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非常重要的節氣和傳統民間大節日。據記載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己用土圭觀測到太陽,測出冬至的來到,冬至時間是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有北吃餃子的說法:相傳公元二世紀,人稱醫聖的張仲景,在農村診治病人,時已臘月,寒風凜冽,看到鄉民耳朵多患有凍瘡之苦。就放了一些羊肉、辣椒和姜、胡椒、茴香、皂角等一些驅寒藥材一起放進鍋裡熬。熬好後撈出來打碎,再用麵粉包成耳朵的形狀食物,待水煮開後放下鍋煮。張仲景稱它叫「祛寒嬌耳湯」。
鄉民後來也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後來人們稱它為:「餃子」或「扁食」。這就是餃子的典故。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南方人吃湯圓之說:「是指每逢冬至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的人,都在這一日回家與家人團聚,南方人有吃了湯圓之後,全家團團圓圓,表示合家團圓祥和;又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所以吃湯圓一直盛行至今,湯圓又叫『冬至團』」。
而寧波人冬至一般吃番薯酒酟湯果
地道的番薯酒釀湯果做法是:冬至前五天,將大米湊和一些糯淘洗乾淨,燒成米飯冷透後放入酒麴,將飯拌均勻,中間用木棒挖一個小圓洞,觀察是否有酒水出,此時酒氣醇香惹人醉。燒煮時將番薯切成小方塊,先入鍋煮熟,然後放入糯米粉揑成的長條子,一隻只用手摘入鍋內中,待燒開後再放入酒釀,亦稱「醬板」所以寧波人稱作「醬板湯果。這是冬至早上必吃的早餐,番薯的番與翻同音,意思新年會更好!以慶佳節,吉祥如意。
我是地道的寧波人,那麼也只能按照寧波人的冬至習俗與諸位說道。
一、拜冬至:老話說得好!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子也要拜冬至。這一天長輩告誡小孩不要罵人吵架,然後更換新衣,祭拜祖先。
拜冬至其意思是:供三牲福禮與食物,以祭祀祖宗「孝思不匱,永錫爾類」。以保來年合家平安健康!
二、冬至進補,有道是:「三九初冬」來年無病痛」王詩琅編的《艋胛歲時記》就有關於「補冬」的記載:「雞、甲燉珍」還有「羊肉燉烏棗」一般人家則以:桂圓肉、糯米、糖、年糕而食;其中的意思是吃藥不如食補而益於健康。
還有一種稱為「冬蘿蔔」是指:正冬至時辰,將新鮮蘿蔔拋擲於屋瓦上,經日曬雨淋成幹後,收集於門前牆上掛著,是治療痢疾的良藥。
三、冬至圓夢:冬至是一年之中最長的一夜,有「睏睏冬至夜」的說法。睡前要用熱水洗腳,其意義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每天用熱水洗腳舒筋活血,天冷腳不會開裂和患冬瘡,有利衛生與健康。冬至圓夢有《冬至夜夢最靈》冬至的夢是最美好的!以此夢兆卦保一年吉祥,那一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一點,以求一個好夢。
四、農民兄弟靠天吃飯,把巜起九歌》當作座佑銘:寧波民間流傳著多種版本的《起九歌》。
「一九二九,瀉水勿流;三九四九,凍開搗臼;五九四十五,樹頭叫鵓鴣;六九五十四,笆頭出嫩刺;七九六十三,破衣兩頭摜;八九七十二,黃狗睏陰地;九九八十一,飛爬一齊出。」
冬至的天氣歌謠: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良風寒冷年。冬至西北風明年燥松松。冬至前七日霜,明年有米無礱糠。拉圾冬至乾淨年。
五、冬至除吃番薯酒釀湯果,和餃子外,說到結尾還有吃點啥好吃的食物呢?筆者逐一說來:
1.大頭菜烤年糕是家家戶戶必吃的佳食,既可當菜又可飽食。先將大頭菜切成三角形塊和菜葉一起烤八成熟,放醬油、食油,然後放入7公分長的年糕悶熟,吃起來有大頭菜的鮮美更有年糕的糯勁,是寧波人冬至必吃的佳餚。
2.凍羊肉:將羊肉大塊紅燒煮熟,然後冷透後切片,是冬至禦寒助熱的食物。
3.吃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喝冬至酒不用買,現成的醬板米酒是最香醇的美酒。
一日,我看一家電視臺做電視節目,參訪路人問:「冬至吃什麼?」路人答:「吃餃子」但記者問他:「你知道餃子的來歷嗎?」沒有一個人能答出來歷,因此,了解一些中國農曆四時節氣的歷史和飲食文化是及其重要的文化知識傳承。冬至將不期而遇,希望讀者閱後對冬至的來歷以及北吃水餃,南吃湯圓和哪些冬至應該知道的習俗有所了解。祝大家「冬至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