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短夜長,北吃餃子,南吃湯圓,您還有哪些想知道習俗嗎?

2020-12-18 陽光萬森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非常重要的節氣和傳統民間大節日。據記載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己用土圭觀測到太陽,測出冬至的來到,冬至時間是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有北吃餃子的說法:相傳公元二世紀,人稱醫聖的張仲景,在農村診治病人,時已臘月,寒風凜冽,看到鄉民耳朵多患有凍瘡之苦。就放了一些羊肉、辣椒和姜、胡椒、茴香、皂角等一些驅寒藥材一起放進鍋裡熬。熬好後撈出來打碎,再用麵粉包成耳朵的形狀食物,待水煮開後放下鍋煮。張仲景稱它叫「祛寒嬌耳湯」。

鄉民後來也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後來人們稱它為:「餃子」或「扁食」。這就是餃子的典故。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南方人吃湯圓之說:「是指每逢冬至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的人,都在這一日回家與家人團聚,南方人有吃了湯圓之後,全家團團圓圓,表示合家團圓祥和;又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所以吃湯圓一直盛行至今,湯圓又叫『冬至團』」。

而寧波人冬至一般吃番薯酒酟湯果

地道的番薯酒釀湯果做法是:冬至前五天,將大米湊和一些糯淘洗乾淨,燒成米飯冷透後放入酒麴,將飯拌均勻,中間用木棒挖一個小圓洞,觀察是否有酒水出,此時酒氣醇香惹人醉。燒煮時將番薯切成小方塊,先入鍋煮熟,然後放入糯米粉揑成的長條子,一隻只用手摘入鍋內中,待燒開後再放入酒釀,亦稱「醬板」所以寧波人稱作「醬板湯果。這是冬至早上必吃的早餐,番薯的番與翻同音,意思新年會更好!以慶佳節,吉祥如意。

我是地道的寧波人,那麼也只能按照寧波人的冬至習俗與諸位說道。

一、拜冬至:老話說得好!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子也要拜冬至。這一天長輩告誡小孩不要罵人吵架,然後更換新衣,祭拜祖先。

拜冬至其意思是:供三牲福禮與食物,以祭祀祖宗「孝思不匱,永錫爾類」。以保來年合家平安健康!

二、冬至進補,有道是:「三九初冬」來年無病痛」王詩琅編的《艋胛歲時記》就有關於「補冬」的記載:「雞、甲燉珍」還有「羊肉燉烏棗」一般人家則以:桂圓肉、糯米、糖、年糕而食;其中的意思是吃藥不如食補而益於健康。

還有一種稱為「冬蘿蔔」是指:正冬至時辰,將新鮮蘿蔔拋擲於屋瓦上,經日曬雨淋成幹後,收集於門前牆上掛著,是治療痢疾的良藥。

三、冬至圓夢:冬至是一年之中最長的一夜,有「睏睏冬至夜」的說法。睡前要用熱水洗腳,其意義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每天用熱水洗腳舒筋活血,天冷腳不會開裂和患冬瘡,有利衛生與健康。冬至圓夢有《冬至夜夢最靈》冬至的夢是最美好的!以此夢兆卦保一年吉祥,那一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一點,以求一個好夢。

四、農民兄弟靠天吃飯,把巜起九歌》當作座佑銘:寧波民間流傳著多種版本的《起九歌》。

「一九二九,瀉水勿流;三九四九,凍開搗臼;五九四十五,樹頭叫鵓鴣;六九五十四,笆頭出嫩刺;七九六十三,破衣兩頭摜;八九七十二,黃狗睏陰地;九九八十一,飛爬一齊出。」

冬至的天氣歌謠: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良風寒冷年。冬至西北風明年燥松松。冬至前七日霜,明年有米無礱糠。拉圾冬至乾淨年。

五、冬至除吃番薯酒釀湯果,和餃子外,說到結尾還有吃點啥好吃的食物呢?筆者逐一說來:

1.大頭菜烤年糕是家家戶戶必吃的佳食,既可當菜又可飽食。先將大頭菜切成三角形塊和菜葉一起烤八成熟,放醬油、食油,然後放入7公分長的年糕悶熟,吃起來有大頭菜的鮮美更有年糕的糯勁,是寧波人冬至必吃的佳餚。

2.凍羊肉:將羊肉大塊紅燒煮熟,然後冷透後切片,是冬至禦寒助熱的食物。

3.吃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喝冬至酒不用買,現成的醬板米酒是最香醇的美酒。

一日,我看一家電視臺做電視節目,參訪路人問:「冬至吃什麼?」路人答:「吃餃子」但記者問他:「你知道餃子的來歷嗎?」沒有一個人能答出來歷,因此,了解一些中國農曆四時節氣的歷史和飲食文化是及其重要的文化知識傳承。冬至將不期而遇,希望讀者閱後對冬至的來歷以及北吃水餃,南吃湯圓和哪些冬至應該知道的習俗有所了解。祝大家「冬至節」快樂!

相關焦點

  • 今日冬至,南吃湯圓北吃餃子,冬至還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傳統習俗
    今日冬至,南吃湯圓北吃餃子,冬至還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傳統習俗轉眼間就到了冬至,明明還記得前些日子還是小雪,但是不得不說,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是最特別的那個。很多人可能不會記得立冬,大雪和小雪,但總會記得冬至,而且關於冬至的飲食的討論,也是經久不衰。一般來說大差不差,就是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很多人的家裡都是將冬至當成傳統節日。因為冬至本身就屬於,既可以算得上是節氣,也可以能算成節日,而且在古時候,冬至也是應該很熱鬧的日子。
  • 中國冬至習俗各不同,南吃湯圓北吃餃,廣東人:冬至大過年……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於每年公曆12月21、22或23日交節,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而關於冬至的習俗,素有南吃湯圓北吃餃子的說法,除了南北差異外,各個省份也大有不同,快跟著豬豬一起去看看吧!
  • 冬至為何又稱「小年」?這天為何南吃湯圓北吃餃子?
    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這個傳說有著「冬至大過年」地位的節氣,每年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的樂趣和儀式感。冬至,從古至今,都是值得慶賀的好日子。
  • 晝短夜長,今日冬至 | 吃一碗臺山鹹湯圓
    晝短夜長,今日冬至 | 吃一碗臺山鹹湯圓 2019-12-22 1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至文案,看完吃餃子~
    當我們感受到冬意漸濃的氣息時,2019年最後一個節氣——冬至,來嘞!古有杜甫詩句:「冬至陽生春又來」,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所以可以看出冬至的地位便不亞於新年。而且除了新年吃餃子,冬至也要吃餃子!!!也要吃湯圓!!!
  • 今日冬至丨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此日太陽到達黃經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日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晝最短,夜最長。
  • 【節氣|冬至】人間最喜是冬至 天短夜長添衣裳
    【節氣|冬至】人間最喜是冬至 天短夜長添衣裳 2020-12-21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至」除了吃餃子,不同省份還有這些冬至習俗?
    冬至當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將經歷一年中最短的白天和最長的黑夜。 自此以後,白晝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而夜晚則會越來越短。冬至也標誌著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的到來。 據歷史學者介紹,3000多年前,周朝以「日影」最長的一天作為新一年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說,冬至就是曾經的年。所以中國有句古話說:「冬至大如年」。
  • 明日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看看客家人的習俗,原來還有這樣吃的
    明日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看看客家人的習俗,原來還有這樣吃的明日冬至了,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南北的習俗不同,但是對冬至都非常重視,民間素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在我媳婦老家,冬至這一天非常隆重和熱鬧,人們都放假回家,沒有放假的也請假回家,和家人團聚,甚至比春節還熱鬧。最重要的是有一種食物,它既不是餃子也不是湯圓,但很像餃子和湯圓的結合體,我叫它肉餡湯圓。常見的湯圓都是糯米加這甜餡的,但是肉餡的湯圓很少吃多,而餃子一般都是肉餡。
  • 冬至吃哪些傳統食物 南方冬至節習俗是什麼
    冬至吃哪些傳統食物一、羊肉湯相傳在漢代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羊肉,覺得羊肉味道非常鮮明、讚不絕口,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就從漢代開始傳至民間。當然羊肉本來就是滋陰補陽、抵禦風寒,是冬天餐桌上是一道好菜。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於東漢醫聖張仲景,據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禦寒的藥物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
  • 冬至吃貨地圖來了!除了北方餃子南方湯圓,還有這些習俗
    12月21日我們迎來了冬至節氣,真正的隆冬開始了。漫漫冬日正是進補好時機,吃貨們已經蠢蠢欲動。冬至吃什麼,怎麼吃?中國天氣網推出「冬至吃貨地圖」,看看你家是這樣吃嗎?
  • 冬至的習俗與美食有哪些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的習俗與美食有哪些1、祭祖:在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都有祭祖的習俗,在日也不例外,在南方地區冬至日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香爐和貢品祭祀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庭和睦。2、補冬:冬至日的時候除了祭祖,還有補冬的習俗,補冬顧名思義就是進補,冬至日後人們開始吃一些食物,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可以避免冬天生病。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冬至南方為什麼要湯圓由來介紹
    12月22日是2019年的冬至節氣,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吃什麼?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冬至吃餃子是北方的習俗,冬至吃湯圓是南方習俗。當然也有些地方還有其他的飲食習俗。冬至節氣你家吃什麼?冬至吃什麼?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
  • 冬至話習俗 南方祭祖北方吃餃子
    中國天氣網訊 冬至,是24節氣中第22個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又存在差異,比如在我國南方地區有祭祖的習俗,北方地區則有吃餃子的習俗。具體習俗有哪些,一起繼續往下看。1、南方地區偏愛糯米製品。
  • 今日冬至,吃湯圓吃餃子吃羊肉喝釀酒~
    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水泉動:古人認為,到冬至時節天地之間雖然愈加寒冷,但已有「陽氣」萌動,即所謂「冬至一陽生」。故而深在地下的水泉也已隨著「陽氣」而萌動了。吃餃子每年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北方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 冬至吃啥?北餃子南湯圓,還有世界各地的奇葩餃子大PK!
    冬至是24節氣中比較受重視的一個日子,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經過數千年發展,冬至也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冬至吃什麼呢?冬至有什麼飲食習俗?老話說的是北方餃子南湯圓,今天,你想好吃什麼了嗎?
  • 今日冬至,你吃到餃子湯圓了嗎?
    冬至已到,陽光正好,微風不寒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日期在公曆每年的12月21日-23日之間。冬至日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過後,北半球的晝將會越來越長,南半球反之。白居易《冬至夜》「一年冬至夜偏長」;《冬至夜懷湘靈》「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 冬至到了,吃羊肉和餃子是習俗,但是你會選擇吃狗肉嗎?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 冬至吃啥有講究,你家是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呢?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是節氣中比較受老百姓重視的一個日子,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網上一直有關於冬至節吃什麼的爭論:是吃餃子呢,還是吃湯圓呢?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這是有緣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