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小魚鍋貼,又名活魚鍋貼、小魚鍋塌

2021-02-17 懂你特產

「小魚鍋貼」,漁家稱「小魚鍋塌」,是洪澤湖漁民在長期的湖上生活實踐中,在眾多的因湖而宜的飲食習慣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名餚

 

「小魚鍋塌」起源很早,久負盛名。據傳,幼年時期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災荒年月逃難來到淮水邊,在與逮魚的、放牛的、砍草的、討飯的窮孩子聚到一起時,就將各人所獲的東西湊在一起,在鍋裡煮(沒有漁具,用手逮來的)小魚,鍋邊貼(討來的雜麵或湖中捋來經搗碎的蒿苗王子米麵)餅,用這種快而省事的辦法做飯填肚子。雖然做法簡單原始,但吃起來卻也脆香鮮嫩,後逐漸成為湖上漁民、沿湖農民的家常飯菜,稱之為「小魚鍋塌」。朱元璋做皇帝後,吃膩了宮廷的宴席,特叫人把漁婦請進宮裡,專為他做這種「小魚鍋塌」。從此以後,這種吃法宮裡稱「三鮮(湖水甘甜、湖魚鮮嫩、湖草種子清香)小魚餅」,民間則叫「皇帝餅」或「朱家飯」。朱元璋逝世後,宮內逐漸失傳,而民間則一直沿傳下來

 

正宗的湖上漁家「小魚鍋塌」,魚是「小魚」,通常體長一二寸,鍋是鐵鍋,急火燒之容易快熟,面和得較稀,貼在鍋邊總要往下墜,就「塌」下來了,熟後上薄下厚,故叫「鍋塌」。傳統的做法是:用剛捕到的小魚,洗淨後去鱗剖腹,取出腸膽等內臟,隨即用清澈的湖水燒煮。同時和上一些麵糊,在鍋的中部四周貼上一層簿餅,餅底平水,或入水半寸,火燒水沸、湯汁四濺,故熟後餅底邊有一溜子沾有魚湯。乍一揭去鍋蓋,麵餅沾著魚鮮,魚兒帶著餅香,鮮香美味撲面而來。

 

"小魚",魚小,魚鮮;"鍋塌",餅脆、味香;"魚湯",鮮美、爽口。用"鍋塌"蘸上魚湯食之,間品"小魚"鮮香,頓感魚香肉嫩,湯鮮餅脆,足令品嘗者口津橫流、舉箸稱讚。所有這些,只不過是湖上漁家的普通飯,不但省時省事,而且兼顧了"飯菜一鍋熟"。現在,只要漁家的近親好友到船上來,往往在早晚飯時常用此法待客,尤以臨淮、半城、尚嘴、老子山、前碼等一帶湖上為常見。

 

現在,「小魚鍋塌」已被發源地的人們叫做「活魚鍋貼」了。叫「活魚」,是為了迎合現時人們的飲食習慣「活則鮮」,「鮮」則引人就餐;魚也不是「小魚」,而是常用個體較大的魚;鍋也不是「鐵鍋」;面和後,也不是貼在鍋上「塌」,而是攤於鍋邊,通體變薄而成「貼」。「小魚鍋塌」已演變成了「活魚鍋貼」。細細揣思,也不無道理,這種演變適應了時代發展和飲食結構變化的需要。

相關焦點

  • 洪澤不只有大米和螃蟹,還有小魚鍋貼和小龍蝦!
    人們羨慕洪澤,說洪澤是個好地方,夏天比周邊低2度,冬天又比周邊高2度,氣溫好,空氣好,吃的也好。靠著洪澤湖,湖鮮美味總是不會錯。在洪澤,最先出名的是小魚鍋貼,揚名的應該是大閘蟹,生活中最普遍的美味則是小螺螄和小龍蝦。
  • 孫燕超 | 小魚鍋貼
    這就是小魚鍋貼。小魚鍋貼來自於淮揚菜系。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選料講究鮮活,調味清淡,強調本味,風味清鮮。簡潔中融入南方人精緻,清淡的悸動,持久的難忘,令淮揚菜成為國菜中的白玫瑰。小魚鍋貼,起源很早。
  • 小魚鍋貼「進化史」
    遂憶起有幾分神似的家鄉蘇北的「小魚鍋貼」。所謂的小魚鍋貼,原本是農家的一款家常美食。大家更習慣於稱其為「小魚鍋轉」。有些小魚一兩重都不到,可以想見,一二斤夠一家吃的小魚該有多少條,二三個人不花上一兩個小時是沒有辦法打理好的。這也是小魚為什麼賣不出價錢的重要原因之一。燒制並不複雜。柴灶旺火,少許油熗鍋,蔥花爆香,加醬料翻炒,再加適量水,將小魚倒入鍋中,加點鹽、適量的紅幹辣椒調味即可。接下來重要的工序便是鍋貼。
  • 洪澤縣活魚鍋貼香飄四海
    依託這一得天獨厚的大湖文化和經濟資源優勢,洪澤縣因勢利導,大力挖掘文化底蘊,培育特色產業,以湖水煮湖魚的洪澤朱壩活魚鍋貼如一朵盛開的奇葩,在道口經濟中熠熠生輝。  洪澤朱壩活魚鍋貼是以洪澤湖盛產的水產品和地產雜糧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大美食,具有鮮、嫩、脆、香的特點,堪稱「食中之王」,譽滿大江南北。它不同於蘇南的鍋貼餃子,也不是將小魚和鍋貼一起煎。
  • 有一種小魚鍋貼,叫「明瓦廊的小魚鍋貼」
    在南京生活了六年,沒吃過小魚鍋貼。
  • 江蘇洪澤:一湖秋水半湖鮮
    這小魚鍋貼是以鐵鍋煮製,二寸小魚,收拾乾淨,用清澈湖水燒煮,和麵糊沿著鍋邊貼上一層薄餅,一鍋熟,然後用鍋貼餅子蘸著魚湯吃,其味鮮美芬芳,這便是地道的湖上漁家的「小魚鍋貼」。、砍草的、討飯的窮孩子聚到一起時,就將各人所獲的東西湊在一起,在鍋裡煮小魚,鍋邊貼餅,用這種快而省事的辦法做飯填肚子。
  • 明瓦廊、山西路小魚鍋貼集體下架,吃貨別怕還有老門東這家!
    那邊吃貨們每次必吃的小魚鍋貼也跟著下架了,還有這家我的私藏——張氏小魚鍋貼,藏在人氣很旺的老門東裡,吃貨們趕緊打卡起來! 南京有一種小吃:小魚鍋貼,曾被稱為「皇帝餅」小魚鍋貼又被稱為活魚鍋貼,在南京很受歡迎,是一款價格實惠的街頭小吃。在很久以前,小魚鍋貼其實是一道菜。
  • 鮮為人知的朱元璋兩個傳奇故事:出生的風水寶地、小魚鍋貼的情緣
    這裡介紹傳說他的出生地和與當地的一道小吃,活魚鍋貼的傳說。01朱元璋出生的風水寶地傳說傳說朱元璋的老祖宗是徐州沛縣人。宋朝時,金兵入侵,一家人逃到江南句容縣通德鄉朱巷落戶。官府定朱家為「淘金戶」,要他家年年交黃金。
  • 南京最熱門的奇葩小吃:小魚鍋貼沒有魚,又不是鍋貼!究竟是啥?
    洪澤湖小魚鍋貼就是這樣的存在。洪澤湖是全國第四大淡水湖,漁民們常在船上知其一口大鍋,將剛捕獲的活魚下鍋燉煮,待到魚肉將熟之時,在鍋邊貼上一圈麵糊,充分浸染魚肉的鮮香後,麵餅酥脆可口,美味至極。而街頭的鍋貼製作雖不及船上那般鮮活生動,美味卻絲毫不減。
  • 明瓦廊排長隊的小魚鍋貼,到底值不值得吃?
    有小魚,有鍋貼,一口大鐵鍋裡,下面燉著小魚,鍋邊貼著麵糊或者薄餅。煮沸之後,魚湯濺在麵餅上,面香與餅香交織。後來,小魚鍋貼成了一種小吃。自從抖音帶火了新街口明瓦廊,更帶火了本來就已經很火的洪澤湖小魚鍋貼。不過,明瓦廊人手一份捧著的小魚鍋貼,沒有小魚,只有薄餅。大概就像老婆餅沒有老婆是一個意思吧。
  • 抖音帶火的明瓦廊小魚鍋貼,到底值不值得吃?
    在很久以前,小魚鍋貼還是一道菜的時候。有小魚,有鍋貼,一口大鐵鍋裡,下面燉著小魚,鍋邊貼著麵糊或者薄餅。煮沸之後,魚湯濺在麵餅上,面香與餅香交織。後來,小魚鍋貼成了一種小吃。自從抖音帶火了新街口明瓦廊,更帶火了本來就已經很火的洪澤湖小魚鍋貼。不過,明瓦廊人手一份捧著的小魚鍋貼,沒有小魚,只有薄餅。大概就像老婆餅沒有老婆是一個意思吧。
  • 潘雪松||鍋貼餅子燜小魚
    鍋貼餅子燜小魚◎潘雪松 寒夜,皓月當空,北方的小鎮清冷而靜謐,路上行人稀少,街面上的店鋪大都已經關門,偶有幾家營業。人們喜歡家的溫馨,或圍坐聊天、看電視,或已早早進入夢鄉,猛然一股撲鼻香氣傳來,是一種久違而熟悉的味道。
  • 冬天吃玉米小魚鍋貼,營養美味還補鈣,我家一周吃2次
    以前總是媽媽負責燒小魚鍋貼,我負責吃,現在自己做。這種雜魚鍋貼很是有營養,也很自由,你想吃什麼魚就放什麼魚,多吃不會長胖,只會長營養。用小魚做鍋貼吃在山東和江蘇常見,野生的小魚最為營養,含鈣多,味道又鮮美,這個季節燉上一鍋,四周貼上鍋貼,熱騰騰的小魚鍋貼,瞬間讓人全身都緩和起來。待熬好時,鮮美的湯汁滲入餅子,咬上一口脆脆的,那味道別提多美啦!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天目大魚頭、鹹菜大湯黃魚和鍋貼小魚
    大凡在中國,以一種名不見經傳的普通飯菜(不是一個系列)贏得眾多食客普遍讚譽,並且整條街或整個鎮都賣這種獨一無二飯菜的地方,大概沒有幾個。然而,朱壩的鍋貼小魚卻是這「沒有幾個」中的「一個」。一個細雨濛濛的中午,我們走進一家名叫「錦繡園"的飯店,據老闆介紹,鍋貼小魚過去曾是洪澤湖一帶漁民們的家常便飯。其做法非常簡單,用一口稍大一點的鑄鐵鍋,裡面放人小半鍋湖水,再將洗淨去鱗的小鯽魚。小鯉魚連同鹽、蒜、姜等調料一起放進去,還可放一些豆腐或時令蔬菜。待鍋燒開時,在鍋邊「貼」上玉米或白面做成的鍋貼,蓋上鍋蓋,用文火燜燒。
  • 南京特色小吃小魚鍋貼,油鍋炸麵糊刷醬賣十元,小店外排隊十幾米
    今天要說的的鍋貼並不是我們平時吃的生煎包或煎餃,這個鍋貼沒有餡,只是用麵糊炸出來的!南京的特色小吃小魚鍋貼,名字很獨特,味道也不賴,五平方米的小店外經常排了有十幾米的隊伍,可見這小魚鍋貼是有多麼的受歡迎啊!
  • 南京特色小魚鍋貼,排隊的人十幾米遠,一份12元,口感讓人意外
    今天我們要講的特色小吃是南京洪澤湖的小魚鍋貼。來到這裡,看到排隊的人十分的多,小店飄出一陣陣香味。南京特色小魚鍋貼,排隊的人十幾米遠,一份12元,口感讓人意外。可以看到老闆將麵糊放在鍋上油炸起來剛做好的小魚鍋貼顏色金黃,色澤十分好看,感覺十分的脆,香氣撲面而來。
  • 洪澤8大推薦美食,是一個遊玩的好去處,這些美食值得你的品嘗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洪澤的8道地方美食。1、洪澤小魚鍋貼現在叫做「活魚鍋貼」,漁家稱「小魚鍋塌」,是洪澤湖漁民在長期的湖上生活實踐中,在眾多的因湖而宜的飲食習慣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名餚。提起「荷包飯」,歷史上盛行於洪澤湖畔的洪澤老子山鎮。
  • 【社康自組團】 品小魚鍋貼 享鳳凰溫泉 盱眙象山公園、鳳凰溫泉一日遊
    【社康自組團】品小魚鍋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