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麵食太好吃,蘇東坡動情寫下「商品廣告詩」

2020-12-13 成都發布

/天府文化頻道/出品

——詩文成都宋宴——

追溯古典川菜的文化和傳統

展現文明的交融、碰撞、和諧與創造

向承載天府文化、城市生活

和時代指針意義的川菜致敬

川菜之名在宋代正式見於典籍,亦在此時走出巴蜀,揚名於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與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六《麵食店》說:「向者汴京開南食麵店,川飯分茶,以備江南往來士夫……」在都城開設的「四川飯店」中,「麵店」是其中的一類專營店,可見宋代成都麵食之普遍。

若問宋代成都的麵食都有哪些,話題太大,怕是擺個幾天幾夜也未必能說清。所以,小布就先從當時的吃貨們接受度比較高、可以說是成都「網紅」麵食的幾樣說起。

01

寒 具

話說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兒魔性哈,浪費掉好幾個腦細胞也沒理解到底是指啥,不知情的,還真難把它和吃的聯繫到一塊兒。

就是這個聽起來有點兒魔性的食物,男神+吃貨的蘇東坡專門為它寫了一首詩:「縴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這個麵食,是手搓一種白色的食材成條狀,然後過油炸,炸成後顏色較嫩黃而略深。這首詩,據說是蘇東坡應店家請求寫的一篇「軟文」,東坡把它寫得色香味俱全、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吃食原地化身為「舌尖上的美味」後,引來一撥又一撥顧客,店家生意火爆得不得了!按照這效果來說,這首《寒具》算得上是一首非常優秀的「商品廣告詩」了。

應該很多吃貨猜到了這個——饊子

那麼,讓蘇東坡這麼津津樂道的寒具到底是什麼呢?蘇軾在這首詩題下自注曰「乃捻頭」,南宋學者林洪《山家清供》也說:「寒具,捻頭也」,接著說「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數月,宜禁菸用」,做法與蘇軾描繪的一致,而且交代了這種食品的主要用途,即「禁菸」時用。所謂的「禁菸」,指代的是寒食節,寒具之所以稱作「寒具」,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它之所以在寒食節禁菸火期間被用來代餐,正因為它是油炸食品,可冷食且不易變質。

此時,有點兒經驗的吃貨是不是已經猜出這個寒具到底是個啥了?

猜是饊子的,也對也不對。先不要急著反駁,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宋代的寒具到底長什麼樣子。

這就是古代女子佩戴的纏臂金

因為據相關資料,寒具又叫「環餅」(圓餅),能稱作「環餅」的,應該是圓形的拍揉的一個扁平體。加上蘇軾描述製作過程時說「縴手搓來玉數尋」,古代一尋約是八尺,「數尋」的話,應該是要搓成很長很長的麵條,這一點和今天的饊子製作有點兒相似,但不同的是成品後的形態:饊子是散開的一條條又盤結在一起的油炸食品,而詩中,蘇軾是用「纏臂金」來隱喻寒具的形態。

「纏臂金」什麼樣子呢?就是臂釧,是一種古代女子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再纏繞於手臂的裝飾品,所盤的圈數多少不等,幾圈、十幾圈的都有。這種飾品的奇妙之處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是數道圓環,像佩戴著好幾個手鐲般美麗。蘇軾詩中「壓褊佳人纏臂金」就是說寒具炸好的形狀就像女子的纏臂金被壓扁後一樣。

所以,蘇軾所描寫的寒具,更像現在通常可見的油炸餅,是環形輪廓、扁平狀的餅子。據此我們可推測,和炸饊子時把散開的一條條麵條隨便盤結在一起的做法不同,寒具則是將長長的麵條盤在一起,由裡到外彎環成圓,再壓為餅狀,然後下鍋炸熟,會更加香酥(據說是「脆如凌雪一路香,嚼著驚動十裡人」)。而且,這種餅狀的也不易被擠壓而成碎末。(不知道為什麼,小布這會兒想點一盤蚊香……)

今天的有些饊子,環形倒像是未「壓褊」的「佳人纏臂金」,更接近「纏臂金」本來的樣子

所以,宋代這種遍布全國(不同地域的宋代詩人詩中都有提及)的寒具,雖然和今天的饊子食材相近,也都是過油炸成金黃,但模樣確實不同。而且,考慮到食材的古今差異,蘇軾吃過的寒具到底什麼味道,我們也只能吃一口現在的饊子後再好好想一想了。

02

索 餅

聯繫到寒具又稱「環餅」,大家應該不難猜到「索餅」的形狀了,顧名思義就是像繩索一樣的面片,算是今天麵條的雛形。

在成都吃了不少好吃的,以至於離蜀多年後都還在流著口水想念成都美食的資深吃貨陸遊,在《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一詩中,一口氣誇了一長串四川的美食:「唐安薏米白如玉,漢嘉栮脯美勝肉。大巢初生蠶正浴,小巢漸老麥米熟。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未論索餅與饡飯,最愛紅糟並缹粥。」其中,就包含「索餅」。

關於這些麵條的種類和具體口味,通過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的北宋汴梁「四川飯店」裡的麵食情況,我們可能會有個大致了解:「有川飯店,則有插肉麵、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其中,麵食或疑似麵食的名稱與現今四川的稱呼完全相同,如「雞絲麵」「三鮮面」「七寶棋子」「臊子」等。其中,「棋子」(即煮麵塊或寬面)這一稱呼今天已很少用,但仍留在四川方言中;「臊子」即肉末,至今仍是四川常用的稱呼。通過這些菜名可以看出,當時四川的麵食不僅花樣繁多,就連烹飪方法也豐富多樣。這也難怪陸游離開四川後還在想念四川的麵條。

03

紅綾餅餤

這種餅在當時叫餤餅,是一種有餡的餅,類似於一種薄餅卷肉做的食品,有點兒像現在的鍋盔夾肉,只是可能要厚實一些,吃的時候用刀切了吃。外面用紅綾纏起以防散開。

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載,唐御膳房以紅綾餤餅為重。當年有二十八個人中了進士,其中就有盧延讓,皇帝很開心,賞賜每人一個餤餅,這足以說明,這種食物在當時還比較名貴,只存在於宮中。

吃了餅的進士盧延讓到四川為官,就把這種美食帶到了蜀地。他在年老時寫道:「莫欺零落殘牙齒,曾作紅綾餅餤來」,當年吃過皇帝御賜的美味紅綾餤餅的得意之情仍然溢於言表。宋代時,餤餅在蜀地民間已逐漸傳開。大吃貨蘇軾覺得荔枝美味就揚言「日啖荔枝三百顆」,同是大吃貨的陸遊估計也不遜色,沒準兒一天要吃三個紅綾餅餤?

四川有美味的紅綾餅餤,陸遊居蜀中時肯定不會錯過這份口福,但是,出川後怎麼辦?陸遊有次生病,眉山的朋友前來看望,他欣喜之下作《病中忽有眉山人士史君見過欣然接之口佔絕句》詩:「蜀語初聞喜復驚,依然如有故鄉情。絳羅餅餤玻璃酒,何日蟆頤伴我行?」一陣寒暄之後,我們似乎看到虛弱的陸遊兩眼放光的神情,因為來人正是從盛產紅綾餅餤和名酒玻璃酒的眉山來,這勾起了陸遊對美味和美酒的想念,內心似乎也受到了某種撫慰,感嘆何時才能重回四川再享受那番口福。

04

青蒿涼餅

「蔓菁宿根已生葉,韭芽戴土拳如蕨。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北方苦寒今未己,雪底菠稜如鐵甲……明年投劾徑須歸,莫待齒搖並發脫。」這是東坡身居外地,在一個苦寒的早春,開始憶念家鄉豐富的蔬菜所寫的《春菜》詩。詩中除了盤點家鄉的美味,更是揚言明年就遞上「辭職報告」,流露出在「齒搖發脫」之前就能回到故裡,再吃一次家鄉美味的菜蔬製品的渴望。

在蘇東坡想念的家鄉美食名單裡,就有一道「青蒿涼餅」。青蒿,是草蒿的一種,野生。含有苦味質、揮髮油、青蒿鹼和維生素A,有清熱解毒之功。「青蒿涼餅」就是青蒿汁合面而成,也屬於宋代成都的一種麵食。

05

豌 巢

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殽。

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

——《蔬園雜詠五首·其四》

一個昏暗陰雨、霧氣朦朧的天氣(可能就像成都今天這天氣),兒女都在廚房準備吃食,有酒有肉。誘人的香味飄出廚房,散進了陸遊所在的小屋,竄入他的鼻息。他呆呆望著窗外的綿綿細雨,聞著和著酒肉香味的潤溼空氣,恍恍惚惚覺得此時、此身就在蜀地。

在這樣情景中,他想到了成都的美食,一種叫豌巢的小吃。「巢菜有大巢、小巢之分,均為豆科野豌豆屬植物。大巢就是豌巢,小巢又名野蠶豆。」而「籠餅」,按陸遊的自注「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可知,「一盤籠餅是豌巢」指的就是一盤包有豬肉和豌豆(苗)做餡兒的「饅頭」。根據現在對食物的精細分類,確切地來說,這已經不叫饅頭,而叫包子。

06

春 盤

除了豌巢和肉包的「饅頭」,陸遊在成都的時候,還吃過一種餅——春盤。

唐宋立春日盛行食春餅與生菜之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為春盤。陸遊有詩《立春前七日聞有預作春盤邀客者戲作》,講的是詩人聽說有人作春盤而未邀請他,想像「蓼芽蔬甲簇青紅,盤箸紛紛笑語中」,文字間滿是誇張的豔羨,更戲言「一餅不分空恨望,暮年知有幾春風」,在戲謔之外,流露人生勝景難再的遺憾。

07

「勝肉夾」

宋代人喜歡食筍,《山家清供》裡記載了一款煎制的素夾兒,叫「勝肉夾」。顧名思義,就是美味勝過肉餡的葷夾兒。宋人稱麵皮內包餡料的食物為「夾兒」。據了解,宋代餡餅的餡料種類和製作方法多種多樣,一般在點心鋪裡售賣,像肝臟夾兒、蛾眉夾兒、筍肉夾兒、油炸素夾兒等等。 麵食與蔬菜、肉類的這種組合,很有點兒類似於今天的「肉夾饃」或鍋盔夾肉、夾菜、灌涼粉之類的小吃。

「焯筍,蕈,同截。入松子、胡桃,和以酒、醬、香料,溲麵做夾子。試蕈之法,姜數片同煮,色不變可食矣。」據《山家清供》提供的這份「勝肉夾」菜譜來看,這種比肉還香的夾餡餅,有點像今天成都的滷肉鍋盔,只是它用的是沒烤過的發麵餅,夾的餡兒也沒有肉。筍、菇、松子、核桃作餡夾在麵餅裡,嚼起來會比較爽脆、鮮香,雖沒有一絲油膩之感,但餡料中每種食材都各具其香,從而給人一種勝過吃肉的感覺。

以上列舉的幾樣宋代成都「網紅」麵食,除了在「四川飯店」等固定店面裡出售,結合著當時成都民間節日的頻繁和遊樂活動的興盛情形,一些服務於「逛吃~逛吃~」一族的流動攤點自然也少不了。所以,供應各種面點小吃的小商小販的吆喝聲以及這些小吃的誘人香味,自然也就成了當時的成都市井聲和市井畫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屏幕前的你們

感受到約千年前的

那份市井氣息了嗎?

成都發布-成都晚報 程豔豔 李 楊

編輯 雪發

好吃更好看

相關焦點

  • 古代文人也寫軟文:「廣告大王」蘇東坡為數十種商品寫過廣告詞
    「廣告大王」蘇東坡一首《豬肉頌》改變豬命運古代名人不僅附庸風雅,時常吟詩作對,大多更是熱愛美食的資深「吃貨」。唐朝時期,不少商家更是邀請名人雅士為酒、茶等各類食品賦詩作詞,並以此進行推廣宣傳。而那些平仄有序,句句押韻的詩作都是如今商業軟文的前身。
  • 注意了,成都麵食實在太好吃
    1、成都三聖街三聖面和很多豇豆面裡的豇豆吃起來太生太硬不同,這裡的豇豆不僅好吃還十分的入味。2、擔擔麵擔擔麵(Noodles, Sichuan Style),漢族特色麵食。著名的四川小吃,源起挑夫們在碼頭挑著擔擔賣面,所以名為擔擔麵。用麵粉擀製成麵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
  • 古代文人也寫軟文 蘇東坡為數十種商品寫過廣告詞
    「廣告大王」蘇東坡一首《豬肉頌》改變豬命運  古代名人不僅附庸風雅,時常吟詩作對,大多更是熱愛美食的資深「吃貨」。唐朝時期,不少商家更是邀請名人雅士為酒、茶等各類食品賦詩作詞,並以此進行推廣宣傳。而那些平仄有序,句句押韻的詩作都是如今商業軟文的前身。
  • 李清照在逃亡途中,含淚寫下一首詩,氣勢和意境超過蘇東坡
    比如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相對而言,婉約派的作品,大多描述離愁別緒,傷感哀怨的愛情,以及女子對丈夫的相思。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都是婉約派的佳作。
  • 官二代被老婆打得跪地求饒,蘇東坡憤怒寫下一首詩,火了上千年!
    有好幾次從黃州趕到蘄春,想要見上一面都沒能如願,一直到回京都都沒見上,這讓蘇東坡耿耿於懷,於是就寫了這首詩,詩中還說到「龍丘居士」,這人就是陳季常。陳慥,字季常,別名方山子,龍丘居士,他是位官二代,父親陳希亮做到太常少卿、工部侍郎,在當時還是蘇東坡的直屬上司。
  • 蘇東坡的拿手好菜「東坡肉」怎麼做才好吃?他留了一首詩告訴你
    因為生活條件不好,蘇東坡開始自己種地,第二年收成還不錯。蘇東坡就請了一些當地的朋友來家裡吃飯,同時因為當地豬肉便宜的特點,他讓鄰居來燒黃州紅燒肉宴請來赴宴的朋友。客人吃完之後和蘇東坡說出了自己的評價:這個肉燒得很不錯,但是就是太膩了。
  • 蘇東坡在廬山寫下5首古詩,第4首毀人清譽,第5首千古留名
    而廬山自古是風景名勝,蘇東坡與廬山之間又有什麼緣分呢?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看看蘇東坡在廬山寫下的5首古詩,第4首毀人清譽,第5首千古留名。根據《蘇東坡集》中的《記遊廬山》一文,我們可以看到蘇東坡第一次來到廬山,發現廬山風景優美,美景目不暇接,於是蘇東坡決定不寫詩,只欣賞美景。
  • 舌尖上的成都-成都最好吃的麵食就在這6家館子裡
    麵食作為北方的主食,深受北方人的喜愛。在天府之國成都好吃的麵食也不少,擔擔麵、甜水麵、龍抄手都是成都人鍾愛的美食。誰說只有北方人才愛吃麵,成都吃麵的執著絲毫不遜於北方人,看看成都街頭的小吃店、蒼蠅館,十個有五六個都和麵條有關。
  • 蘇東坡不僅詩書畫全能,還為老百姓辦過許多好事,你知道多少?
    蘇東坡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全才之一。他的詩、詞、書、畫、文賦的水平,在宋朝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蘇東坡在宋詞上,開創了豪放派的先河,在書法上,是宋四家之一,在繪畫上,開創了宋朝文人畫的先河,在文章上,更是獨樹一幟,與自己的老爸蘇洵、弟弟蘇轍一起,並列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 蘇東坡的這句詩人人皆知,卻只有少數人讀過全詩!
    蘇東坡生性放達開朗,為人詼諧率真,且喜廣交好友,且不說詩詞唱和的好友黃庭堅、秦觀等人,便是山野民夫、深廟僧人、道人,他都與之平等相交。人們口耳相傳的蘇東坡與僧人佛印的軼事便可見蘇東坡交友不忌僧俗道儒。蘇東坡在杭州時最喜遊覽杭州各地寺廟,與當地的僧人或坐而論佛、或詩詞唱和,因此流傳下很多與寺廟、僧人相關的詩詞。譬如《遊金山寺》、《雨中遊天竺靈感觀音院》、《病中遊祖塔院》等等。其中不乏佳篇名句。
  • 春夢了無痕,原來出自這首詩,是蘇東坡心境的寫照!
    實際上「春夢了無痕」是出自蘇東坡的一首詩,也完全沒有曖昧之意。當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政敵彈劾攻擊,最終貶謫到黃州任閒職。來黃州兩年後春遊時寫下了這首詩,表現出一種超然曠達的胸襟和樂觀豁達的心態!其中「事如春夢了無痕」就成為名句千古流傳。
  • 杜甫在成都寫下一詩,本是寫景抒情,卻被用來批判女子作風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一首形容女子作風不佳的詩,而且這首詩還是出自於憂國憂民的杜甫。當然,杜甫一般不會寫這類型的詩,這首詩實際上也是杜甫寓居成都時,寫下的一篇借景抒情之作。但因為詩中的兩個詞,這首詩就常常被後人用來批判女子的生活作風問題。
  • 蘇東坡這個大吃貨,竟然寫了這麼多吃吃喝喝的詩詞!
    古今文人墨客多負才名,而說到吃名,必推蘇東坡!古來君子遠庖廚,文人性雅,大多不會去碰庖廚這樣的大俗之物!唯獨蘇東坡,既能大雅,也不嫌大俗,大俗大雅之間,悠遊世間,灑脫不羈!東坡好吃、善吃、精於吃,自然也擅辨食材、精通廚藝!
  • 蘇東坡在這首詩中給出了答案!
    上大學時,寫過幾行童年時代摘楊梅的詩,多少能再現一點童趣:故鄉的楊梅紅了我聞到熟味不斷從山裡老屋那邊飄來爬上那棵雙叉樹沉甸甸的梅子把我的頭壓得很低秋季某天和客人一起吃著葡萄,客人好奇地問他:「你們蘇州這個地方,有什麼東西比這個葡萄還好吃嗎?」
  • 蘇東坡醉酒後寫下一首詞,下片甚是經典,說出無數男人的心聲
    所謂:詩酒聯姻,密不可分,杯盞之間,清濁濃淡,折射出的是人間百態,世事滄桑。臺灣詩人洛夫就曾經說過:要是拿了唐詩宋詞去壓榨,起碼還會淌出半斤酒來。比喻得實在是絕妙。而品著這些酒詩的醇香,想像著曲觴流水的景象,我不禁有些醉了,萬萬比不得下面的這位酒興詩人,千杯不醉。他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詞中酒神——蘇軾!
  • 蘇軾大婚當晚詩興大發,為妻寫下一首詩,讀完覺得太浪漫
    在蘇軾生活的朝代,他的詩因其膾炙人口,老少鹹宜,深受朝中士大夫和市井百姓的喜愛,廣為流傳。就連他的夫人和嶽父,也被他的才情所打動。其實這首詩是蘇東坡用了前人的詩句,但是每一句連貫起來,都能符合詩詞韻律。羅帳細垂銀燭背,讀到這一句,大家都說這可是「流氓」水準的一句,描述了他們兩個新婚之夜的場景,讀完真是讓人肉麻!
  • 蘇東坡喝了一杯茶,隨手寫下這首詩,結尾7字卻被傳誦了千年
    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曾經在他的《蘇東坡傳》序言裡,這樣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一個佛教徒,巨儒政治家這句詩率性灑脫,用詞簡單而精準,一下子寫出了人生的高境界,因此備受讚譽。
  • 蘇東坡最特別的一首送別詩:太窮了就不喝酒了!
    而今天狗子向大家介紹一首極為特別的送別詩,可以說是史上最窮的送別詩。這首詩便是蘇東坡所作的《武昌酌菩薩泉送王子立》:武昌酌菩薩泉送王子立北宋·蘇軾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 「詩仙」李白被好友騙來喝酒,動情寫下感恩詩,誇友情勝過1潭水
    李白生於唐朝,而唐朝又是詩的時代,由於皇帝及宮廷驕奢淫逸,詩詞也淪為了統治者御用的玩物,所以唐朝鼎盛時期的詩詞大多數描寫的都是宮廷生活,給人帶來豪放大氣的感覺。在眾多詩詞大家中,最瀟灑,最驕傲不遜的恐怕就就要數李白了。
  • 成都「麵食一條街」即將亮相金牛
    「怪味面、韓包子、宜賓燃面、抄手水餃擔擔麵」,說起成都的麵食,每個「好吃嘴」心裡都會有一個鍾愛的選擇,但如果把各式各樣的特色麵食全部開在一條街上,會是怎樣的一種體驗?金牛區的光榮北路,全長800米左右,西接光榮路,東連沙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