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是「中國唱詩班」系列動畫第二集,同系列的動畫共有五集,以嘉定名人雅士的歷史典故改編而成,每集的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其中《相思》評分8.4,僅次於第一集《元日》,是該系列中網友們傳頌和評價人數最多的。
《相思》根據清代嘉定寶山文人毛大瀛的《戲鷗居詞話》改編而成,講述了清代嘉定名士王初桐和名門千金六娘的婉轉的愛情故事。王初桐自幼家貧,和名門千金六娘青梅竹馬,紅豆定情,卻因門第之差無緣相守。王初桐發奮苦讀,在清廷平小金川之亂,科舉招試,四十八歲的王初桐一舉中士,名列二等。多年後在一個首飾攤上看到一枚紅豆簪,引發他對這段少年愛情的無限回憶。
創作團隊以王維的名篇《相思》為依託,結合歷史名人故事,搭配以純手繪的畫面,使得整個短片蘊含著濃鬱的中國風,因而受到廣大國漫愛好者的追捧。今天,這篇文章就圍繞《相思》來探索國產動畫中的古典元素,在文章最後一部分,基於《相思》的內容,結合現實生活,我將談談傳統婚姻制度對愛情觀的影響的幾點思考。
01.片名點出了愛情故事的主題,純手繪的畫面營造出濃濃的中國水墨畫的意境,王初桐和六娘的愛情故事就在「相思」詩詞中展開
提起動漫總會想起日本的宮崎駿和新海誠,中國動漫雖然起步緩慢,但是依舊有不少有優秀的作品。中國唱詩班系列的動畫帶著強烈的中國畫風,純手繪的畫面古樸細膩、每一部都依託了古典文學作品,意境唯美深邃。
《相思》結合了王維的名篇,以詩句穿插在少年王初桐的愛情的發展的各個階段,下面來一一解讀:
①片名《相思》出自王維的一首詩,暗示著短片愛情的主題
王維的《相思》是千古名篇,又題《江上贈李龜年》,本是寫給好朋友的贈別詩。詩詞中的「紅豆」又名「相思子」,後人多把它當做相思情詩。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那這首詩和王初桐有什麼關係呢?
在短片的開頭,中年王初桐站在琳琅滿目的首飾攤前,挑出了一隻紅豆簪子,老闆告訴他這是廣東的式樣。
王初桐原名元烈,字於楊,又號紅豆痴儂,在他的著作《奩史》中提到過:「紅豆色勝珊瑚,粵中閨閣多雜珠翠以飾首」,短片以「紅豆」貫穿始終。因此導演將王初桐和六娘的愛情故事借《相思》這首詩的意境娓娓道來。
首先,第一句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寓意著幼年桐兒和六娘兩小無猜,懵懂單純的初戀。桐兒和六娘本是近鄰,桐兒灶臺間偶然發現了紅豆,便冒雨拿給六娘看。搖頭晃腦的背誦王維的《相思》,背到最後一句「此物最相思」時,桐兒沒能背完就紅了耳朵根。
其次,第二句詩「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暗示少年王初桐和六娘分離的結局。六娘窗外的紅豆杉上紅豆裂開了豆莢,露出成熟的種子。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街上遇到了秀才模樣的王初桐,一句話還沒說出口,便被身邊的奶娘嚴厲的制止了。兩人相對無言,擦身而過,又不約而同的回頭看向對方,暗含著多少的無奈。
②純手繪的畫面,營造出濃濃的中國水墨畫的意境,與以歷史人物經歷改編的故事相得益彰
作為一部純手繪動畫,《相思》在意境上頗具中國水墨畫的特色。用色清淡雅致,江南水鄉的溫柔旖旎和古典愛情故事的唯美融合的恰到好處,仿佛一副飽含詩意的山水畫在觀眾面前徐徐展開。
整部短片充滿著濃鬱的中國風:從中年王初桐拿起的紅豆簪,六娘手中的紅豆刺繡,到破繭成蝶的蝴蝶,創作人也以傳統「剪紙手藝」的手法展現出來。古典元素運用得貼切自然,有著真人般的實感。
王初桐和六娘的愛情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當然不可能轟轟烈烈,應當是含蓄婉轉的。正如編劇李夏恩所說:就是這樣淡淡的、難以言喻的,就像江南的春雨一樣,若有若無,仿佛粘在身上,洇溼了衣裳,但轉瞬之間,又幹了,仿佛不曾存在過那樣。
《相思》將背景放在水汽氤氳的江南水鄉,本就帶著幾分淡淡的詩意。色彩豔麗的紅紙傘點綴在灰白色的街道上,大紅喜慶的迎親隊伍穿行在青瓦白牆的徽式建築中,搭配古典儒雅的音樂,沉穩而不失活潑。在讓觀眾在感受古典氣息的同時,也給這段青梅竹馬的愛情故事增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
02動畫中多採用隱喻的手法,豐富了故事的內涵,通過細節傳達主人公之間的情感
如果仔細看完短片就會發現,紅色是裡面色彩最為鮮明的顏色,而「紅豆」一共在劇中出現了三次,而且每次都是不一樣的。
短片中的紅豆是一種隱喻,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寓意。另外,在我看來,在短短的十分鐘內出現的紅傘、梨、血、紅線、對聯也不是導演的隨手之舉,都有著特殊的含義:
.小秀才吃的紅豆是"赤豆",代表兩小無猜,天真爛漫的幼年;幼年桐兒拿著紅豆去找六娘告訴她,這是王維詩中的紅豆。六娘將它熬成紅豆粥,微甜軟糯,一勺一勺地餵給桐兒吃。這個情節被不少網友質疑過,王維詩中的紅豆是相思子,有劇毒,怎麼可以吃呢?
在我看來這是編劇的刻意安排,幼年的童兒和六娘只不過是剛剛萌學的孩子,當然不知道此紅豆非彼紅豆,意在襯託出兩人的天真爛漫。
破莢而出的紅豆是"海紅豆",代表已經已經少男少女已經長大成人;短篇只有短短不到10分鐘,為了使敘事完整,只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個階段,分別是兩人幼年、少年以及王初桐的中年。紅豆脫落,破繭成蝶,導演以紅豆為線索,通過六娘窗外紅豆莢成熟的場景從幼年過渡到兩人的少年時光,暗含著少女出嫁,秀才考取功名的命運。
開篇的紅豆簪中的紅豆是"相思子",代表綿綿不絕的相思意;短片伊始,中年王初桐站在琳琅滿目的首飾攤中,拿起一支紅豆簪,天空下起大雨,滴在簪中的紅豆上,引發他對少年的回憶。這是六娘長大出嫁,他考取功名後的階段,這正是王維詩中的那顆紅豆,味苦,有劇毒,象徵著兩人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
短片雖然不到十分鐘,但意境飽滿,導演對細節的考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且看導演是如何做到的:
六娘家的對聯,從幼年到少年再到出嫁一變在變,暗示著兩分開的結局走向。幼年時是「傳業詩書得真趣,開意花草生遠情」,這時桐兒和六娘兩小無猜,少年時對聯換成「花落為添疏魚影,柳飛欲伴春燕歸」,兩人已經是長大成人,走在街上響起了賣「梨」的吆喝聲,六娘出嫁時對聯是「巧借花容添月色,欲逢良夜度春宵」,六娘刺破手指,鮮血滴在手帕上的紅豆莢上,她剪斷了那根紅線。
對聯的一再更換不僅僅是在兩人成長階段的過度,也是在隱喻兩人的愛情走向。多次出現的紅豆寓意著相思,梨諧音「離」,傘諧音「散」,這些象徵著分離的符號反覆的出現,是在一次次的告訴觀眾這段愛情的悲劇結局,直到最後,六娘剪斷那根連接著紅豆的紅線更是宣告了愛情的終結。
03短篇淡化時代背景和人物經歷,採用倒敘的方式講述王初桐和六娘的少年時光,著重呈現這段愛情求而不得的遺憾,為中年王初桐引發回憶形成合理的解釋
王初桐所處時代是清代,當時女子十五六歲就要出閣嫁人,而男子在仕途上考取功名卻是沒有的定數的,像範進那樣54歲才中舉也不在少數。根據《戲鷗居詞話》:王初桐雖發奮讀書,但屢試不中。清乾隆四十一年,皇帝開科召試,年四十八的王初桐一舉中士,名列二等,授四庫館謄錄,後在山東為官。
短片雖然根據王初桐的故事改編,但是對於時代背景和人物經歷隻字未提,而是著重呈現這段愛情求而不得的遺憾。
短片採用倒敘的手法,從中年王初桐的回憶展開。功成名就的王初桐面對一支紅豆簪回憶起年少這段無疾而終的愛情。王初桐考中進士已然是四十八歲,人到中年,六娘終究是等不到這一天。當時兩人相仿的年紀,懸殊的家世就註定了這段愛情沒有結局。
在歷史中,中年王初桐和六娘最終還是相遇了。根據《戲鷗居詞話》記載,六娘遇人不淑,丈夫放蕩無檢,敗光了家產,將六娘賣入青樓。後來六娘自贖其身,獨居槎水上,某天王初桐行舟於槎水之上,聽到熟悉的琴聲,兩人因此相見。此時,王初桐家有賢妻,兒孫滿堂,兩人常談詩論畫,但終究沒有在一起。
04傳統婚姻制度對愛情觀的影響:基於《相思》的內容,我將分享幾點中國傳統婚姻制度對愛情觀的幾點思考:
中國古代的婚姻講求門當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在出嫁之前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陌生人。王初桐和六娘雖然在小時候很要好,但是在成年後即使在街上遇見,也是能上前說話的。
接下來,我將基於《相思》的故事內容,談談在傳統婚姻制度下對愛情觀的幾點思考:
①傳統婚姻制度講求門當戶對、父母之命,王初桐和六娘的愛情悲劇是必然而非偶然
歷史中王初桐和六娘確有其人,他們是傳統包辦婚姻制度下的被犧牲愛情的代表。王初桐和六娘年紀相仿,如果先和六娘成親,再去追求功名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六娘是名門千金,王初桐由寡母撫養,家中貧寒,而十六七歲的秀才既沒有相當的家世,功名也遙遙無期,陳母(六娘母親)自然是不肯把六娘嫁與他的。
傳統的包辦婚姻制度限制了年輕人對自己婚姻的自主權。早在《大清律例.戶律.婚姻.男女婚姻》中,就明確賦予了尊長對卑幼的主婚權。如果了解了這個故事背景,就能夠理解六娘在出嫁前為何沒有給王初桐開門,他們終究是不能走到一起的。因為在當時男女私定終身的情況是不被認可的,不僅為社會輿論所不齒,還會被國家法律規定強制離異。
②在這種傳統的婚姻制度中也並非都是盲婚啞嫁,仍存在一定的「情理」
「禮教」有則有,但是它並非是泯滅人性的。六娘出身名門,陳母將六娘許配給富家子弟並非是出於錢財,也是為了六娘日後的生活有保障。俗話說: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他們只是考慮的不夠更深遠。
同為清代女子的芸娘與沈復的結合,雖然也是包辦,但是並非算盲婚啞嫁。芸娘是沈復的表姐,從小定親,但是後來芸娘家道中落,沈母就有意悔婚。沈復極力勸阻,他和芸娘的婚後生活最後被傳為佳話。所以,這種制度本身也並非是泯滅人性。
在我看來,故事結局雖然看著有些「虐心」,但《相思》所呈現的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男女愛情,王初桐和六娘的愛情悲劇是必然而非偶然,這樣的結局更加符合時代的背景。
總結:
《相思》是一部充滿著濃濃的中國風的動漫,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結合詩詞意境,短片始終都洋溢著一種濃鬱的古典美感,含蓄雋永。短片雖然只有短短分鐘,但是詳略得當,故事結構完整,在讓觀眾感受到古典美感的同時,也展現了不同時代的愛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