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個地方官職叫「布政使」,這究竟是個什麼官

2020-12-26 煮酒君

說起清朝的地方官制,相信大家應該對總督和巡撫這兩個官職最為熟悉,這兩個官職都是在地方管理上職位最高的。

總督在清朝是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政職務,也就是在他所管轄的一個省或者兩三個省的範圍內,所有的事務都是總督說了算。巡撫則是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執掌一省軍民政務。

巡撫,雖然受總督管轄,但兩者相互監督、互相制約,以便於削弱督撫權力,便於中央集權。不過實際上,在《皇朝文典》中有記載,清朝的省級官職除了總督和巡撫以外,還有提督學政、按察使和布政使這三個官職,皆是皇帝親自任命的省級要員,所以亦稱疆臣、疆吏。

其中的提督學政,主要是執掌一省教育、科舉事宜,因為一般由皇帝直接欽派,帶有"欽差"意思,所以地位不低,僅次於一省巡撫;按察使,主要是執掌一省的公、檢、法機構,類似於今天的省政法委書記。

這兩個官職我們尚且從名字上還可以猜到他們主要是幹什麼的,但'布政使'這一個從名字上看起來就像是管理布匹的官職,究竟是幹什麼的呢?這個官職又相當於如今的什麼職務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其實,'布政使'中的'布'並不是代表布匹,而是'宣布、匯報、傳播'的意思。布政使這個官職最早是在明朝時期被設立的,是地方的行政長官,全稱為承宣布政使司,也稱為藩司。

明洪武九年(1376)撤銷行中書省,以後陸續分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府、州、縣分屬之,每司設左、右"布政使"各1人,與按察使同為一省的行政長官。

最早的布政使確實是有行一省長官的權力,但明朝皇帝為防止地方官權力過大,由中央派出官員巡撫某省,久而久之,巡撫變成了一個常設的地方官員,而布政使與按察使則成了巡撫的屬官。

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省內仍設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等官職,其中巡撫為正二品,在康熙六年(1667)以後,每省設布政使一員,不分左右,均為從二品,而按察使為正三品。布政使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與專管刑名的按察使並稱'兩司'。

在《清史稿·職官志》中對"布政使"的這種官職予以過明確記載:"掌宣化承流,帥府、州、縣官,廉其錄職能否,上下其考,報督、撫上達吏部。三年賓興,提調考試事,升賢能,上達禮部。十年會戶版,均稅役,登民數、田數,上達戶部。凡諸政務,會督、撫議行。"

從上面這段記載,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布政使這個官職的主要職權分三個,第一是承宣政令,就是接受朝廷的政令文件,並下達到本省各廳,府,州,縣,並督促其貫徹實施。就相當於如今的省組織部部長,執掌一省人事大權並負責約束和管轄下屬府、州、縣官員。同時布政使也要考察各地方官員的業績,匯總情況,上報督撫、上報吏部及朝廷。

第二是管理本省的財賦,布政使在清朝通常被稱為藩臺大人。藩臺衙門裡最重要的一個機構叫做藩庫。這裡是一省錢糧的總倉庫,藩庫的收支,做帳,徭役,賦稅的徵收,朝廷的上繳,官員俸祿的發放都要經過藩臺衙門,總之所有跟錢糧沾邊的事情都與布政使有關。

第三是組織官員的提調考試及選拔。由於藩臺匯總政績,因此,各道,廳,府,州,縣官員的考核就成為藩臺的另一項重要職能。地方官員三年一任,藩臺衙門要根據政績對官員的提調任免進行上報,以便下級官員能夠得到合理的升遷任用,並且布政使還擁有直接向禮部"舉賢"之權。

因此,從職權上來看,布政使就相當於現今省級行政單位的行政首長——省長,兼省委組織部部長、財政廳廳長,支持省政府的日常工作,並代表省級政府向以督撫為代表的省委常委、以吏部為代表的朝廷匯報工作、直接負責。

而從級別上來看,根據清朝官制,布政使的品級是從二品,與沒有加銜的巡撫是一樣的級別,我們知道清朝的官員共分九品十八級,從二品在清朝的官員體系中算是個大官了。因為,就行政級別而言,布政使和巡撫沒有什麼差別,基本等同於如今的一省之長,行政級別為省部級正職。

相關焦點

  • 清朝有一個地方官職叫「布政使」,這究竟是個什麼官
    說起清朝的地方官制,相信大家應該對總督和巡撫這兩個官職最為熟悉,這兩個官職都是在地方管理上職位最高的。總督在清朝是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政職務,也就是在他所管轄的一個省或者兩三個省的範圍內,所有的事務都是總督說了算。
  • 清朝的「布政使」,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廢黜「巡按制」,施行「督撫制」,總督和巡撫的權力才開始逐漸確立和穩固,成為朝廷管理地方政府的主要官職。可根據《皇朝文典》、《清史稿》等歷史資料的記載,清朝的省級官員中,除了總督、巡撫,還有提督學政、布政使、按察使三個官職。提督學政,執掌一省教育、科舉事宜,因為一般由皇帝欽派,帶有「欽差」意思,所以排位靠前,僅次於一省巡撫;按察使,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執掌一省公、檢、法機構。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而能夠為民請命的官員最後都獲得了民心,大多數都會有一個好下場。但是仔細去看我國古代時期的官員的分布系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組織架構。 而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地方官職名字叫做布政使,和其他的官職名稱比起來,好像布政司這個名字顯得非常陌生。那麼這個官職到底有什麼內容,能做什麼主呢?
  • 清朝的「布政使」,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廢黜「巡按制」,施行「督撫制」,總督和巡撫的權力才開始逐漸確立和穩固,成為朝廷管理地方政府的主要官職。可根據《皇朝文典》、《清史稿》等歷史資料的記載,清朝的省級官員中,除了總督、巡撫,還有提督學政、布政使、按察使三個官職。提督學政,執掌一省教育、科舉事宜,因為一般由皇帝欽派,帶有「欽差」意思,所以排位靠前,僅次於一省巡撫;按察使,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執掌一省公、檢、法機構。
  • 清朝的省級地方文官制度: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在清朝,省一級的官員大概有七個人∶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將軍、提督,這是最理想的狀況。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其中的文官: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但是有一個問題,佔據江寧的兩江總督張人駿不願意起義。這就變成了江蘇宣布起義,但是省會江寧還效忠宣統小皇帝。最後辛亥革命打了一場硬仗,也是唯一的攻堅戰,就是江浙聯軍會攻江寧,根源就在於江蘇省督撫不同城。清朝的總督也好,巡撫也好,都加兼職。比如,兩江總督一般加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兩江等處地方兼管提督糧餉、監理鹽務、操江閱兵等事。
  • 清朝的總督要比巡撫官職大,可為何地方巡撫經常與總督對著幹呢?
    總督和巡撫是清朝管理地方的兩個要職,總督與巡撫都是地方大員、一屆封疆大吏,但總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後為從一品)、巡撫是從二品,總督的管理範圍、權利也要比巡撫大一點,可清朝卻經常出現巡撫不聽總督命令、不把總督放在眼裡的情況,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清朝京官調任地方官,一般擔任什麼官職?
    對於清朝前期的官員而言,擔任京官或者地方官,實際沒有太大區別。京官事務簡單,可按明確章程辦事,責任較輕。地方官事務繁雜,責任較重,卻是山高皇帝遠,約束較少。但是,從雍正年間開始,地方官逐漸成為官員眼中的香餑餑。因為地方官能拿到遠高於京官收入數十倍乃至上百倍的養廉銀,很難有官員不動心。
  • 清朝的總督要比巡撫官職大,可為何地方巡撫經常與總督對著幹呢?
    總督和巡撫是清朝管理地方的兩個要職,總督與巡撫都是地方大員、一屆封疆大吏,但總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後為從一品)、巡撫是從二品,總督的管理範圍、權利也要比巡撫大一點,可清朝卻經常出現巡撫不聽總督命令、不把總督放在眼裡的情況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朝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地方施行「督撫制」,以「總督」領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以「巡撫」領一省行政。就具體官職而言,總督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統管某一地區經濟、軍事、行政的地區書記,而巡撫則基本相當於省委書記。
  • 清朝按察使和布政使,相當於今天什麼官位?為何都沒有軍隊節制權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我們經常在一些清朝題材的影視劇中,會看到總督、巡撫這樣的官職,能當上這兩個官職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但是清朝除了總督和巡撫外,還有兩個特別的官職,那就是按察使和布政使,這兩個官位也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這兩個官位的權限又是哪些呢?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點,總督、巡撫、按察使和布政使,這四個官位,都是由清朝皇帝親自任命的,他們都屬於一方的封疆大吏,像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這幾個晚清名臣,都是清末的封疆大吏。
  • 清朝的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都是什麼官?哪個臺的官最大?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的人稱呼一些官員為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這些被稱為「臺」的大人都是些什麼官呢?原來,這些「臺」並不是具體的官名,而是對某種職位官員的尊稱。有資格被稱為「臺」的大人中,級別最高的要算總督,之後依次為巡撫、學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員。總督在清朝為地方最高級別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軍政大事。「制臺」是對總督(正二品)的尊稱。但是,清朝的總督一般都會被授予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從一品),因此總督會被尊稱為「部堂」。如果總督加太子少保銜,則會被尊稱為「宮保」。
  • 清朝的布政使、按察使是什麼官?有幾品?
    我們在看清朝的電視劇時,經常會接觸到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名。許多人對總督、巡撫是什麼官大致有了解,但布政使、按察使是什麼官,可能大多數人都不清楚,甚至還有人認為這兩個職位不過是「打醬油」的角色,那更是大大的誤解。清朝時期,地方行政分省、府、縣三級。
  • 古代的各種官職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
    我們在學習歷史或者觀看古代影視作品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人被封官封侯,小到地方父母官、大到朝廷重臣,每個朝代的行政區劃不同、官職稱謂不同,很多人對官職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今天,一起來學習下古代的官職都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
  • 都是封疆大吏,總督和巡撫哪個官職大?清朝究竟有幾大總督?
    在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中,我們總是能看到總督、巡撫這樣的官職名稱。那麼,總督和巡撫究竟哪個官職大?實際上,總督和巡撫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封疆大吏」。其中:「總督」在朝廷則為顯官、在地方則是一方軍政首腦,全稱是「總督某地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如: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負責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官階一般是正二品,但如果總督同時身兼兵部尚書則可官居從一品。
  • 清朝總兵究竟是多大的官職?
    在晚清時期呢新軍出現之前,清朝的軍隊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八旗實行兵民合一,所謂「八旗兵」主要來自於八旗滿洲、蒙古和漢軍,並不僅僅是滿洲人。而綠營的主體則是不在旗的漢人,清朝稱之為「民人」。總兵是清朝的綠營將領之一,不屬於八旗編制,其職權範圍局限性綠營,管不到「八旗兵」。
  • 吏部尚書叫天官、禮部尚書叫春官,清朝官員別稱知多少?
    清代的官員名稱特別繁複,職官都有很多的別稱,比如我要說總督大家都知道是個什麼官,那要是說「總制」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再如學政,若是說「大宗師」照樣很難理解,所以覺得有必要把清朝一些重要官員的別稱作一番介紹。清代中堂、相國、首揆、協揆,都是稱呼宰相的官員,清代主要是內閣大學士等。
  • 古代的「一品大員」,官職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在古代的時候,雖然天下都是皇帝的,但是天下那麼大,光靠皇帝的家族是肯定管理不過來的,因此就出現了很多的官員,一開始官員的劃分不是那麼的明確的,是採取分封制度的,由皇帝來分封,把全國劃分成若干塊,每個子孫都能夠領到一塊,然後封地上的皇族,在當地招收官員,從而管理國家,但是後來發現這裡面有很多的弊端,因此清朝當時仍然採用的是漢魏時期的
  • 清朝總兵官職有多大?清初清末能一概而論嗎?
    這不,湘鄉收藏家易邵白老人,就有一塊祖傳下來的總兵腰牌。該牌為銀制,正面寫著「總兵腰牌」,背面用篆體寫著「令」字。長僅半個手掌,十釐米左右,寬在兩三釐米。老人說,這是他的叔高祖易文光隨老湘軍奉調前往東北參加甲午戰爭,抗擊日本,退役後帶回來的。傳了一百多年,很珍貴。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朝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地方施行「督撫制」,以「總督」領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以「巡撫」領一省行政。就具體官職而言,總督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統管某一地區經濟、軍事、行政的地區書記,而巡撫則基本相當於省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