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戰神——抗戰中的德制105榴彈炮
本文作者為煩惱的愛,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薩沙講史堂第二百八十期】(歷史系列第115講)
中國在抗戰中裝備過多種德制武器。手握德制武器的國軍,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大家多知道著名的德制150毫米重型榴彈炮,卻沒聽說過德制leFH-18型105毫米榴彈炮。其實它的作用絕對不亞於150毫米,聽薩沙說一說吧。
下面幾張圖是薩沙在朋友幫助下,混入南京理工大學博物館拍的實物。能看到leFH-18型的實物非常不容易。鳴謝一下。
由於軍閥混戰,西方對中國實施了長達10年的武器禁運,掐斷了中國獲得先進武器的渠道,而國內薄弱的重工業也無法生產先進的火炮,導致了抗戰前整軍時,全國只有區區400多門破敗不堪的身管火炮,而75毫米以上的火炮更是寥寥無幾。於是國民政府決定向德國採購兩款重炮,一款是著名的leFH-18型150毫米重型榴彈炮,而另一款就是今天的主角leFH-18型105毫米輕型榴彈炮。
leFH-18型105毫米輕型榴彈炮性能優秀,堅固耐用,是當年德軍師屬炮兵的主戰裝備,完全可以抗衡日軍91式105毫米野戰榴彈炮。早在1934年,國民政府就向德國訂購了36門此款火炮。當時的德國國防軍都還未裝備此炮,也就並未同意出售該炮。等到1936年,國民政府又訂購60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但由於種種原因,抗戰全面爆發前,僅有4門炮交付中國。淞滬會戰結束,深感火力薄弱的國民政府,再次向德國追加訂購了36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而這次德國頂住了日本的壓力,1個月後就將這批火炮緊急運送到了中國。
根據戰前德國顧問的建議,這批火炮並未像德軍一樣作為師屬火炮進行配備,而是集中裝備在獨立機械化炮兵第11團和第13團,其中11團裝備24門炮,13團裝備16門炮。國民政府還為該炮進口了配套的亨舍爾Typ33G1牽引炮車和奔馳L3000彈藥運輸車,以及德制觀瞄、指揮、通訊等裝備。同時炮團配置的官兵也是精英中的精英,主要指揮官均是畢業於德國陸軍炮兵學校、英國炮兵通訊學校、巴黎炮兵兵工專門學校的「海歸」。可以說,這兩個炮兵團是除裝備150毫米重型榴彈炮的第10和14團外最精銳的炮兵團了。但這批重炮在中國的抗戰經歷卻遠比它的「老大哥」來的慘烈和悲壯。
1938年6月,為配合武漢會戰,炮兵第11團3營兩個連隊的8門105炮趕赴九江參加該炮的首次作戰。所乘輪船誤觸我軍布置的水雷,4門榴彈炮沉入江底,來自軍校教導總隊炮兵營的第7連全體官兵壯烈犧牲。出師未捷身先死,8連的官兵來不及悲傷,帶著剩餘的4門炮趕到湖口,布防在姑塘附近。7月下旬,日軍開始登陸姑塘,8連3門105炮連續發炮,一舉擊沉19艘登陸艦,但未能阻止日軍登陸。次日,日軍連續突破岸防守軍兩道防線,傍晚時分即推進到了8連陣地300米處。由於步炮協同失當,附近高地的守軍未能抵擋住日軍的攻勢,日軍瞬間衝入了炮兵陣地,8連官兵幾次試圖破壞大炮均未能成功,只得向九江方向突圍。105炮的首次參戰就損失了7門炮,只有退至湖口西岸的一門炮倖存了下來。
1938年9月,炮兵第11團參加了田家鎮要塞阻擊戰和信陽、羅山戰役。羅山戰役中第11團8門105炮配合第1軍和第45軍圍攻羅山縣城,9月24日,日軍火炮突然猛轟獅河西岸的我軍據點,第11團團長樓迪善親自指揮105炮還擊,一度將日軍火炮打啞。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啟用高空氣球,觀測我炮兵陣地方位,調來150重炮轟擊我軍陣地,同時派出大批飛機進行轟炸。為了保存這批來之不易的105炮,樓迪善團長指揮我軍緊急轉移,未再進行還擊。
川軍第45軍是著名的「草鞋軍」,裝備極差。這些川軍官兵抗戰一年多來,轉戰晉東、魯南、徐州等地,從沒有和機械化部隊一道作戰。這次發現有炮兵、裝甲兵配合作戰,頓時覺得腰杆子都硬了幾分。可是看到炮兵第11團挨了日軍打,還不敢還擊的舉動,這些缺乏現代戰爭意識的川軍,頗有幾分嘲笑中央軍炮兵膽怯。其實樓迪善團長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早年畢業於德國陸軍炮兵學校,是我國最早掌握大口徑榴彈炮的軍事理論專家之一。
1938年10月25日,他親臨湖北鄂城石灰窯第11團2營所屬第5連指揮作戰,面對20餘艘敵艦入侵,空中敵機轟炸掃射,全連官兵頗具懼色。這時只見樓迪善歷聲而喊:「好男兒報國此正其時,團長能死於此,諸君寧不能犧牲?」頓時全連官兵精神振奮,士氣倍增,擊沉日艦一艘、擊傷兩艘,大挫敵鋒。1941年,已升任陸軍野戰重炮第二旅少將旅長的樓迪善將軍組織了包括炮兵第11團在內的精銳力量進行河防防禦,抗敵渡河,保障鐵路通車安全。他在督戰時突發闌尾炎,但因抗敵任重,不肯離去,帶病繼續指揮,終因病情惡化,來不及手術便與世長辭,時年35歲。他在病危時還以拳擊腹喊到:「國難未酬,我身已亡。」
而炮兵第13團的作戰同樣慘烈和悲壯。1938年8月,為截斷日軍水上交通,策應武漢會戰,黃正誠團長率領炮兵第13團第1營參加了江防作戰,此役,參戰的8門105炮配合友軍各型火炮,取得了擊沉日艦8艘、汽艇4艘,擊傷各型軍艦400餘艘的驕人戰績。1942年3月,該團第1營的8門105炮配屬遠徵軍第6軍甘麗初部出徵緬甸。由於英軍不顧中國友軍擅自撤離,導致遠徵軍的退路被日軍截斷,只得選擇繞道緬北回國,由於運輸困難,這8門105炮只得遺棄在了緬甸。可惜這8門炮在緬甸還一炮未發,就再次上演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一幕。
到1944年時,兩個炮團只剩下了25門105炮。由於國內無法提供高質量的炮彈冷拔彈體,此後的作戰中,105炮更多只是以2門炮的編制,依靠少量的庫存彈藥進行支援作戰。即使如此艱難,105炮還是堅持戰鬥到了抗戰勝利。
正是這區區幾十門105炮,撐起了幾百萬中國軍隊的重火力支援。更是在抗戰中。湧現出了諸多像樓迪善將軍這樣的愛國英雄。正可謂:「復我國土可百世,殺敵一毛足千秋。男兒一副好身手,拼將熱血灑神州!」
【薩沙講史堂第二百八十期】(歷史系列第115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