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元二十一年閏三月十三日的大法會上,給善無畏大師擔任翻譯的李華,是既通儒釋道各種學問,又是詩書畫皆絕的傳奇式人物。他家住洛陽陶化裡,與楊玉環家相鄰。他比楊玉環大四歲,從小青梅竹馬,他與玉環會相愛嗎?
洛陽才子名李華
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閏三月十三日晨,聖善寺舉行大法會,名為謝佛花花會。能容納一萬人的大佛堂內,座無虛席,佛燈通亮,香菸嫋嫋,佛樂奏響,楊玉環帶比丘尼唱詩班登場,唱佛歌三曲,迎弘正、善無畏大國師登場。
在當日的大法會上,弘正大師講經時說:「一花一世界,品花知人生!莫嘆前無路,舉頭看,一輪圓月掛天邊。莫嘆世道險,猛回頭,善緣就在你身邊。」
在法會上,善無畏則用梵語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善無畏的俗家弟子、洛陽名士李華現場口譯。
楊玉環當時並不知道,李華這個經常嘲笑自己的傲慢公子,實際上深深地愛著自己。
李華出生於洛陽名門望族,他的遠祖李靈,是趙郡人,任北魏平南將軍、洛州刺史,後舉家遷到洛陽。此後,這個被稱為趙郡李氏的家族,代有英才。李華的高祖李孝端,曾任隋朝懷州司法、洛州司兵參軍。李華的祖父李太衝,是唐高宗時期的祠部郎中。李華的父親李述,是武周后期和唐中宗時期的重臣,任中散大夫、少府監、上柱國。在唐玄宗即位後,李述已致仕。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李華出生於洛陽陶化裡李述府邸。陶化裡東鄰的尊賢坊,就是楊玉環家。李華比楊玉環大四歲。
開元十年(公元722年)二月初十,李述去世。李華的生母是李述的二夫人,與正夫人不合,於是出家於宜陽五花寺。這時李華尚幼,也住到五花寺中。五花寺是連昌宮附屬寺院,有不少高僧。李華在寺中系統地學習佛家經典,並很快精通了梵文。
兩年後,唐玄宗從長安到洛陽,路過宜陽,駐蹕連昌宮。高僧善無畏隨行駐錫五花寺,李華前往拜謁,善無畏發現這個小孩能用梵語與自己交談,非常驚奇。唐玄宗也很驚奇,但不知道李華的詩文如何,就命他以《春行寄興》為題,現場作詩一首,李華不假思索詠吟道:「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玄宗大悅,當場詔令善無畏收李華為俗家弟子,到洛陽聖善寺陪伴善無畏。
此後,李華住到聖善寺譯經院,跟從善無畏學習各種佛教知識。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華的嫡母去世,他的兩個兄長將李華的生母從五花寺接回家,讓李華也回家來住,並請了名師為他傳授儒家經典。但李華在寺院長大,有一顆虔誠的向佛之心,一直想受戒出家。
才子戲言《長門怨》
李華有兩個好友,一個是杜甫,另一個是賈至。賈至比李華小兩歲,他是賈誼的後代,他的父親賈曾是禮部侍郎,家在洛陽恭安坊,位置在今安樂村原洛陽師院東校區。2004年,在對恭安坊遺址進行發掘時,發現了一處院落遺址,這很可能是賈曾、賈至故居遺址。
上巳節那天,李華也參加了楊玉環的笄禮,他是陪賈至去的,而賈至一直比較喜歡玉環。但李華沒有參加笄禮後的牡丹會,因為他沒有娶妻的打算。
後來他在寺中的牡丹園見到出家的玉環,有些驚奇。問清緣由後,他沒有表現出同情,而是現場作了一首名為《長門怨》的詩。詩曰:「弱體鴛鴦薦,啼妝翡翠衾。鴉鳴秋殿曉,人靜禁門深。每憶椒房寵,那堪永巷陰。日驚羅帶緩,非復舊來心。」這裡用了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失寵的典故,諷刺楊玉環,暗指杜甫是漢武帝,玉環是陳阿嬌。楊玉環大怒,痛斥而去。
弘正大師雖然同意玉環出家,但並沒有為她剃度,也沒讓她穿僧衣,因為他知道她像許多貴族女子一樣,不過是因為受了挫折,暫時到寺院修行,很快會還俗。
看著玉環從牡丹園中離去的背影,李華心中忽然有一絲奇特的感覺。此後,他每天都在寺院看著玉環採花、供花,他的心思焉能逃過弘正大師的慧眼?
在當天的大法會上,李華看到玉環虔誠地唱佛歌,虔誠地斟茶,他的心中突然有一絲恐懼,心想她真成了比丘尼怎麼辦?
在大法會上,還有華嚴宗、淨土宗等各大門派的大師們講經說法。日過午時,大法會結束,全體僧眾共用佛粥,這是用佛花(牡丹)和糯米、蓮子等共煮的粥。食粥畢,法事圓滿,眾人離去。
日暮歸來淚滿衣
這個花季,李華心裡很不平淨,他悄悄地為玉環寫了一首名為《春遊吟》的詩:「初春遍芳甸,千裡藹盈矚。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綠。所思杳何處,宛在吳江曲。可憐不得共芳菲,日暮歸來淚滿衣。」他思念的美人,在大法會後,正和比丘尼們忙碌地製作牡丹香和牡丹皂。
在聖善寺,佛茶在牡丹花開時,是隨採隨做的。這種加工過的乾花朵就是佛茶,用佛茶和香葛混合,就做成了佛香,即牡丹香。這種工藝,是武則天時期由尚方監創製的。有一首古詩,讚美這種香:「牡丹呈瑞,香葛有情。採花成香,敬我佛靈。女皇行香,祥雲是升。香菸嫋嫋,天下太平。參禪悟道,坐看春風。物無兩忘,修心修性。拈花成香,機緣重重。爰此聖物,亮吾心燈!」
同時,聖善寺的比丘尼們也要做牡丹皂,這是佛寺中的洗滌用品,也是武則天時期由尚方監創製,然後傳到皇家寺院的,有一首古詩讚美這種香皂:「洛都山水,龍門為尊。女皇行香,率服群臣。先至香山,洗滌舊塵。女捧香皂,臣奉香巾。觀此寶皂,宮中奇珍。採剪國色,九工成魂。養顏神品,萬歲皆春。」
牡丹香和牡丹皂是在比丘尼院中製作的,聖善寺規定,在製作過程中外人不得擅入,因此一個多月內,李華未見到楊玉環。他心中的思念,又無人訴說,心中非常鬱悶。
97歲高齡的善無畏大師,對李華非常欣賞,大師自知大限將到,想傳衣缽於李華,故再三催促他出家、剃度、受戒。他該怎麼辦呢?(鄭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