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上市了 全聚德、廣州酒家、呷哺呷哺等如今怎樣了?

2020-12-24 贏商網

  根據 Wind 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上房地產公司數量為 142 家,當前總市值超過 2 萬億元;網際網路公司 63 家,總市值為 7760.13 億元;製藥公司數量為 175 家,總市值超過 2 萬億元。

  ▲從地域分布看,廣東省在A股上市的公司數量最多

  餐飲行業呢?

  我國餐飲行業規模巨大,WIND 數據顯示,從行業角度來看,營收增速最高的行業為餐飲旅遊,增速達到49.12%,其次為計算機、傳媒、房地產、建材、醫藥等行業。

  儘管增長速度遙遙領先,餐飲行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卻寥寥無幾,如果按照以餐飲業為主的標準來劃分的話,只有全聚德(需求面積:500-2000平方米)、西安飲食、去年6月在上交所IPO的廣州酒家和在新三板掛牌的海底撈(需求面積:800-1500平方米)子品牌優鼎優是以餐飲為主業。如果範圍擴大,也只有華天酒店、金陵飯店、錦江股份等幾家上市公司與餐飲相關。

  與此同時,在香港市場上市的餐飲類企業卻相對豐富多了。香港本地的老牌餐飲企業大家樂和翠華茶餐廳,內地的味千、唐宮中國、呷哺呷哺等。

  海底撈於 9 月 26 日在港交所上市,對於這家「火鍋之王」,上市只是第一步,上市之後的海底撈將會發生如何改變,已經在資本市場的海洋中遨遊多年的「前輩」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些許啟發。

  全聚德——變化正起,值得期待

  全聚德這個招牌創建於 1864 年。1993 年,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成立;1994 年,由全聚德集團等 6 家公司發起,成立了北京全聚德烤鴨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和 2004 年經過兩次重組,成立了中國全聚德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全聚德」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根據全聚德發布的年中報告,18年上半年全聚德實現營收 87592.2萬元,業績增長略高於前期。 

  ▲全聚德龐大的關係譜

  受八項規定及行業波動等影響,全聚德前幾年未曾有新的直營店擴張。從 2017 年下半年起,全聚德借著一線城市餐飲復甦的機遇,開始尋求京津冀和長三角的布局。2017 年和 2018 年上半年,全聚德分別新增 7 家和 2 家直營店(其中北京 2 家,長三角 4 家),預期下半年仍將開店,全年開店數有望與去年持平。

  時隔多年,全聚德重回新開店拓張的快車道,也是體現了對餐飲行業復甦的信心。由於 17 年新開門店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尚需經營爬坡期,今年年中的報表未能完全體現新開門店對公司業績的影響,隨著新開門店逐漸成熟,未來成長可期。 

  廣州酒家——餐飲與食品齊飛

  廣州酒家是始建於 1935 年的中華老字號,以經營傳統粵菜馳名,素有「食在廣州第一家」的美譽。2015 年,其「粵菜烹飪技藝」成功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廣州酒家以大眾餐飲與食品製造兩項為核心發展業務。

  餐飲業務方面,截止到2017年末,廣州酒家旗下擁有 17 家餐飲直營店、1 家參股經營店,擁有餐飲品牌「廣州酒家」「天極品」「西西地」「好有形」。成熟門店雖店面差異較大但整體效益可觀,作為大型餐飲門店。2016 年坪效達 1.14 萬元,超過行業平均水準。公司計劃 2018 年在廣州、深圳總計新增4家門店,預計未來每年保持 2 家左右的增速,未來有望逐步完成深圳、珠海、中山、東莞的門店布局。 

  食品製造方面,公司從 1995 年成立利口福食品後不斷拓寬食品加工業務,2017 年末擁有超過 170 家的餅屋門店。 2017 年,全資子公司利口福貢獻淨利 2.4 億元,佔總利潤的 71%,其產品覆蓋月餅、速凍食品、腊味、西餅麵包、 方便食品、放心午餐等系列共計 160 餘個品種。中秋月餅系列更是連續多年產銷量位居全國前列,此外,2016 年推出的新品核桃包成為當年爆款,配合奶黃包、糯米雞等定位較高的粵式點心,廣州酒家在食品業務方面不斷縱深化發展。

  西安飲食——餐飲業老樹新花,業績承壓亟待轉型 

  西安飲食是西安地區老字號餐飲企業,組建於 1992 年 12 月,1993 年 11 月,西安飲食整體改組後採用定向募集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並於 1997 年 4 月 30 日在深交所上市。

  根據西安飲食今年披露的財報,分各個收入板塊來看,餐飲服務實現營收 1.98 億;商品營收 1509.1 萬;客房服務營收 613.36 萬。西安飲食的餐飲收入同比連續三年下滑,商品和客房連續四年下滑,內部自我增長受阻的情況短期內難以改善。 

  近年來受消費市場低迷態勢的影響,西安飲食自身主營業務發展空間遇到瓶頸,短期內不具備較強的業績支撐。對此,西安飲食正在試圖嘗試轉型:1. 掘金大眾消費商品,跨界經營嘗試多元化發展。依託旗下 11 家「中華老字號」特色品牌名店的影響力和餐飲管理團隊,小型連鎖店和社區便利店是其下一步逐漸推進的領域;2. 嘗試電商平臺,布局餐飲 O2O 模式。財報期間西安飲食繼續通過餐飲+網際網路等有效途徑提升服務質量及信息化水平,加強與電商平臺合作,其中團購套餐推動了線上銷售,效果良好;3. 加速資本運作,外延擴張訴求強烈。2015 年,西安飲食籌劃收購嘉和一品 100% 股權的計劃雖被迫中止,但仍然彰顯了其為強化餐飲 O2O 布局,轉型大眾餐飲市場的決心,未來進一步通過資本運作實現外延式投資併購的預期依然存在。 

  政策也是西安飲食的最大機遇。「一帶一路」 是 2017 年最大主題投資機會,華僑城集團此次在西安市投資 2380 億元,以打造文旅新高地為目標,「一帶一路」為西安旅遊業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同時在華僑城強大的品牌效應和資金實力帶動下,西安旅遊業將迎來大發展,未來客流量將出現明顯增長,西安飲食受益於此,或許可以迎來轉機。 

  大家樂——香港快餐業務增長放緩,中國內地業務復甦持續

  在大家樂新的財報披露期利潤還是不夠理想。總營收同比增長 6.7% 至 84.27 億港元,其中香港快餐增長 5.6%,香港休閒餐飲增長11.1%,中國大陸業務增長 10%;核心利潤下跌 9.1% 至 4.58 億港元。營收和淨瑩潤均低於大家樂集團的自我預期和市場預期。

  香港部分收入同比增長 6.3%,低於之前預期的 7.8%,主要是因為大家樂香港快餐同店銷售從 17 財年 4%下降至 18 財年 3%。針對香港業務大家樂及時做出了調整:1. 新的店內點單系統已推出,將提高店內整體效率;2. 遊客復甦帶動香港餐飲業行業增長加快。據香港財政司的數據,香港餐飲行業第一季度的增長,主要是由旅遊復甦的帶動,考慮到即將開通的城際高鐵和珠港澳大橋,相關部門預計訪港旅客將持續增加。旅遊業和零售業的復甦,將繼續支持香港餐飲行業增長,身處其中的大家樂香港快餐和休閒餐飲業務或許也將受益於行業春風。

  2018 財年裡,中國內地業務扭轉了之前營收持續下滑的趨勢,實現了 10% 的同比增長 10%。除此之外,大家樂計劃加快在大灣區開店速度,19 財年預計內地開店超 20家。考慮到本土化戰略持續生效,更多新門店開立以及更多門店參與線上外賣業務,相關分析機構認為大家樂中國內地業務將未來保持兩位數增長。

  翠華控股——尋求海外市場

  翠華餐飲起源於 1967 年的香港旺角一家小小的冰室(也就是冷飲店),最早期的翠華菜單上沒什麼花樣,賣的都是些簡單的地道咖啡、奶茶、西餅和麵包,為附近賣雞蛋的工人提供了一處落腳點。隨著香港經濟的起飛、時代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食客們希望能在餐廳內吃到甜點之外的東西,茶餐廳應運而生,翠華也隨之轉型。

  但是當下茶餐廳的日子不是很好過,截止 2018 年 3 月 31 日,翠華經營著共 70 間門店,包括 68 間由集團擁有並以「翠華」品牌經營的餐廳,實現收益 18.39 億港元,同比下滑 0.3%;淨利潤 8020.5 萬元,同比下滑 11.4%。

  海外市場成為翠華尋求增長的主要動力,該集團首家東南亞餐廳已於今年 6 月在新加坡開業,該店位於克拉碼頭(Clarke Quay)的新店具現代化風格,設有超過 140 個座位,代表著「翠華」品牌首次進軍海外市場。

  話說回來,即將上市的海底撈也十分熱衷於在海外開店,與國內三線及一下城市的可單價相比,海外市場的確有著較高的人均消費能力,大家可以通過文章《海底撈的秘密:海外客單價是大陸兩倍、單店年收5900萬…》海底撈的海外開店歷程。

  呷哺呷哺——拓展穩步,湊湊和外賣表現亮眼

  根據呷哺呷哺近日發布的中期財報,2018 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 21.3 億元,同比增長 35.1%,實現淨利潤 2.1 億元,同比增長 11.2%,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 7.3%。

  自營是呷哺呷哺唯一的擴張模式。財報期內呷哺新開 48 家、關閉 6 家,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河北、中國東北和其他地區分別淨增加 6 家、1家、8家、5家、3 家和 21 家,覆蓋中國 14 個省份的 86 個城市及 3 個直轄市,按照公司計劃預計2018年全年共開店 100 家左右。

  2017 年,呷哺呷哺因為不到 50 元的客單價,推出了中高端品牌湊湊,客單價定在 130 元左右。湊湊曾一度因為擴張門店,運營成本高昂不下,在財報中一度虧損 2490 萬。

  得益於湊湊門店的逐漸成熟,盈利能力也隨之大增。 截至 2018 年上半年,湊湊門店數量達到 28 家,營業收入達到 1.96 億人民幣,同比增加 497.3%, 營收佔比由去年同期的 2% 提升至 2018 年上半年的 9%,經營利潤去年同期虧損 1030 萬元, 今年上半年則實現 2280 萬元盈利。

  呷哺賣業務所覆蓋城市有所增加,餐廳銷售密度提升。該公司目前外送業務包括呷哺小鮮火鍋及呷煮呷燙火鍋定食,外賣業務充分利用了午、晚餐等尖峰時段,提升了餐廳銷售密度,呷煮呷燙能夠為顧客提供最便捷的火鍋體驗,實現火鍋外賣的差異化競爭,未來發展空間廣闊。目前呷哺的外賣業務覆蓋一二線城市由去年同期的 4 個增加至 55 個,對外賣業務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在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中體現得非常明顯——2018 年上半年公司外賣業務總體收入同比增加 120%, 其中, 外賣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加近 220%。

  味千——核心業務有所改善,重啟門店開拓計劃

  2017 年,味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 23.3 億元,同比下降 2.0%,主要受到香港區業務收入同比倒退 13.4% 拖累。由於 16 年增值稅改革方案落實開始,以及公司更多採用直接採購以獲得成本優勢,公司毛利率同比上升 3.2 個百分點至 75.2%。

  同店銷售表現略有回暖:大陸及香港可比門店銷售增長分別為 2.2% 及 -6.8%,其中大陸同店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銷售增長分別為 9.7% 和 5.3%,較上半年相比有顯著好轉。認為這主要由於餐飲外部競爭環境出現明顯改善所致。2017 年餐飲行業仍然維持 10.7%(16 年為 10.8%)的良好增長,但餐廳數量同比下跌 3.5% 至 581 萬家,顯示餐廳供過於求的局面開始出現改善。

  去年,味千新開門店 113 家,關閉門店 59 家,門店總數達到 704 間,較去年同期增長 54 間,其中大陸淨開門店達到 60 家,集團下半年新開門店 82 家,拓展速度較上半年顯著加快。考慮到餐飲外部競爭環境改善的趨勢持續,預計公司將重啟門店拓展計劃,18 年淨開門店約 70 家左右。

  無論上市與否,味千帶給餐飲品牌的最大啟示就是誠信,消費者一旦得知被欺騙,將很難改變其對品牌的印象,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在資本市場內,誠信和食品安全所帶來的影響最為致命。

本文轉載來自:勺子課堂 TK,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謀求上市 廣州酒家欲複製「全聚德」神話?
    「按照廣州酒家終極的想法是,以後逐漸弱化餐飲,強化食品加工業。」     其實讓廣州酒家產生經營策略的轉變,來自趙利平的說法是,「廣州酒家」的名字註定了其只能成為地方品牌,因為此前廣州酒家也進軍過廣東省以外的地方,然而卻未獲得當地的認同,因此,目前廣州酒家近十家連鎖分店都集中在廣州,「廣州酒家餐飲這塊很難實現全國連鎖的模式」。不過,趙話鋒一轉,利口福就可以了。
  • 廣州酒家高管減持:餐企業績分化,老字號們如何轉型?
    截至2019年11月17日,廣州酒家年內股價漲幅約13.89%,是A股市場為數不多的餐企中表現最好的一家。梳理上市餐企的業績概況,其登陸資本市場後的道路走的並不算順利。尤其像是全聚德、西安飲食這些手握老字號品牌的餐企,漸漸步入發展瓶頸期,經營業績持續低迷。而唯一保持穩定增長的廣州酒家,其業績更多的是由食品板塊拉動。
  • 海底撈虧9.65億、呷哺呷哺虧2.52億……餐企業績一片慘澹
    海底撈因營收規模最大,相應的虧損額也最大,達9.65億元,去年同期則為盈利9.12億元;呷哺呷哺營收規模排第二,虧損額達2.52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1.62億元;味千中國、全聚德、國際天食虧損額均過1億元。
  • 中國第5家A股餐企,同慶樓上市在即,A股呼喚海底撈
    前有廣州酒家案例今年以來,全聚德流年不利,海底撈都被稱頂不住了,剛上市的九毛九海底撈宣布約虧損9億-10億元,九毛九從盈利1.64億人民幣跌至負值,但投行卻依舊力挺海底撈股價。回看A股,今年以來,狗不理包子退市,西安飲食虧數千萬、全聚德虧1億多,都在顯現出A股餐飲公司太少的現象,翻看廣州酒家的業績,一季度僅實現了1000萬的利潤。為什麼A股餐飲公司那麼少?以廣州酒家為例,廣州酒家上市9年才成功,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 餐飲上市企業2019上半年業績:海底撈高速增長、老字號業績堪憂
    如2018年新上市的火鍋企業海底撈(需求面積:800-1500平方米),以116.95成為營收規模最大的上市餐飲企業,營收、淨利均保持了高速增長,營收同比增長59.3%,淨利同比增長41.02%,在餐飲企業中一枝獨秀。營收規模第二的呷哺呷哺,營收增幅27.4%,淨利因會計因素導致大幅下滑。
  • 5家餐企虧損額超1億元,上市餐企上半年過的怎麼樣?
    今年上半年餐飲行業遭受疫情嚴重打擊,新京報記者梳理13家上市餐飲企業半年報發現,上半年12家餐企營收淨利雙下滑。其中,國際天食、全聚德、西安飲食等營收下降50%以上;海底撈、呷哺呷哺、全聚德等5家餐企虧損額達1億元以上。
  • 餐飲企業不受「資本待見」 9家公司僅1家市值過百億 海底撈IPO有望...
    《證券日報》記者通過數據統計顯示,A股共有4家餐飲公司,它們分別是:全聚德、廣州酒家、西安飲食和*ST雲網(主業轉型);而香港資本市場上的餐飲公司達到33家,其中內地餐飲企業僅有5家,它們分別是:合興集團、味千(中國)、呷哺呷哺、唐宮中國和國際天食。
  • 海底撈、百勝、呷哺呷哺、九毛九、味千…誰是成長能力最強的餐飲...
    核心數據: 成長能力排行前三企業: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 營收複合增長前三企業: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 毛利複合增長前三企業
  • 餐飲上市企業2019年報:盈利持續承壓 新品牌迎新機遇
    從營收規模排行看,海底撈、呷哺呷哺、廣州酒家分別以265.56億元、60.3億元、30.29億元位居前三,海底撈與其他企業拉開巨大差距,同時營收增速56.50%亦排在第一。   淨利潤方面,僅4家增長,其中2家增速僅0.06%,另外8家淨利下滑,其中2家虧損,且降幅均在兩位數以上,最大降幅高達三位數。
  • 12家上市餐企的2019:生意越做越大,但賺錢更難了
    從營收規模排行看,海底撈、呷哺呷哺、廣州酒家分別以265.56億元、60.3億元、30.29億元位居前三,海底撈與其他企業拉開巨大差距,同時營收增速56.50%亦排在第一。淨利潤方面,僅4家增長,其中2家增速僅0.06%,另外8家淨利下滑,其中2家虧損,且降幅均在兩位數以上,最大降幅高達三位數。
  • 依靠「湊湊」挑戰海底撈,呷哺呷哺能夠轉型成功嗎?
    隨著海底撈即將在港上市,火鍋界掀起一片譁然。呷哺呷哺(00520-HK)身為「全國火鍋連鎖第一股」自然而然的被市場拿來與海底撈做比較。面對海底撈的強勢來襲,呷哺呷哺又會採取怎樣的發展戰略?慘澹的經營狀態持續到2003年以後出現了轉機,2003年非典的爆發,讓「一人一鍋,安全衛生」理念走紅,呷哺呷哺順勢開設多家分店,至此小火鍋市場在全國徹底打開。根據年報顯示,呷哺呷哺的業績自2014年上市至今一直處於穩定增長的狀態。
  • 匯總|13家餐飲企業2019年年報:海底撈全年收入居首 三家企業出現虧損
    食品夥伴網訊 隨著各企業2019年年報的陸續發布,食品夥伴網匯總了13家上市餐飲企業2019年的年報情況。從總收入上來看,13家企業中,有11家企業總收入同比增長,有2家企業總收入出現下滑,其中,海底撈全年收入居首。
  • 巨虧數以億計、營收腰斬、關店……上市餐企如何重新出發?
    海底撈因營收規模最大,相應的虧損額也最大,達9.65億元,去年同期則為盈利9.12億元;呷哺呷哺營收規模排第二,虧損額達2.52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1.62億元;味千中國、全聚德、國際天食虧損額均過1億元。
  • 上半年13家上市餐企,這3家居然沒虧還賺?!
    同時,太興、廣州酒家、同慶樓3家企業保持盈利。 11家企業營收下跌,3家盈利利潤額微薄 通過財報可以看到,13家企業中10家虧損,海底撈因營收規模最大,相應的虧損額也最大,達9.65億元,去年同期則為盈利9.12億元;呷哺呷哺虧損額達2.52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1.62億元;味千中國、全聚德、國際天食虧損額均過
  • 遭受疫情重創,餐飲上市企業2020上半年業績一片慘澹!
    13家企業中11家營收下跌、10家虧損   據贏商網統計A股、H股13家上市餐飲企業2020上半年業績發現,除廣州酒家、中科雲網外,其餘11家企業營收、淨利雙雙大跌,尤其是淨利潤,8家暴跌超200%,7家由盈轉虧。
  • 全聚德為親民降價取消服務費 其目前人均價高出海底撈60多元
    原標題:全聚德為親民降價取消服務費,其目前人均價高出海底撈60多元   今日(7月24
  • 圖解|海底撈vs呷哺呷哺,火鍋江湖的突圍競賽
    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招股書一出,海底撈盈利能力之「逆天」引發熱議。目前,火鍋已成為中國餐飲業最大「吸金王」。根據《2017百度糯米火鍋大數據》,全國火鍋商戶已達35萬家,數量巨大。
  • 海底撈VS呷哺呷哺:「火鍋雙雄」沒有終點的開店競賽
    如今的張勇也許不再將賀光啟視為對手,但賀一定把張作為自己趕超的目標。   張、賀二人分別執掌著國內兩大知名連鎖火鍋品牌——海底撈(需求面積:800-1500平方米)和呷哺呷哺,兩家公司都在香港上市,一家市值1400億,一家140億。
  • 低價親民卻打算與海底撈抗衡到底,呷哺呷哺這次要出什麼新招?
    從海底撈準備上市之初,火鍋界就一直成為餐飲市場熱議的話題,而在海底撈上市之前,呷哺呷哺已經在海底撈之前成為第一支在國內上市的連鎖火鍋,二者自然被消費者經常拿來比較。相比於海底撈,呷哺呷哺早在1998年就已經成立,至今已經在火鍋界闖蕩21年,算的上是海底撈的前輩,如今呷哺呷哺為布局全國市場開始了轉型之路。呷哺呷哺的創始人賀光啟本身出自珠寶富商之家,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賀光啟集成家族事業從事珠寶生意,賀光啟接手後生意最好時每天流水能夠達到800萬元,並且年銷售額超過上億元。
  • 呷哺呷哺副牌湊湊開店提速 未來或單獨上市
    12月26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這樣表示。湊湊是港股上市企業呷哺呷哺於2016年拓展的副線品牌。是年6月,該品牌於北京開出首家門店。據呷哺呷哺最新透露,目前湊湊的門店數量已經達到100家。呷哺呷哺中期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湊湊的門店數量為6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