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裔演員的春天來了?

2020-12-26 人民網國際

原標題:美國亞裔演員的春天來了?

  新華網 >>正文

  2015年03月19日 07:00:17來源:新華網

  根據著名華裔廚師黃頤銘的暢銷回憶錄改編成的情景喜劇《初來乍到》2月初在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臺晚間黃金時段開播。這部以一個華裔移民家庭如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為主題的電視劇引起熱議,因為上一部以亞裔人為絕對主角的美國電視劇還是在遙遠的20年前。莫非美國影視圈終於正視亞裔群體的存在了?

  【千呼萬喚始出來】

  在一個名叫「憤怒亞洲人」的網站上,菲爾·於(音譯)在博客上寫出亞裔觀眾對這部劇的期待:「《初來乍到》傳達出一種新鮮、真實的聲音,因此頗有吸引力。講述一個亞裔家庭為主角的故事,這在以往的電視螢屏上可從來沒有過。這種劇情設置獨闢蹊徑,會讓很多人有代入感。作為一個美國亞裔觀眾,我感覺自己等這部劇出現已經等了一輩子。」

  本劇監製娜納齊卡·汗強調劇情的「普適性」,她告訴美國新聞評論網站「野獸日報」:「我們想要突出的是那種當一個外來人的感覺,不管是不是移民,這種體驗讓很多人感同身受。」

  劇中的中心人物是一個11歲的華裔男孩埃迪·黃。他的父母來自臺灣,1995年,一家5口從華盛頓特區的唐人街搬到佛羅裡達州的奧蘭多市,埃迪的父親買下了此地一個西部牛仔風格的牛排館,準備實現發家致富的「美國夢」,而埃迪也不得不學會與新學校裡的白人與黑人學生打成一片。

  埃迪·黃是原著作者黃頤銘的英文名,他的同名回憶錄在2013年登上暢銷書榜單。現年32歲的黃頤銘如今常在美國電視節目上露臉,他本身就是一個亞裔移民實現「美國夢」的典型案例。他的回憶錄用風趣、時而尖刻的語言記錄了亞裔族群試圖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時遭受到的各種文化衝擊。

  書名與劇名《初來乍到》的英文是「Fresh Off the Boat」,直譯為「剛從船上下來」,因為早期移民大都通過坐船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剛到美國時,語言、生活習慣等都與本地人格格不入。有些人認為這個詞有歧視意味,早該廢棄不用。然而現實中,當代新移民在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體驗到的困惑、衝擊和艱辛並不比一個世紀前少多少。

  事實上,這部劇之所以備受矚目,正是基於一個事實:亞裔人群佔美國人口總數的5.3%,但在ABC、NBC和福克斯三大電視臺去年秋季黃金時段電視劇中,亞裔角色的曝光率僅僅為這個比例的一半。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上一部以亞裔人為主角的電視劇需要追溯到1994年在ABC臺播出的《純美國女孩》,劇情圍繞一個韓裔家庭展開,當初也被視為美國電視文化「多元化」道路上的一大突破,可惜僅播出一季就因口碑不佳被電視臺「砍」掉。在收視率決定一切的規則下,電視劇如此「短命」並不罕見,當時批評此劇的人期待下一部以亞裔為主角的美劇會「更好」,沒想到這一等就是20年。

  【亞裔演員「沒市場」?】

  《純美國女孩》夭折太快,幾乎沒給觀眾留下什麼印象。但在不少亞裔觀眾心中,仍有其「第一次」的意義。

  此劇由韓裔女星瑪格麗特·曹主演,是她的電視處女作,雖然出師不利,但她靠自身的喜劇天賦在娛樂圈中闖出了一片天,主持單人脫口秀、出唱片、出書,並演出多部影視作品,是少數幾個美國人叫得出名的亞裔明星之一,但這並未改變亞裔群體在美國文藝界缺少存在感的現實。

  在一段脫口秀中,曹說自己出書後接受某電臺訪問,對方卻讓她談談「拍《霹靂嬌娃》的感受」。《霹靂嬌娃》主演之一是美國華裔演員劉玉玲。愕然過後,曹開玩笑地回答:「不對,我是演《實習醫生格蕾》那個。」事實上,出演該劇的是加拿大韓裔演員吳珊卓。這可能只是個段子,但對多數美國觀眾來說,亞裔面孔確實「都長得一樣」。

  即使劉玉玲這位享有高知名度的亞裔演員,在以現代版福爾摩斯為主角的熱門美劇《基本演繹法》中,也只是出演「華生」一角,雖說是第一女主角,但和男主角「福爾摩斯」比起來,仍是從屬地位。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亞裔角色大多數是古怪的好朋友、女同事、刑偵實驗室裡的技術人員之類,不過也有例外。在我看來,最出彩的角色是《行屍走肉》裡的『格倫』(美籍韓裔演員史蒂文·元飾演),劇裡他是個混蛋,還有個白人女朋友,」汗說。

  然而,《行屍走肉》裡的格倫也只是個配角,這是大多數亞裔演員在美劇中的「既定身份」。對此現象,「電視行業的理由是亞裔演員沒有市場,而這個答案其實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上,」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影視系教授L.S.金說。

  金說:「我的理論是,好萊塢的運作建立在一個錯誤設定之上,即尋找所謂的認同感,認為人們只喜歡看和自己相似之人的故事。於是就出了這麼一種解釋,亞裔人僅佔人口大約2%,所以電視人不必冒險去製作只有2%人口會看的作品。我認為所謂認同感並不源於自己所屬的種族、性別之類,而是擁有一種能夠感同身受的潛力。」

  【別再等20年】

  瑪格麗特·曹在接受《野獸日報》採訪時說,她認為《純美國女孩》的失敗,既是因為當年才23歲的她作為演員不夠成熟,也是因為該劇的製作方根本沒想明白這部劇想表達什麼。當年,製作一部亞裔人為主角的電視劇被圈內人公視為「叛逆」之舉,ABC又毫無經驗,於是果然失敗了。

  其失敗背後,也有傑夫·楊的「功勞」。傑夫·楊中文名楊致和,臺灣移民,現在是《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20世紀90年代是美國亞裔文化圈中的名人,創辦了全美最大的華裔英文刊物《亞裔雜誌》。他也是《初來乍到》中扮演埃迪·黃的小男孩赫德森·楊的父親。

  《純美國女孩》播出後,楊致和在《鄉村之聲》周報上發表了一篇措辭尖銳的劇評,指其劇本糟糕,充滿各種陳詞濫調。這篇出自亞裔評論家之手的評論反響頗大。女主演曹親自打電話質問楊,告訴他這篇評論給ABC提供了砍劇藉口——「連華裔群體都不支持這部劇」。

  今天的楊致和沒說自己後悔寫了那篇評論,但他承認:「當時大概沒人想到,我們從此在荒漠裡遊蕩了20年。」

  楊致和說,在表現美國亞裔人方面,《純美國女孩》和《初來乍到》有很大不同。前者從劇名就可以看出,實際上「對故事中一家人的亞裔身份感到遺憾」,劇情反映的全是美國白人的傳統價值觀。後者則以亞裔移民的視角去描述美國社會,白人視角反而成為「非主流」。

  金教授說,在《純美國女孩》中,「美國人」和「亞裔人」被設定為兩種對立的身份。「要麼美國人,要麼亞裔人,她(曹的角色)必須兩者選一,不能兩者兼為。而在《初來乍到》中,我們看到這些移民的孩子身上兼有亞裔人和美國人的特徵,兩種身份同時並存,這在我看來是全新的東西。」

  在《初來乍到》中,埃迪把一份加了中式調料的麵條帶到學校當午餐,當他在餐廳打開飯盒時,周圍同學卻紛紛露出嫌惡表情。埃迪的媽媽對新社區也諸多埋怨,安靜整潔得「像個醫院」的超市就讓她很不習慣,懷念起唐人街華人菜市場嘈雜的「煙火氣」。新鄰居家邀請她上門聊天,她帶去一道豆腐做的菜當見面禮,卻沒人敢吃。

  埃迪融入學校卻是通過一個意料之外的契機:他對黑人「嘻哈」音樂的熱愛,在華人圈子裡算是「異類」,卻在白人同學當中收穫了知音,改變了自己受排擠的地位。

  諸如此類的文化衝擊對新移民來說很熟悉,也構成了不少笑料。此劇的製作人有野心把它打造成亞裔版的《摩登家庭》,後者是福克斯電視臺製作的熱門家庭劇。

  「我真的很怕這部劇因為某種原因砸了,我們又要等20年,」此劇執行製片人之一梅爾文·馬爾說。

  【亞裔演員的春天不遠了?】

  同屬少數群體,非洲裔演員自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在美國電視螢屏上擔任重要角色,眼下熱播的電視劇中,也有幾部是由黑人演員挑大梁,如《帝國》。然而亞裔角色卻向來罕見,即使有也屬於可有可無的角色。這麼多年來,在經典科幻劇《星際迷航》中扮演蘇魯少校的日裔演員喬治·竹井幾乎是唯一為觀眾熟知的亞裔明星。

  第一部由亞裔人主演的情景喜劇是1976年的《T先生和蒂娜》,撐了5集。近年,亞裔面孔在一些熱門電視劇中時有出現,比如《迷失》和《夏威夷特警組》,但幾乎全是配角,領銜主演的一定是白人。《夏威夷特警組》的例子尤其具有諷刺意義,因為亞裔人佔夏威夷州人口的大多數,用「人口比例小」顯然無從解釋。

  瑪格麗特·曹說,亞裔演員在美國電視中的「隱形」現象,和觀眾口味沒有關係,實質上就是一種種族歧視。

  無論如何,對亞裔演員來說,《初來乍到》的播出是個好兆頭。劇中飾演埃迪父親的蘭德爾·樸說,他過去從未幻想能領銜主演一部大電視臺黃金時段電視劇。「我從沒想到自己能夠在一個情景喜劇中扮演一個美國家庭中的父親角色。我過去總是飾演同事——各種同事,還有鄰居、警察這類角色。在電視劇中總是排第四或第五位的角色。」

  汗說,不管是不是主角,亞裔演員有更多機會露臉是好事,電影公司會考慮讓亞裔演員來飾演更多不同類別的角色。「人才一直都有。我不覺得一定要出個亞裔巨星,只要有更多角色機會,變化就會慢慢發生。這就是進步——當你猛然發現,電視上竟有這麼多亞裔面孔,你會『哇!』」(沈敏)(新華社特稿)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亞裔演員大翻身?你印象中的亞裔演員都有誰?
    曾經提到好萊塢的亞裔演員,我們能想到的形象都是差不多的:平淡無奇的長相,矮矮的身材,蹩腳的英語,就像《破產姐妹》中的Han。大部分亞裔演員的登場都只是為了體現「政治正確」,甚至出演配角中的配角也是很常見的。但是隨著亞洲市場的不斷擴大,以及亞裔演員不斷地努力,現在亞裔演員在好萊塢作品中出現的比重越來越重,甚至開始當主演。
  • 亞裔演員崛起!盤點那些高評分的亞裔主演美劇
    《再造淑女》是為數不多的亞裔男演員與白人女演員搭配的美劇,整個美國演藝圈,都在有意無意的削減亞裔男性的存在感,亞裔男演員的「歧視」更嚴重。約翰·趙憑藉紮實演藝功底在好萊塢亞裔演員中脫穎而出。約翰·趙美籍男演員,代表作:1997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人海奇花》1999年,參演愛情喜劇電影《美國派》2004年,主演的喜劇電影《尋堡奇遇》 ,憑藉該片入圍了第14屆MTV電影獎最佳歌舞場面獎、最佳銀幕搭檔獎 2007年,其主演的犯罪電影《西32大街》在美國上映 2009年,在科幻冒險電影《
  • 「香蕉人」楊安澤稱為亞裔感到羞恥,呼籲美國亞裔展現「美國屬性...
    然而,楊安澤4月1日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的評論文章卻引來了廣大亞裔美國人的批評,他在文章呼籲,作為對種族歧視的回應,亞裔群體應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現自己的「美國屬性」。在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不久楊安澤就開始經商,2017年他註冊參選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今年2月,他宣布退出民主黨初選。 「我們必須站出來,幫助我們的鄰居,捐助防疫物資,積極投票,穿戴有國旗圖案的服飾,給防疫部門捐款,盡一切可能來終結這場危機。我們應當證明自己毫無疑問是美國人,並且願意在這樣一個艱難的時刻為我們的國家盡一份力,」他這樣寫道。
  • 美媒:美國亞裔演員林家珍獲紐約市長辦公室頒發獎項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近日,美國亞裔演員林家珍獲2020年紐約市長辦公室頒發「紐約製造」獎,表彰她為紐約市影視行業作出的貢獻。對此,林家珍表示感謝市府,並鼓勵更多二代移民打破刻板印象、勇敢追夢。林家珍來自紐約皇后區,藝名為奧卡菲娜。
  • 邊緣、洗白、臉譜化:亞裔演員及角色在好萊塢電影裡的艱辛過往
    此外,好萊塢電影對美籍亞裔的形象刻畫一直以來都不盡如人意,讓白人演員飾演亞裔背景角色的案例早而有之,甚至到今天仍層出不窮。但值得我們稱讚的演員和作品也不少。以下是按時間順序列舉的與亞裔電影人相關的裡程碑事件,及他們在好萊塢的探索過程中遇到的挫折,這些成績和經驗成就了今天的《摘金奇緣》。
  • 首部亞裔生活電視劇將在美播映 講述華裔美國夢
    首部亞裔生活電視劇將在美播映 講述華裔美國夢 2015-01-23 14:44:00,根據華裔廚師黃頤銘的回憶錄《初來乍到》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即將在ABC電視臺播出,這也是二十多年來美國電視史上第一部描述亞裔美國人生活的情景喜劇。
  • 英媒:因為你是亞裔,永遠當不了美國人
    無論是總統川普,還是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都遭遇到了一些指責,因為他們在談論中國在疫情中的角色時使用的措辭,不同程度上助長了反亞裔的情緒。而對於很多亞裔美國人來說,他們在遭遇偏見的同時,感覺自己身為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也遭到攻擊。在美國的反亞裔的偏見有多嚴重?為數眾多的亞裔美國人與身在美國的亞洲人形容,他們在此的境遇在新冠疫情暴發後急轉直下。
  • 亞裔灰姑娘遇上新加坡王子,帶你暢遊美國票房冠軍《摘金奇緣》拍攝地
    這部由全亞裔演員出演的喜劇愛情片於本月15號在北美上映,首周即取得了票房第一名的好成績,上映前五天票房累積超3527.69萬美金,遠高於預計票房1800萬美元。
  • 看到亞裔就嫌醜,到底是誰審美霸權?
    去年,吳珊卓(Sandra Oh)憑藉《殺死伊芙》獲得第76屆美國電視電影金球獎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成為了第一位榮獲金球獎電視類獎項的亞裔演員。再加上今年的奧卡菲娜,亞裔女性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金球獎電影、電視類最佳女主角獎項空白被雙雙打破。一時間,中文網絡上有關奧卡菲娜的討論不絕於耳。
  • 美國亞裔死亡率突破50%,亞裔成為新冠中受害最大的群體
    據美國媒體的報導,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亞裔健康研究中心發布的新研究顯示,因新冠死亡的亞裔美國人佔舊金山COVID-19死亡人數的52%。在舊金山,有1,754人被診斷出COVID-19,其中31人死亡。
  • 疫情中遭遇歧視與攻擊的亞裔:我永遠不可能成為美國人的一員
    她當時喊到:「你們怎麼敢到我家人購物的商店裡來!你們怎麼敢到我們這裡來毀掉我的國家!就是因為你們我的家人不能再掙錢了!」法萊米爾盡力與她爭辯,但是她對法萊米爾為那對夫妻翻譯而感到非常憤怒,並朝法萊米爾扔了一瓶水,弄溼了她的腿部和腳步。
  • 圓桌|應對種族主義,亞裔要更加擁抱「美國性」?
    基於楊安澤的言論,我們或許可以反思華裔,乃至於亞裔在當今美國社會所面對的困境。從亞裔在本次疫情下的艱難處境、聯繫到亞裔的定義以及其和本族裔的割裂、亞裔和其他族裔的對比與聯繫以及亞裔的未來發展和步入「主流」美國社會的困難,華裔和亞裔在美國社會所面對的是複雜而又獨特的挑戰。
  • 美國亞裔在美仍被視為「異族」,難道成同性戀胖子才能是美國人?
    一項新研究發現,懸掛彩虹旗(代表同性戀驕傲)的亞裔美國人被其他人視為更美國化,因為他們被認為有效地接受了美國文化價值觀。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研究人員表示:「與亞洲文化相比,美國文化被認為更能接受同性戀,因此,亞裔美國同性戀者被認為比異性戀者更美國化。」
  • 亞裔名人堂以傳統節日專輯歌集提升亞裔在美國主流音樂領域地位
    洛杉磯2020年10月28日 /美通社/ -- 亞裔名人堂日前推出慈善音樂歌曲專輯節日歌集Seasonal Songbook,作為推廣與提升亞裔領袖在主流音樂界的貢獻與地位。 節日歌集首次推介由精通十三國語言的歌唱藝術家Maki Mae與美國知名巨星包括The Doors的成員Robby Krieger合作的歌曲。Robby Krieger是美國樂與怒樂隊樂與怒名人堂級的結他手。The Doors的唱片在全球銷售超過一億張。
  • 她批超模歧視亞裔,雖被迫放棄中國姓氏卻成人們驕傲
    這些種族歧視的言行曝光後,亞裔網友便炸開了鍋,不僅有人刷起話題「吉吉你玩完兒了」↓↓還有中國網友直接舉報,拒絕吉吉來上海參加維密秀。事情漸漸發酵,吉吉不得不出面道歉,但是她否認自己存在歧視亞裔的心理,將這場事件歸為誤會一場。
  • 從麥卡錫時代到亞裔崛起:一個華裔作家未完成的美國夢
    她撰寫的《亞裔美國夢:一個美國民族的興起》和《我的國家控告我:李文和自述》保存了亞裔群體的重要記憶,新近出版的著作則追溯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離開中國內地的移民顛沛流離的旅途。在她之外,華裔非虛構寫作也在美國文壇不斷湧現,連同獲獎暢銷的移民小說和《摘金奇緣》等熱門電影一起,為近495萬華裔美國人(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和近2140萬亞裔美國人(2016年,美國人口普查局)發出了越發響亮的聲音。
  • 美國網友熱議:美國歧視!亞裔團體起訴哈佛大學的種族配額模式
    亞裔美國人團體向哈佛大學發起聯邦起訴,稱哈佛大學及其他常春藤大學用種族配額的方式來錄取學生,而不錄取高分數的亞洲學生。包括華裔,印度裔,韓國裔以及巴基斯坦裔團體在內的50多人一起向司法部和教育部的民權辦公室提出了這個起訴。他們要求進行調查,稱這些學校應該停止使用種族配額或者種族平衡的手段來錄取學生。"
  • 關於美國亞裔人口和亞洲文化,這本酷雜誌有話要說
    Vicki Ho 和 Kathleen Tso 是兩名來自紐約中國城的亞裔女孩,在 4 年前創立了名為Banana 的雜誌。這是個特別的媒體平臺,兩位創始人賦予了它特別的使命——通過 Banana 有形的文化輸出,為當代亞洲文化發聲,打破西方普遍社會對亞裔群體的刻板印象。
  • 觀選 美國大選喬治亞州意外「翻藍」刷新歷史,亞裔選民「功不可沒」?
    「如果拜登成為28年來首位將喬治亞州『翻藍』的民主黨候選人,亞裔美國人很可能在這場勝利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彭博社早前寫道,註冊選民規模將近25萬,這一群體足以改變一場勢均力敵的選舉。「有一種說法,亞裔美國人已經從一個邊緣群體變成了決定勝利的邊緣群體,」首位當選喬治亞州議員的亞裔美國人山姆· 樸(Sam Park)說,「在這裡,這話可能不假。」
  • 美國亞裔企業家貢獻大移民難 組團遊說移民改革
    美國亞裔企業家貢獻大移民難 組團遊說移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