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頻道/出品
——詩文成都宋宴——
追溯古典川菜的文化和傳統
展現文明的交融、碰撞、和諧與創造
向承載天府文化、城市生活
和時代指針意義的川菜致敬
川菜之名在宋代正式見於典籍,亦在此時走出巴蜀,揚名於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與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六《麵食店》說:「向者汴京開南食麵店,川飯分茶,以備江南往來士夫……」在都城開設的「四川飯店」中,「麵店」是其中的一類專營店,可見宋代成都麵食之普遍。
若問宋代成都的麵食都有哪些,話題太大,怕是擺個幾天幾夜也未必能說清。所以,小布就先從當時的吃貨們接受度比較高、可以說是成都「網紅」麵食的幾樣說起。
01
寒 具
話說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兒魔性哈,浪費掉好幾個腦細胞也沒理解到底是指啥,不知情的,還真難把它和吃的聯繫到一塊兒。
就是這個聽起來有點兒魔性的食物,男神+吃貨的蘇東坡專門為它寫了一首詩:「縴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這個麵食,是手搓一種白色的食材成條狀,然後過油炸,炸成後顏色較嫩黃而略深。這首詩,據說是蘇東坡應店家請求寫的一篇「軟文」,東坡把它寫得色香味俱全、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吃食原地化身為「舌尖上的美味」後,引來一撥又一撥顧客,店家生意火爆得不得了!按照這效果來說,這首《寒具》算得上是一首非常優秀的「商品廣告詩」了。
應該很多吃貨猜到了這個——饊子
那麼,讓蘇東坡這麼津津樂道的寒具到底是什麼呢?蘇軾在這首詩題下自注曰「乃捻頭」,南宋學者林洪《山家清供》也說:「寒具,捻頭也」,接著說「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數月,宜禁菸用」,做法與蘇軾描繪的一致,而且交代了這種食品的主要用途,即「禁菸」時用。所謂的「禁菸」,指代的是寒食節,寒具之所以稱作「寒具」,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它之所以在寒食節禁菸火期間被用來代餐,正因為它是油炸食品,可冷食且不易變質。
此時,有點兒經驗的吃貨是不是已經猜出這個寒具到底是個啥了?
猜是饊子的,也對也不對。先不要急著反駁,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宋代的寒具到底長什麼樣子。
這就是古代女子佩戴的纏臂金
因為據相關資料,寒具又叫「環餅」(圓餅),能稱作「環餅」的,應該是圓形的拍揉的一個扁平體。加上蘇軾描述製作過程時說「縴手搓來玉數尋」,古代一尋約是八尺,「數尋」的話,應該是要搓成很長很長的麵條,這一點和今天的饊子製作有點兒相似,但不同的是成品後的形態:饊子是散開的一條條又盤結在一起的油炸食品,而詩中,蘇軾是用「纏臂金」來隱喻寒具的形態。
「纏臂金」什麼樣子呢?就是臂釧,是一種古代女子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再纏繞於手臂的裝飾品,所盤的圈數多少不等,幾圈、十幾圈的都有。這種飾品的奇妙之處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是數道圓環,像佩戴著好幾個手鐲般美麗。蘇軾詩中「壓褊佳人纏臂金」就是說寒具炸好的形狀就像女子的纏臂金被壓扁後一樣。
所以,蘇軾所描寫的寒具,更像現在通常可見的油炸餅,是環形輪廓、扁平狀的餅子。據此我們可推測,和炸饊子時把散開的一條條麵條隨便盤結在一起的做法不同,寒具則是將長長的麵條盤在一起,由裡到外彎環成圓,再壓為餅狀,然後下鍋炸熟,會更加香酥(據說是「脆如凌雪一路香,嚼著驚動十裡人」)。而且,這種餅狀的也不易被擠壓而成碎末。(不知道為什麼,小布這會兒想點一盤蚊香……)
今天的有些饊子,環形倒像是未「壓褊」的「佳人纏臂金」,更接近「纏臂金」本來的樣子
所以,宋代這種遍布全國(不同地域的宋代詩人詩中都有提及)的寒具,雖然和今天的饊子食材相近,也都是過油炸成金黃,但模樣確實不同。而且,考慮到食材的古今差異,蘇軾吃過的寒具到底什麼味道,我們也只能吃一口現在的饊子後再好好想一想了。
02
索 餅
聯繫到寒具又稱「環餅」,大家應該不難猜到「索餅」的形狀了,顧名思義就是像繩索一樣的面片,算是今天麵條的雛形。
在成都吃了不少好吃的,以至於離蜀多年後都還在流著口水想念成都美食的資深吃貨陸遊,在《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一詩中,一口氣誇了一長串四川的美食:「唐安薏米白如玉,漢嘉栮脯美勝肉。大巢初生蠶正浴,小巢漸老麥米熟。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未論索餅與饡飯,最愛紅糟並缹粥。」其中,就包含「索餅」。
關於這些麵條的種類和具體口味,通過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的北宋汴梁「四川飯店」裡的麵食情況,我們可能會有個大致了解:「有川飯店,則有插肉麵、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其中,麵食或疑似麵食的名稱與現今四川的稱呼完全相同,如「雞絲麵」「三鮮面」「七寶棋子」「臊子」等。其中,「棋子」(即煮麵塊或寬面)這一稱呼今天已很少用,但仍留在四川方言中;「臊子」即肉末,至今仍是四川常用的稱呼。通過這些菜名可以看出,當時四川的麵食不僅花樣繁多,就連烹飪方法也豐富多樣。這也難怪陸游離開四川後還在想念四川的麵條。
03
紅綾餅餤
這種餅在當時叫餤餅,是一種有餡的餅,類似於一種薄餅卷肉做的食品,有點兒像現在的鍋盔夾肉,只是可能要厚實一些,吃的時候用刀切了吃。外面用紅綾纏起以防散開。
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載,唐御膳房以紅綾餤餅為重。當年有二十八個人中了進士,其中就有盧延讓,皇帝很開心,賞賜每人一個餤餅,這足以說明,這種食物在當時還比較名貴,只存在於宮中。
吃了餅的進士盧延讓到四川為官,就把這種美食帶到了蜀地。他在年老時寫道:「莫欺零落殘牙齒,曾作紅綾餅餤來」,當年吃過皇帝御賜的美味紅綾餤餅的得意之情仍然溢於言表。宋代時,餤餅在蜀地民間已逐漸傳開。大吃貨蘇軾覺得荔枝美味就揚言「日啖荔枝三百顆」,同是大吃貨的陸遊估計也不遜色,沒準兒一天要吃三個紅綾餅餤?
四川有美味的紅綾餅餤,陸遊居蜀中時肯定不會錯過這份口福,但是,出川後怎麼辦?陸遊有次生病,眉山的朋友前來看望,他欣喜之下作《病中忽有眉山人士史君見過欣然接之口佔絕句》詩:「蜀語初聞喜復驚,依然如有故鄉情。絳羅餅餤玻璃酒,何日蟆頤伴我行?」一陣寒暄之後,我們似乎看到虛弱的陸遊兩眼放光的神情,因為來人正是從盛產紅綾餅餤和名酒玻璃酒的眉山來,這勾起了陸遊對美味和美酒的想念,內心似乎也受到了某種撫慰,感嘆何時才能重回四川再享受那番口福。
04
青蒿涼餅
「蔓菁宿根已生葉,韭芽戴土拳如蕨。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北方苦寒今未己,雪底菠稜如鐵甲……明年投劾徑須歸,莫待齒搖並發脫。」這是東坡身居外地,在一個苦寒的早春,開始憶念家鄉豐富的蔬菜所寫的《春菜》詩。詩中除了盤點家鄉的美味,更是揚言明年就遞上「辭職報告」,流露出在「齒搖發脫」之前就能回到故裡,再吃一次家鄉美味的菜蔬製品的渴望。
在蘇東坡想念的家鄉美食名單裡,就有一道「青蒿涼餅」。青蒿,是草蒿的一種,野生。含有苦味質、揮髮油、青蒿鹼和維生素A,有清熱解毒之功。「青蒿涼餅」就是青蒿汁合面而成,也屬於宋代成都的一種麵食。
05
豌 巢
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殽。
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
——《蔬園雜詠五首·其四》
一個昏暗陰雨、霧氣朦朧的天氣(可能就像成都今天這天氣),兒女都在廚房準備吃食,有酒有肉。誘人的香味飄出廚房,散進了陸遊所在的小屋,竄入他的鼻息。他呆呆望著窗外的綿綿細雨,聞著和著酒肉香味的潤溼空氣,恍恍惚惚覺得此時、此身就在蜀地。
在這樣情景中,他想到了成都的美食,一種叫豌巢的小吃。「巢菜有大巢、小巢之分,均為豆科野豌豆屬植物。大巢就是豌巢,小巢又名野蠶豆。」而「籠餅」,按陸遊的自注「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可知,「一盤籠餅是豌巢」指的就是一盤包有豬肉和豌豆(苗)做餡兒的「饅頭」。根據現在對食物的精細分類,確切地來說,這已經不叫饅頭,而叫包子。
06
春 盤
除了豌巢和肉包的「饅頭」,陸遊在成都的時候,還吃過一種餅——春盤。
唐宋立春日盛行食春餅與生菜之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為春盤。陸遊有詩《立春前七日聞有預作春盤邀客者戲作》,講的是詩人聽說有人作春盤而未邀請他,想像「蓼芽蔬甲簇青紅,盤箸紛紛笑語中」,文字間滿是誇張的豔羨,更戲言「一餅不分空恨望,暮年知有幾春風」,在戲謔之外,流露人生勝景難再的遺憾。
07
「勝肉夾」
宋代人喜歡食筍,《山家清供》裡記載了一款煎制的素夾兒,叫「勝肉夾」。顧名思義,就是美味勝過肉餡的葷夾兒。宋人稱麵皮內包餡料的食物為「夾兒」。據了解,宋代餡餅的餡料種類和製作方法多種多樣,一般在點心鋪裡售賣,像肝臟夾兒、蛾眉夾兒、筍肉夾兒、油炸素夾兒等等。 麵食與蔬菜、肉類的這種組合,很有點兒類似於今天的「肉夾饃」或鍋盔夾肉、夾菜、灌涼粉之類的小吃。
「焯筍,蕈,同截。入松子、胡桃,和以酒、醬、香料,溲麵做夾子。試蕈之法,姜數片同煮,色不變可食矣。」據《山家清供》提供的這份「勝肉夾」菜譜來看,這種比肉還香的夾餡餅,有點像今天成都的滷肉鍋盔,只是它用的是沒烤過的發麵餅,夾的餡兒也沒有肉。筍、菇、松子、核桃作餡夾在麵餅裡,嚼起來會比較爽脆、鮮香,雖沒有一絲油膩之感,但餡料中每種食材都各具其香,從而給人一種勝過吃肉的感覺。
以上列舉的幾樣宋代成都「網紅」麵食,除了在「四川飯店」等固定店面裡出售,結合著當時成都民間節日的頻繁和遊樂活動的興盛情形,一些服務於「逛吃~逛吃~」一族的流動攤點自然也少不了。所以,供應各種面點小吃的小商小販的吆喝聲以及這些小吃的誘人香味,自然也就成了當時的成都市井聲和市井畫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屏幕前的你們
感受到約千年前的
那份市井氣息了嗎?
成都發布-成都晚報 程豔豔 李 楊
編輯 雪發
好吃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