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袁國勇團隊8月24日發表研究文章稱,一名33歲的香港男子確認在首次感染後的4個半月,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香港大學團隊稱,這是全球報告的首例新冠確診再感染病例。上述研究結果發表在預印版科學網站《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雜誌上,這名男子兩次感染的間隔時間為142天。
但專家認為,仍然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這起病例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首次」。
如何定義「再次感染」仍有爭議
在第一次感染時,男子出現了咳嗽、喉嚨痛和發燒等症狀,在第二次確診感染後,男子再次被要求住院,但是沒有表現出任何症狀。據披露,男子第二次感染是從歐洲回香港的機場被篩查檢測出新冠陽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男子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標本遺傳物質分析顯示,病毒與美國、英國春季感染的病毒株相關;而第二次感染則是與7月、8月在瑞士和英國收集到的病毒株相關。這種情況說明男子兩次感染了不同病毒株的新冠病毒。
研究人員寫道:「這種情況說明即使從第一次感染恢復後幾個月,仍有可能發生再次感染,我們的研究表明,即便患者通過自然感染或者疫苗接種獲得了免疫力,但新冠病毒也可能像其他普通流感病毒一樣,在人體內持續存在。」
該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Kai-Wang To博士表示:「這一發現並不意味著疫苗就毫無用處,疫苗接種引起的免疫力可能不同於自然感染引起的免疫,當然還是要等待疫苗試驗的結果,看看有沒有效果。」
世衛組織流行病學家範科霍夫(Maria Van Kerkove)周一表示,香港大學的研究案例現在尚無法得出任何結論性的判斷。此前已經報告多起出院病人再次檢測新冠呈陽性的病例,但是並不清楚這些病例是完全康復後再次感染的,還是初次感染後人體內仍然攜帶了病毒的殘留片段。
中國新冠治療專家組成員、北大第一醫學院感染科主任王貴強今年早些時候曾表示:「出院後再次檢測呈陽性的中國患者的初步比例為5%至15%。」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顏學兵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任何傳染病都可能會再次感染,但感染後沒有出現症狀就說明已經獲得了免疫能力。而接種疫苗主要是為了防止感染後發病導致的重症,就看如何理解什麼是感染了。」
他認為,只有在檢測到活的有致病性的病毒,並且導致患者出現了症狀,才能定義為真正意義上的「再次感染」。「即便活病毒侵入體內,但是不發病,也說明人體被免疫保護了,再發病則說明免疫力不持久。」顏學兵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疫苗是否有效,要看感染或者用病毒攻擊後是否發病。」
中和抗體保護作用存疑
多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公共衛生專家和病毒學家都表示,再次感染新冠可能有多重因素,比如首次感染後的免疫力衰減,無法對第二次感染形成保護;也有可能是首次感染的免疫力無法對不同病毒株的新冠病毒形成保護,這就對疫苗的研發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香港大學的研究顯示,上述男子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已經發生了變化,有9個蛋白出現變異,這意味著首次感染產生的免疫無法提供保護。」一位長期研究冠狀病毒的科學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也意味著即便感染過一次新冠,還是需要接種疫苗。」
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的遺傳學研究員弗朗索瓦·鮑盧克斯(Francois Balloux)教授表示:「香港大學報告的新冠再感染病例,是首例提供了明顯證據的二次感染,這也是難以避免會發生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沒有告訴我們免疫力持續的中位數或者平均時間多長。從早期的觀察來看,免疫力是隨著時間而衰退的。」
過去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新冠感染後,患者在一段時間內會產生抗體,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抗體的水平可能會衰落。
8月17日,復旦大學吳凡教授和黃競荷教授帶領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發表文章,探究了上海175名新冠輕症患者體內的中和抗體與他們臨床特徵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新冠中和抗體水平在疾病發作後的4-6天開始上升,並在10-15天達到峰值,在出院後抗體濃度出現了顯著的下降。這與此前重慶醫科大學在 《自然-醫學》的報導一致。
吳凡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該研究的結果再次支持了新冠患者在康復後的抗體濃度會顯著下降的現象;而抗體濃度下降後能否繼續給患者提供足夠的免疫力,答案依舊未知。
研究還顯示,更高濃度的抗體與更強的保護作用之間似乎並沒有直接的聯繫。這就帶來了兩個更有待思考的問題:首先是疫苗帶來的高濃度抗體真的能夠抵抗新冠病毒感染;其次是不同人群需要的新冠抗體濃度是否不一樣。
針對上述問題,吳凡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都沒有答案,但也從某種程度上給未來的疫苗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針對香港再次感染新冠的病例,吳凡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對疫苗研發而言可能不是個好消息。抗體或者其他免疫反應不持久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病毒可能逃逸中和抗體。」
這意味著目前基於一種新冠病毒進化枝來進行研發的疫苗,可能無法預防其他進化枝的感染。上海公共衛生臨床研究中心主任朱同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病毒變異後第一次感染產生的免疫可能就不起作用了,最終提供免疫的可能還是淋巴細胞。」
吳凡教授團隊的研究還發現,入院時淋巴細胞數目更低、CRP(C蛋白反應)水平更高的新冠患者,出院時和恢復期內的中和抗體水平更高。CRP是感染時炎症反應的指標,CRP越高,說明炎症反應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