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鍋貼」,漁家稱「小魚鍋塌」,是洪澤湖漁民在長期的湖上生活實踐中,在眾多的因湖而宜的飲食習慣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名餚。
「小魚鍋塌」起源很早,久負盛名。據傳,幼年時期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災荒年月逃難來到淮水邊,在與逮魚的、放牛的、砍草的、討飯的窮孩子聚到一起時,就將各人所獲的東西湊在一起,在鍋裡煮(沒有漁具,用手逮來的)小魚,鍋邊貼(討來的雜麵或湖中捋來經搗碎的蒿苗王子米麵)餅,用這種快而省事的辦法做飯填肚子。雖然做法簡單原始,但吃起來卻也脆香鮮嫩,後逐漸成為湖上漁民、沿湖農民的家常飯菜,稱之為「小魚鍋塌」。朱元璋做皇帝後,吃膩了宮廷的宴席,特叫人把漁婦請進宮裡,專為他做這種「小魚鍋塌」。從此以後,這種吃法宮裡稱「三鮮(湖水甘甜、湖魚鮮嫩、湖草種子清香)小魚餅」,民間則叫「皇帝餅」或「朱家飯」。朱元璋逝世後,宮內逐漸失傳,而民間則一直沿傳下來。
正宗的湖上漁家「小魚鍋塌」,魚是「小魚」,通常體長一二寸,鍋是鐵鍋,急火燒之容易快熟,面和得較稀,貼在鍋邊總要往下墜,就「塌」下來了,熟後上薄下厚,故叫「鍋塌」。傳統的做法是:用剛捕到的小魚,洗淨後去鱗剖腹,取出腸膽等內臟,隨即用清澈的湖水燒煮。同時和上一些麵糊,在鍋的中部四周貼上一層簿餅,餅底平水,或入水半寸,火燒水沸、湯汁四濺,故熟後餅底邊有一溜子沾有魚湯。乍一揭去鍋蓋,麵餅沾著魚鮮,魚兒帶著餅香,鮮香美味撲面而來。
"小魚",魚小,魚鮮;"鍋塌",餅脆、味香;"魚湯",鮮美、爽口。用"鍋塌"蘸上魚湯食之,間品"小魚"鮮香,頓感魚香肉嫩,湯鮮餅脆,足令品嘗者口津橫流、舉箸稱讚。所有這些,只不過是湖上漁家的普通飯,不但省時省事,而且兼顧了"飯菜一鍋熟"。現在,只要漁家的近親好友到船上來,往往在早晚飯時常用此法待客,尤以臨淮、半城、尚嘴、老子山、前碼等一帶湖上為常見。
現在,「小魚鍋塌」已被發源地的人們叫做「活魚鍋貼」了。叫「活魚」,是為了迎合現時人們的飲食習慣「活則鮮」,「鮮」則引人就餐;魚也不是「小魚」,而是常用個體較大的魚;鍋也不是「鐵鍋」;面和後,也不是貼在鍋上「塌」,而是攤於鍋邊,通體變薄而成「貼」。「小魚鍋塌」已演變成了「活魚鍋貼」。細細揣思,也不無道理,這種演變適應了時代發展和飲食結構變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