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香港首例新冠再感染不應過度解讀 對疫苗有挑戰

2020-12-10 騰訊網

香港大學袁國勇團隊8月24日發表研究文章稱,一名33歲的香港男子確認在首次感染後的4個半月,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香港大學團隊稱,這是全球報告的首例新冠確診再感染病例。上述研究結果發表在預印版科學網站《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雜誌上,這名男子兩次感染的間隔時間為142天。

但專家認為,仍然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這起病例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首次」。

如何定義「再次感染」仍有爭議

在第一次感染時,男子出現了咳嗽、喉嚨痛和發燒等症狀,在第二次確診感染後,男子再次被要求住院,但是沒有表現出任何症狀。據披露,男子第二次感染是從歐洲回香港的機場被篩查檢測出新冠陽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男子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標本遺傳物質分析顯示,病毒與美國、英國春季感染的病毒株相關;而第二次感染則是與7月、8月在瑞士和英國收集到的病毒株相關。這種情況說明男子兩次感染了不同病毒株的新冠病毒。

研究人員寫道:「這種情況說明即使從第一次感染恢復後幾個月,仍有可能發生再次感染,我們的研究表明,即便患者通過自然感染或者疫苗接種獲得了免疫力,但新冠病毒也可能像其他普通流感病毒一樣,在人體內持續存在。」

該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Kai-Wang To博士表示:「這一發現並不意味著疫苗就毫無用處,疫苗接種引起的免疫力可能不同於自然感染引起的免疫,當然還是要等待疫苗試驗的結果,看看有沒有效果。」

世衛組織流行病學家範科霍夫(Maria Van Kerkove)周一表示,香港大學的研究案例現在尚無法得出任何結論性的判斷。此前已經報告多起出院病人再次檢測新冠呈陽性的病例,但是並不清楚這些病例是完全康復後再次感染的,還是初次感染後人體內仍然攜帶了病毒的殘留片段。

中國新冠治療專家組成員、北大第一醫學院感染科主任王貴強今年早些時候曾表示:「出院後再次檢測呈陽性的中國患者的初步比例為5%至15%。」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顏學兵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任何傳染病都可能會再次感染,但感染後沒有出現症狀就說明已經獲得了免疫能力。而接種疫苗主要是為了防止感染後發病導致的重症,就看如何理解什麼是感染了。」

他認為,只有在檢測到活的有致病性的病毒,並且導致患者出現了症狀,才能定義為真正意義上的「再次感染」。「即便活病毒侵入體內,但是不發病,也說明人體被免疫保護了,再發病則說明免疫力不持久。」顏學兵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疫苗是否有效,要看感染或者用病毒攻擊後是否發病。」

中和抗體保護作用存疑

多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公共衛生專家和病毒學家都表示,再次感染新冠可能有多重因素,比如首次感染後的免疫力衰減,無法對第二次感染形成保護;也有可能是首次感染的免疫力無法對不同病毒株的新冠病毒形成保護,這就對疫苗的研發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香港大學的研究顯示,上述男子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已經發生了變化,有9個蛋白出現變異,這意味著首次感染產生的免疫無法提供保護。」一位長期研究冠狀病毒的科學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也意味著即便感染過一次新冠,還是需要接種疫苗。」

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的遺傳學研究員弗朗索瓦·鮑盧克斯(Francois Balloux)教授表示:「香港大學報告的新冠再感染病例,是首例提供了明顯證據的二次感染,這也是難以避免會發生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沒有告訴我們免疫力持續的中位數或者平均時間多長。從早期的觀察來看,免疫力是隨著時間而衰退的。」

過去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新冠感染後,患者在一段時間內會產生抗體,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抗體的水平可能會衰落。

8月17日,復旦大學吳凡教授和黃競荷教授帶領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發表文章,探究了上海175名新冠輕症患者體內的中和抗體與他們臨床特徵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新冠中和抗體水平在疾病發作後的4-6天開始上升,並在10-15天達到峰值,在出院後抗體濃度出現了顯著的下降。這與此前重慶醫科大學在 《自然-醫學》的報導一致。

吳凡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該研究的結果再次支持了新冠患者在康復後的抗體濃度會顯著下降的現象;而抗體濃度下降後能否繼續給患者提供足夠的免疫力,答案依舊未知。

研究還顯示,更高濃度的抗體與更強的保護作用之間似乎並沒有直接的聯繫。這就帶來了兩個更有待思考的問題:首先是疫苗帶來的高濃度抗體真的能夠抵抗新冠病毒感染;其次是不同人群需要的新冠抗體濃度是否不一樣。

針對上述問題,吳凡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都沒有答案,但也從某種程度上給未來的疫苗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針對香港再次感染新冠的病例,吳凡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對疫苗研發而言可能不是個好消息。抗體或者其他免疫反應不持久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病毒可能逃逸中和抗體。」

這意味著目前基於一種新冠病毒進化枝來進行研發的疫苗,可能無法預防其他進化枝的感染。上海公共衛生臨床研究中心主任朱同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病毒變異後第一次感染產生的免疫可能就不起作用了,最終提供免疫的可能還是淋巴細胞。」

吳凡教授團隊的研究還發現,入院時淋巴細胞數目更低、CRP(C蛋白反應)水平更高的新冠患者,出院時和恢復期內的中和抗體水平更高。CRP是感染時炎症反應的指標,CRP越高,說明炎症反應越強。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再次感染 全球首例有記錄再感染病例
    全球已經出現首例有記錄再感染新冠肺炎病例(Pixabay)全球已經出現首例有記錄再感染新冠肺炎病例(Pixabay)香港大學研究人員當地時間24日表示,一名從新冠肺炎中康復的香港男子在四個半月後再次感染,這是首例有記錄的人類再感染病例。
  • 山東發現首例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剛剛!濱州市發布新冠疫苗...
    來源:綜合健康山東、健康濱州、掌上濱州 1月5日20:07 健康山東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 我省發現首例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  1月4日,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對青島報告的1例英國輸入病例
  • 2020年8月25日東陽市新冠肺炎疫情通報| 全球首例!香港一新冠康復者二次感染,但非「復陽」;張文宏解讀→
    >該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屬全球首例綜合無線新聞、香港01等香港媒體24日報導,被證實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為一名33歲男子,他於今年3月底確診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復出院,8月初經英國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後接受檢測再度確診。
  • 香港驚現全球首例二次感染病例
    驚爆全球首例二次感染紐西蘭疫情有些控制,但在世界多地疫情還是反覆,而剛剛從香港傳來的消息更令人為之一震。8月24日,香港媒體爆出: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後,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屬全球首例。香港多家媒體報導,被證實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為一名33歲男子:3月26日——他首次感染了新冠,並於4月14日康復出院。
  • 老虎感染新冠病毒!或被工作人員傳染!寵物們還安全嗎?
    當地時間4月5日,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發聲明稱,該動物園裡一頭老虎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布朗克斯動物園稱,檢測結果得到了美國農業部國家獸醫服務實驗室的證實。美國農業部稱,這是全球首例老虎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相關聲明指出,這些動物可能是被一名動物園工作人員感染,該工作人員是無症狀新冠病毒感染者。
  • 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如何?哪些人群不適宜接種?——權威專家解讀新...
    ——權威專家解讀新冠疫苗研發與接種有關問題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沐鐵城21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近期,我國開始對部分從事進口冷鏈、口岸檢疫、生鮮市場、交通運輸、醫療疾控等工作的重點人群開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
  • 美國出現首例寵物狗狗感染新冠病毒案例,專家稱系被主人傳染
    4月29日消息,據《今日美國》報導,美國出現了首例寵物狗新冠病毒(SARS-CoV-2,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毒)檢測呈陽性的案例。據杜克健康(Duke Health)證實,這隻巴哥犬「溫斯頓」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醫生家庭,男主人是UNC醫院的急診室醫生、女主人是兒科醫生,並育有一子一女。
  • 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如何?哪些人群不適宜接種?權威專家解讀
    ——權威專家解讀新冠疫苗研發與接種有關問題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沐鐵城21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近期,我國開始對部分從事進口冷鏈、口岸檢疫、生鮮市場、交通運輸、醫療疾控等工作的重點人群開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
  • 美國、荷蘭等地報告新冠二次感染病例 對疫情防控意味著什麼?
    據統計,全球範圍內至少有荷蘭、比利時、厄瓜多和中國香港報告了二次感染病例。醫學專家表示,雖然二次感染還只是少數現象,但感染新冠後人體究竟能獲得多久的免疫保護、疫苗的有效性等仍待觀察。人類對新冠的了解非常有限,個體應重視口罩佩戴、手衛生、少聚集的防護舉措。
  • 香港一新冠肺炎康復者二次感染細節 詳細情況曝光
    香港一新冠肺炎康復者二次感染細節 詳細情況曝光  8月25日,香港大學研究團隊有關「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康復患者二次感染」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25日下午,研究團隊成員、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該團隊日前通過次世代高通量基因測序法,發現一名年輕患者首次和二次感染的新冠病毒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由此證實了全球第一宗人類重複感染新冠肺炎的個案。
  • 全球首例: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大猩猩感染新冠病毒
    儘管此前已有其他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比如水貂、老虎等,但這是已知首次發現大猩猩感染病例,目前尚不清楚它們是否會出現嚴重反應。野生動物專家對大猩猩感染新冠病毒表示了擔憂。大猩猩是一個瀕臨滅絕的物種,它們的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高達98.4%,是一種天生的社會性動物。
  • 羅馬尼亞發現首例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新華社布加勒斯特1月8日電(記者林惠芬)羅馬尼亞衛生部8日證實,該國發現首例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這名感染者目前居家隔離,健康狀況「良好」。患者接受了新冠病毒檢測,8日出來的檢測報告顯示她感染了變異新冠病毒。患者表示自己沒有近期出國旅行史。這名發言人說,如果該患者近期沒有出國旅行的事情屬實,這就表明變異新冠病毒已在羅馬尼亞傳播。當地衛生部門已就此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和監測。
  • 水貂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理被破解,疫苗的研發進程又快一步
    今年5月,荷蘭一家水貂養殖場裡的一位工作人員被測出感染新冠病毒。經過病源排查,發現「幕後元兇」竟然是水貂。這種情況與此前專家所認定的傳播鏈條相反,顛覆了以往的認知,這也被列為全球首例因水貂傳播而致人感染新冠的案例。
  • 8月25日疫情速遞|香港大學證實有康復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張文宏...
    【香港新增19例確診病例,其中本地16例】據北京日報消息,8月25日下午,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及醫院管理局召開記者會,介紹香港的最新疫情情況。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稱,截至今天凌晨0時,香港新增19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有3例為輸入性病例,16例為本地確診病例。另外還增加了20多例初步確診病例。
  • 6000萬人感染新冠!疫情改變了全世界,病毒卻在加速……
    平均28名美國人中,就有一人感染新冠。美國連續多日新增確診病例逾10萬,累計已超1200萬。僅11月以來的新增確診病例數,就佔到該國確診總數的約25%。每17秒,歐洲就有一人因新冠病亡。11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盧格警告稱,歐洲再次成為新冠疫情的震中。目前,俄、法累計確診病例均達200萬。
  • 香港新增最年輕死亡病例僅38歲 合併感染新冠和流感
    導讀 這名患者有神經系統的長期病,入院7日不幸離世 截至12月4日零時,過去24小時新增112宗確診病例,包括12宗輸入病例和100宗本地病例,有36宗感染源頭不明。圖/人民視覺 文丨駐香港記者 文思敏 香港出現首例合併感染新冠肺炎和流感的死亡患者,這也是香港疫情暴發以來最年輕的死者,年僅38歲。香港累計已有110名新冠患者在公立醫院過世,其中4人為60歲以下。
  • 全球首例!世界最大動物園中大猩猩感染新冠病毒
    雖然全球多國已經開始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但疫情仍不容樂觀,聖地牙哥動物園的數隻大猩猩也未能倖免於難。據外媒報導,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在周一表示,園內至少有兩隻大猩猩感染了新冠病毒,這是目前已知首例自然傳染給類人猿的病例。
  • 親歷英國「開打」新冠疫苗,三大挑戰對我們的啟示
    同時強調,由於新冠疫苗對懷孕期的安全影響還沒有數據,因此不建議孕婦注射新冠疫苗;同時認為,由於兒童絕大多數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疫苗目前對青少年的臨床試驗數據非常有限,對於兒童更是毫無數據,因此只建議那些患有嚴重神經系統疾病需要在特殊護理機構照顧的青少年接受新冠疫苗的注射。
  • 繼上海、廣東後,山東也發現一例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
    該病例為山東省第一例輸入的新冠病毒VUI-202012/01突變體感染病例。山東省發現首例變異株對當前疫情防控有何影響?公眾應如何應對?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領域首席專家、主任醫師雷傑,病毒性傳染病防制所所長寇增強進行了詳細解讀。山東省變異株病例是什麼情況?
  • 山東發現首例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臨沂市防指發布疫情防控...
    我省發現首例變異株對當前疫情防控有何影響?公眾應如何應對?因此,一般情況下,在入境人員中發現的無論是確診病例還是無症狀感染者,都不可能進入普通社區,公眾無需恐慌。大家需要時刻牢記疫情防控四大措施八項注意,特別是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少聚集,自覺做好個人防護,形成良好生活習慣。 Q 變異株會影響我們正在開展的新冠疫苗接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