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喜歡聰明的孩子,但有些時候也是需要分類的,有些人就是真正的大腦聰明,而有的人卻是在「耍小聰明」,雖然看起來都是聰明,但有著天壤之別。
特別是這4種孩子,表面上看似精明,人人都說他們很聰明,但實際上卻很令人討厭,如果父母在6歲前沒有及時糾正,那麼孩子的一生都可能會受到影響。
這4種孩子看似「精明」,實則令人討厭,6歲前不糾正就晚了
自來熟的孩子孩子的自來熟表現在不怕生人,好像很容易交朋友,和他人交流時感覺很親密,家長往往會認為孩子真棒、很勇敢、真招人喜歡,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自來熟沒有什麼不好,但過於自來熟就成了「隨便」了,到別人的家裡做客像在自己家一樣,四處翻找、搗亂、頑皮,看到喜歡的東西就當做自己的,拿到手裡就不放手,要回家的時候,就哭鬧著非要帶回去。
隨便插話有些孩子很機靈,言語能力發展的特別好,有些家長就總是和別人炫耀說:「我家孩子小嘴可會說話了,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能接上!」
可這樣的孩子如果過於機靈,把自己當個小大人,在大人一起說話時插嘴,表達自己想法,吸引大人的注意,就惹人生厭了。
如果時間長了,孩子很容易養成插嘴的習慣,試想一下,你正說著話,別人突然插嘴,你是否會覺得這個人沒有禮貌呢?這樣的人會討喜嗎?
這樣的孩子說好聽了是敢於說話、勇敢表達,但實際上是表現出孩子的情商低、不會聊天。
歪道理多有些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較好,讓父母感到驕傲、自豪。
比如:我姐姐家的女兒,有一次我姐姐特別驕傲的對我說:「我女兒可厲害了,前兩天我倆吵架,她居然把我吵的沒話說了,雖然知道孩子做的不對,但是卻沒有立場教育她。」
孩子一嘴的歪理、邏輯沒問題,可是卻脫離主流社會想法,這本身就是錯的,表面上孩子是贏了,可這種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找理由、毫無悔過之心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這種孩子也可能有成為「槓精」的潛質。
愛佔便宜很多父母都寧願自己的孩子是個「鬼靈精」,也不願意自己孩子吃虧。
在超市有試吃的地方,孩子將試吃的食物吃完,家長會覺得這孩子真機靈,那佔便宜是機靈嗎?
愛佔便宜的小機靈如果成為習慣,孩子以後會步入歧途,當孩子向同學借筆、借本,卻從來不還時,大人覺得這孩子真機靈,慢慢的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一言不發直接拿,再慢慢變成偷東西,這時候孩子就是犯法的行為。
父母該怎麼幫助孩子糾正這些「精明」的行為?
1、給孩子必要的物質要求,不佔別人便宜
孩子佔便宜是因為對物質的渴望,渴望得到這個東西,卻不能得到時,孩子就會無師自通的用自己的方法得到,這說明家長平時沒有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所以,父母滿足了孩子的物質要求,孩子就不會去做出佔小便宜的行為了,如果發現孩子最初佔便宜的行為時,請家長及時糾正,並詢問孩子的需要,適當的滿足孩子。
為了孩子的未來,千萬不能讓孩子養成愛佔便宜的習慣,要知道孩子小時候佔的小便宜無非紙筆、玩具,長大後佔的大便宜卻可能就會嚴重很多。
2、告訴孩子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
從小教育孩子不要頂嘴,講歪道理,為自己的過錯狡辯;
要教育孩子敢於認錯、勇於承擔,做錯了就要接受別人的批評;
要教育孩子「三人行必有我師」,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明白「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要自大;
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做表率,一定要讓孩子心服口服。
3、教會孩子說話的技巧和方法
糾正孩子的「自來熟」和「愛插嘴」的行為,需要家長多和孩子閱讀有關言語方面的繪本,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很重要,通過生動形象的繪本,教給孩子說話的技巧和方法,避免孩子惹人生厭,父母也要注意談吐,給孩子做好榜樣。
墨子認為,孩子生來是一張白紙,「柒於蒼則蒼,柒於黃則黃」,所以父母的教育很重要,愛孩子沒有錯,但要用對方法,可以使言傳身教,可以使用生動的繪本教育孩子,否則將來孩子步入社會受到傷害,就追悔莫及了。
如何更好地培養出孩子的性格?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將孩子的人生分為了幾大階段,而3~6歲正好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
有句俗話說得好:「3歲看大,7歲看到。」
所以,孩子在3歲左右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父母除了最基本的陪伴之外,還要教育孩子的情緒表達與溝通能力的技巧。
父母要早早地培養好孩子的情商,這樣孩子未來才會有更高的成就,而培養孩子的情商,繪本就是必不可缺的,為什麼說是必不可缺呢?
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對於故事以及圖片是最為敏感的,而且繪本當中也有很多父母說教,但孩子不明白的內容,孩子能夠在圖片中更好的理解出來。
樂樂在3歲左右就看了很多的繪本,而這套《媽媽我愛你》是樂樂非常喜歡的,全書共有10本,其中畫面精美、插圖色彩鮮豔,在3歲左右的孩子,可以當做是一本漫畫書,還可以用來親子共讀。
這套書中共有10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克服情緒障礙,並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把那些能做的、不能做的事情深刻地留在孩子的印象當中,是培養高情商寶寶不可或缺的一套繪本。
同時還有這套《優秀寶寶培養寶典》其中共有12冊,利用了24個小故事向孩子解釋情商,用故事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理解父母們講不通的道理,要比父母們的說教管用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