只是看不慣周瑞家的趨炎附勢罷了。
周瑞家的是個很有心機的人,送東西先送客人,再送自家人,這點規矩不會不懂。何況薛姨媽還吩咐過,先給迎春、探春、惜春送去,再給黛玉送去,剩下的再給王熙鳳送去。可她卻先給王熙鳳送去,最後才給黛玉送去。她這麼做,其實是因為鳳姐是位高權重的管家奶奶,而黛玉卻是一無所有的孤兒。拍好鳳姐的馬屁,她能得到不少好處。
黛玉不會不知道,得罪了周瑞家的,其實就得罪了王夫人,這非常不利於她和寶玉的婚姻。但黛玉眼裡容不得沙子,她看不慣這樣的勢利眼,非要當面譏諷周瑞家的兩句才解氣。
還有一次,寶玉黛玉在薛姨媽家吃晚飯。席間寶玉要吃酒,奶母李嬤嬤堅決不讓喝。寶玉懇求說:「好媽媽,我就喝一盅。」李嬤嬤卻搬出賈政來說:「仔細回去老爺問你的書!」寶玉聽見老爺問書,立刻垂頭喪氣了。這時黛玉看不過去了,噼裡啪啦一通話,把李嬤嬤教訓得啞口無言。
賈家的老規矩,奶母地位比年輕主子還高。王熙鳳見了李嬤嬤,尚且一口一個媽媽。黛玉卻在親戚家裡,當眾教育李嬤嬤,李嬤嬤豈能不記仇?作為寶玉的奶母,李嬤嬤自然和王夫人關係不淺。黛玉不會想不到,得罪李嬤嬤,對自己和寶玉的婚事很不利。可她就是看不慣李嬤嬤倚老賣老的樣子,非要當眾教訓幾句才罷。
黛玉譏諷周瑞家的,刻薄李嬤嬤,和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一樣,都是因為骨子有著不媚世俗的風骨,有著寧折不屈的氣節。
黛玉最終的死亡,或許也和氣節有關。
有一回,寶玉把北靜王送的鶺鴒香串拿出來,轉贈給黛玉。黛玉張口就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曹雪芹不會無緣無故寫這個情節,這必定伏筆了黛玉和北靜王會有糾葛。
想必賈家落難後,北靜王曾有心救黛玉。而他唯一能救黛玉的方式,就是納黛玉為妾,或者娶黛玉為續玄。可黛玉心裡只有寶玉,並把其他男人一概視為「臭男人」。她寧死不嫁北靜王,可又不敢抗命。於是她選擇了自盡,以保全自己對寶玉的一片純情。
這正應了《葬花吟》中所說: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真實結局誰也不知道,畢竟八十回後原稿丟失。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黛玉絕不會為了苟活,而嫁給其他人。如果真被迫許配給北靜王,她會選擇默默死去,保住自己的純潔和氣節。這和關羽情願戰死,也不願意投降一樣,都有著竹子般寧折不屈的氣節。因此,曹雪芹用竹子比喻黛玉,就賦予了她「正直、寧折不屈、有氣節」的高潔品格。
【二】竹子刻畫了林黛玉「清高」的品格。
「清高」既可做褒義詞,又可做貶義詞。
做褒義詞時,「清高」是指:不同流合汙,堅守純潔的高尚品格。
抽花籤時,黛玉抽到的是芙蓉花,也即荷花。當時眾人都笑著說:「這個好極。除了她,別人不配做芙蓉。」周敦頤的《愛蓮說》,歌頌的就是蓮花純潔高尚的品格。其中有一句,直接點明了荷花的純潔品格:「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除了芙蓉外,竹子也可寓意品格清高、純潔高尚。杜甫在《嚴鄭公宅同詠竹》中寫到: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隱過酒罅涼。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翦伐,會見拂雲長。
這首詩就讚美了竹子潔身自好、純潔高尚。其中「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異曲同工,都是讚美不願同流合汙的清高品格。
賈府表面上看繁花似錦,可內裡早已是汙濁不堪。探春曾說,賈家主子們,一個個都像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賈母也說過,賈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個富貴心,兩隻體面眼」。
在這種環境中,黛玉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城府而不城府,不阿諛奉承,不同流合汙,如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如竹子般雨後無塵。黛玉就是這樣純潔本真,如荷花竹子般清高。
但「清高」是把雙刃劍,品性清高卻又缺少圓融的人,往往容易孤高自傲。
「清高」做貶義詞時,就是孤高自傲,孤芳自賞之意。
寶釵剛進賈府時,賈府上下人等,就將黛玉和寶釵比較了一番。在他們看來,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而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黛玉孤傲的表現,就在於她前期說話尖酸刻薄。對看不慣的人和事,她常忍不住當面譏諷,或者直接視而不見。
比如周瑞家的勢利眼,李嬤嬤倚老賣老,黛玉看不慣她們,於是就藉機當面刻薄她們。再比如趙姨娘倒三不著兩,黛玉前期都不正眼瞧她。黛玉並非因為這些人地位卑微,才看不起他們,而是因為著實反感他們的人品。
對那些人品好的下人們,黛玉素來愛護有加。她對紫鵑就如對親姐妹般,她對香菱也很疼愛。對勢力小人,她總是不屑一顧,甚至當面譏諷;對良善之人,她真心以待,並不計較身份地位。
她不媚世俗,不同流合汙,有時又有點孤高自許,就像竹子一樣清高。曹雪芹用竹子來比喻她,也就塑造了她這種清高的品格。
【三】竹子刻畫了黛玉「虛懷若谷」的大度品格。
「虛懷若谷」出自於《道德經》——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曠兮其若谷」,說的是心胸如山谷那樣開闊寬廣,後演變為「虛懷若谷」。竹子因其外直中空的特點,被賦予「虛懷若谷」的寓意。而曹雪芹以竹喻黛玉,也就賦予了她「虛懷若谷」的大度品格。
不少讀者都認為,黛玉真的只是個小性子,行動愛惱人的人。但曹雪芹寫了好幾件事,都說明黛玉是個心胸寬廣的人。前期她因為寶釵的「金玉良姻」,以及誤解寶釵內心藏奸,所以多次譏諷寶釵。
劉姥姥遊大觀園那回,黛玉在行酒令時,說了兩句《牡丹亭》、《西廂記》裡的話。後來寶釵就悄悄拉了黛玉去蘅蕪苑,教育她不要讀雜書,以免移了性情。這時黛玉才看出,原來寶釵是個極好的人,以前是自己誤會了寶釵。
從這之後,黛玉就放下了對寶釵的成見,並打心眼裡把寶釵當親姐姐。更難能可貴的是,黛玉還當著寶釵的面,對自己做了一番深刻檢討: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只當你心裡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怨不得雲丫頭說你好,我往日見他贊你,我還不受用,昨兒我親自經過,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
黛玉這番話,真沒幾個人說得出口。一般人即使認識到自己誤解了對方,也很難做到當面道歉。黛玉不僅勇於道歉,還直言自己多心。放下對寶釵的成見後,黛玉就對寶釵付出全部真心,她不僅把寶釵當親姐姐,還把薛姨媽當親媽,把寶琴當親妹妹。甚至賈母疼寶琴一度超過黛玉,黛玉也一點都不吃醋。若不是心胸寬廣之人,斷不能做到這個程度。
黛玉對湘雲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她心胸寬大。寶釵及笄之年生日宴上,湘雲快人快語,當眾說戲子像黛玉。本來湘雲也就隨口一說,黛玉也無所謂。可惜這時候寶玉橫插一槓,他怕黛玉多心,於是就向湘雲使了個眼色。
因為這個眼色,湘雲生氣了,黛玉也生氣了。湘雲和寶玉吵架時,還直接說黛玉小性子,行動愛惱人,會轄制寶玉。黛玉的房間就在隔壁,湘雲的話她當然聽見了,但她一點都沒計較。相反,她還拿著寶玉的偈語和曲子,找湘雲一起看。第二天,她又找寶釵來一起看。黛玉這樣沒心沒肺的樣子,怎麼看都不像小性子,愛惱人的姑娘。
還有一次,湘雲和襲人在屋裡聊天。兩人聊著聊著,又說到黛玉如何小性子。其實黛玉那會子剛好在窗外,這些話她也聽到了,但她並沒有計較過湘雲和襲人。從這幾件事看來,黛玉其實是個很大度的人。
曹雪芹用竹子來比喻她,也就刻畫了她如竹子般虛懷若谷的大度品格。
【四】竹子刻畫了黛玉「淡泊名利」的品格。
竹生山野間,遠離塵世喧囂,有淡泊名利之意。因此,道教佛教也崇奉竹子。佛祖釋迦牟尼成道後,開壇講經的第一個寺廟,就是「竹林精舍」。觀世音所在之處,就叫「紫竹林」。
此外,自古淡泊名利的文人,都喜歡寄情於竹林。
比如魏晉時期,嵇康、阮籍、阮鹹、向繡、王戎、山濤、劉伶,七人常於一片竹林裡相聚。七人志趣相投,又都愛竹,於是以竹自喻,號稱「竹林七賢」。在這片竹林中,他們飲酒吟詩,琴棋書畫,清談玄理,不問人間名利。
唐朝時,李白和山東名士孔巢父、裴政等六人,曾在徂徠山下的竹溪隱居,世人稱之為「竹溪六逸」。他們在竹溪舉杯邀月,詩酒相歡。
林黛玉也有著文人淡泊名利的高雅品格,她也喜歡寄情於竹林。她選擇瀟湘館,就是因為愛那千百竿翠竹,隱著一道曲欄,比別處更覺幽靜。
寶玉獨愛黛玉,關鍵原因之一就是,黛玉超脫世俗之外,沒有功名利祿之心。有一回,湘雲勸寶玉去見賈雨村,會會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仕途經濟學問。寶玉當時就翻臉,直接對湘雲下逐客令。襲人怕湘雲尷尬,立刻打圓場說:
上回寶姑娘也說過一回,他也不管人臉上過的去過不去,他就咳了一聲,拿起腳來走了。這裡寶姑娘的話也沒說完,見他走了,登時羞的臉通紅,說又不是,不說又不是。幸而是寶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鬧到怎麼樣,哭的怎麼樣呢。
寶玉答道:「林姑娘從來說過這些混帳話不曾?若他也說過這些混帳話,我早和他生分了。」寶玉說的沒錯,黛玉的確從不勸寶玉讀書,不勸寶玉去應酬官場。這不僅是因為她愛寶玉,更是因為她本就淡泊名利。
因此,曹雪芹用竹子來比喻黛玉,就賦予了她竹子般淡泊名利的品格。
結語:
一帶粉垣,數楹修舍,掩映於千百竿翠竹中。「寶鼎茶閒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如此清雅脫俗的竹林,曹雪芹獨獨給了黛玉的瀟湘館。
曹雪芹如此安排,目的就是為了以竹喻人,來刻畫林黛玉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品格:
竹子容貌纖細俊美、秀逸而有神韻,隨風搖曳時如弱柳扶風——刻畫了林黛玉「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的外在形象。
竹子未出土時先有節,且主幹挺拔、寧折不屈——刻畫了林黛玉正直、有氣節的品格。
竹子雨過而無塵,猶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刻畫了林黛玉潔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竹子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刻畫了林黛玉虛懷若谷的大度品格。
竹子於空野外默默生長,不追名逐利——刻畫了林黛玉淡泊名利的品格。
李紈探春等人說,只有黛玉配做芙蓉。其實,瀟湘館那片竹林,同樣也只有超凡脫俗的黛玉才配擁有。
本文由木石紅樓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