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美麗景觀。
臺海網6月8日訊 據廈門網報導 空中,一隻只白鷺等水生鳥類展翅飛翔,不時在林中覓食;水中,各種魚兒嬉戲遊玩;退潮時,招潮蟹探頭探腦鑽出洞來……在翔安區火炬大橋兩側,昔日雜亂的淤泥灘地如今已經變成鬱鬱蔥蔥的「海上森林」。如今,已初具規模的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成了不少市民放鬆休閒的好去處。
一個好消息是,隨著公園一期的完工,二期也將於明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屆時,這裡將成為全市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主題,同時也是全省面積最大的人工紅樹林生態溼地公園。
生態修復 紅樹林連綿成片
沿著寬敞平坦的木棧道一路行走,依海而生的秋茄、桐花樹、木欖、白骨壤、無瓣海桑等紅樹林連綿成片,海風輕拂,讓人心曠神怡。
據悉,公園一期已種植紅樹林42.8萬平方米。目前紅樹林長勢良好,底棲生物、鳥類多樣性迅速得到恢復。
廈門大學對已完工的一期工程進行生物環境本底調查顯示,相比生態修復前,目前紅樹林生態修復區內魚類、貝類和蝦蟹類的物種數提高了2.4倍、生物量提高了3.6倍、個體數提高了3.3倍。
廈門市海洋發展局重大重點項目辦主任餘炎鋒介紹,項目完工後將形成海洋生態修復人工種植紅樹林85萬平方米,在保護和維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改善灣區水質、提升海岸海域海島生態環境功能、維護海洋生態安全等多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固碳釋氧 已形成「城市綠肺」
「在下潭尾溼地公園,海風吹過,不會有黏黏的感覺。這裡的空氣品質非常好,就得益於紅樹林的固碳釋氧作用。」餘炎鋒說。
據市海洋局介紹,目前廈門灣紅樹林分布在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和翔安5個區的27個點,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儼然已成為「城市綠肺」。
2018年,市海洋局曾委託集美大學課題組對廈門灣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了初步評估,研究結果表明:重要棲息地、濱海城市的綠化功能、實物產品和生態旅遊是廈門灣紅樹林服務功能價值的前四位。
示範樣板 廈門會晤「零碳排放」
目前,下潭尾溼地公園二期不僅被納入國家藍色海灣整治項目,也成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碳中和林的示範基地。也就是說,該項目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產生的溫室氣體,通過以種植紅樹林的方式中和。具體來說,就是在廈門市翔安區下潭尾溼地公園種植紅樹林580畝,用20年時間將本次會晤碳排放全部吸收,實現「零碳排放」目標——這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史上尚屬首次,該項目將成為國內外大型會議碳中和林的又一示範樣板。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將成為廈門市通過造林方式實現零排放目標的第一個大型國際會議。
記者了解到,下潭尾溼地公園預計將於明年5月底前全部建成。截至目前,二期水工部分已完成95%,景觀部分已完成45%,新增紅樹林已種植面積18萬平方米佔合同工程量的63.89%。(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