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季度的坐享升值紅利,到10月末的逼近「7」心理關口,再到12月初的千點大漲,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明顯加劇。
截至昨日晚間,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6.89附近震蕩,年內貶值5.92%。面對人民幣波動的彈性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得不正視匯率風險管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逾百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開展相關外匯衍生品業務進行套期保值,而在2017年這一數字僅為50多家。
避險意識提高企業不再「裸泳」
面對今年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很多企業靠單純博取匯率變動方向賺取收益的方法已經行不通,極易造成巨大損失。一位上市公司高管透露,因匯兌損失,預估近6個月該公司淨利潤將下降兩成。
「今年行業內幾乎所有企業都已進行外匯套期保值。」一位大宗商品進口企業副總經理說。隨著業務全球化的布局,越來越多的企業有意識地採取套期保值規避匯率風險。
數據顯示,僅12月以來,就有至少5家上市公司發布擬開展或繼續開展外匯套期保值業務的公告。其中,奧飛娛樂公告稱,因業務需求,該公司2019年以本金累積不超過2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持續開展貨幣、利率互換及期權業務。
民生銀行高級研究員應習文表示,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幅度加大的情況下,企業不論是持有外匯資產淨頭寸,還是業務上有對應的外匯正負現金流產生,利用相關衍生工具進行對衝的必要性都比以前匯率穩定時期更高。
以出境遊作為主營業務的眾信旅遊為例,其業務支付外幣的需求較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公司經營業績影響較大,因此該公司繼續開展套期保值業務具有一定必要性。公告顯示,在任意時點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外匯套期保值業務的餘額不超過等值人民幣6.5億元,有效期為自董事會審議通過之日起12個月內。
「企業還是要做好自己的主業,並儘量規避主業範圍以外的不確定性。」某農產品進口貿易公司總經理表示,開展外匯套期保值業務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外匯工具的套期保值功能,降低匯率波動對公司的影響,使公司專注於生產經營,在匯率發生大幅變動時,公司仍能保持一個穩定的利潤水平。
「臨時抱佛腳」也能彌補損失
隨著資本帳戶逐步放開,利用境外低息環境進行融資成為境內企業的機遇,但本幣貶值背景下企業外債償付能力下降也帶來不小的挑戰。因此,不少公司已經採取行動,補做鎖匯方案,力求降低匯兌損失。
「今年公司把握住機會,開展了一些外幣貸款業務,並且利用遠期合約鎖匯,節約部分海外融資的資金成本。」蘇美達集團有限公司資金經理鄭雲鵬說。
此外,兆豐股份也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外匯套期保值業務,主動應對匯率波動的風險。「公司主要貨款以美元結算,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動對於公司業績影響較大。」公司方面表示。
除了兆豐股份,紫光數碼為降低融資成本也擬開展外匯套期保值業務。該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主要從事增值分銷業務,業務資金需求量較大,公司配置利率較低的外幣貸款為業務服務,陸續從境外進行外幣借款,外匯套期保值業務可降低未來償債匯率波動風險。
對企業來說,匯率風控是大勢所趨。市場人士建議,企業應採取匯率避險一貫制,不能因為匯率短期的升值或貶值而改變套期保值策略,這樣才能確保利潤水平平衡。
興業研究外匯商品團隊認為,企業應當從經營目標和整體業務布局出發,完善匯率風險管理制度和系統建設,並加強專業團隊的培養。對於具有淨結匯、淨購匯敞口的進出口企業以及有外幣債務的企業,可以靈活選擇遠期、期權組合、掉期等不同種類的避險工具進行對衝。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