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我帶兒子(8歲)去看了《攀登者》。兒子一開始還不願意去,他以為就是普普通通的登山過程。我說,你就當陪媽媽去看,我保證你能看到你從未了解過的世界。看的過程中,兒子特別激動:必須要登上去,不能丟面子。中國必須在世界面前有面子!
後來看到隊員的滑墜、犧牲,兒子沉默了好久,忽然問我:媽媽,珠穆朗瑪峰有多高?
我說:8848米。
兒子:飛機不是能飛到9000米以上嗎,為什麼不飛上去?
我答:能飛過去,飛不上去。(技術流的問題,這題我不會。)
兒子:那珠峰那麼高,那麼危險,他們不害怕嗎?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攀登呢?
此時,我腦子裡冒出的是在戶外圈廣為流傳的,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裡的一句名言:
因為山在那裡。
問題是孩子聽不懂這種情懷,我回答說:
因為,探險是人類不斷挑戰自我、探索世界的本能。
一、探險活動為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人類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探險史。
人類為著生存或拓展疆域或交換貨物的目的,不畏艱險、無畏犧牲、乘風破浪,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探險壯舉。在人類文明史上,許多著名的探險家及探險活動,為人類認識世界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早期探險
人類早期的探險多圍繞航海進行,古埃及人率先揚起了第一張風帆,開啟了航海探險活動。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勇氣,為後世的探險家們做出了榜樣。
● 公元前2世紀,我國漢代使者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 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歷時三年多,繞非洲大陸航行一周,航程達20000千米,是古代航海探險最偉大的壯舉。其流傳下來的「已知世界是一個島嶼,它的四面八方都被海水所圍繞」這種早期地理知識,對古代地理學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公元前320年左右,古希臘人畢菲向西北歐的海岸做了首次航行,發現了不列顛群島。其航行的腳步,最遠到達了亞北極地地區。
● 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中國。其著作《馬可.波羅遊記》,大大豐富了歐洲人的地理知識,對15世紀歐洲的航海事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義大利的哥倫布、葡萄牙的達.伽馬等眾多航海家、旅行家都深受影響。
2、探險的黃金時代
人類探險的黃金時代是從15世紀開始的。
15世紀初,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遠及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東海岸,並留下著名的航海圖。
西方國家最著名的探險人物是義大利王子亨利,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世界一流的探險組織,資助和鼓勵探險家們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神秘大陸:非洲、美洲、印度等等,這些新大陸的發現,不斷刷新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開拓了人類活動的疆域。
● 1492~1502年間,義大利著名航海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開創了在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
● 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1497年受葡萄牙國王派遣,開闢了從歐洲繞好望角到印度的新航線。這一壯舉令他馳名世界,被永遠載入史冊。
......
在這個時代,還有許許多多的新大陸被發現,被命名。這個時代被稱為大航海時代,又稱地理大發現時代。
伴隨探險家們的腳步,一個個嶄新的大陸、島嶼走進人們的視線,顛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促進了經濟貿易的交流,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開啟了資本主義的時代。
二、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
人類探索的腳步從來不止於一個維度:深入腹地、河流尋蹤、沙漠尋寶、深海遨遊、兩極探險。
險峰高山作為地球上的高聳巍峨、直插雲端的風景線,同樣吸引著探險家徵服的欲望和探索的目光。
珠穆朗瑪——世界第一高峰和地球的第三極,更是無數登山家、探險家心之嚮往的所在。
1、登山起源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登山探險,自古有之。現代登山運動起源於一次重金懸賞。
1760年5月的一天,瑞士科學家得.索修爾張貼了一張告示:「能夠登上或提供登頂勃朗峰路線者,將獲得重金獎賞。」
但是,告示貼了整整26年,才被一位鄉村醫生巴卡羅揭下。
1786年,巴卡羅與採掘水晶石的巴爾瑪向勃朗峰出發,8月8日下午,成功登頂。這是人類史上首次登上了西歐的最高峰——勃朗峰。1987年8月3日上午,索修爾與幾位科學界友人一行19人再次登上了勃朗峰之巔,就此揭開了登山運動的序幕。
2、珠穆朗瑪的前生今世
康熙五十三年,清朝理藩院主事勝住、喇嘛楚爾沁藏布和蘭木佔巴受當時朝廷的委派,對廣大西藏地區進行勘測,繪製了《黃輿全覽圖》西藏分圖,明確的標註了珠穆朗瑪峰的地理位置。
(清同治年間繪製的《皇朝大清一統輿圖》上,標明了「珠穆朗瑪山」)
從各種史料上看,珠穆朗瑪峰是我國最早發現和命名的;同時,中國人最早對珠峰進行了測繪。直到100多年後的1852年,英國利用殖民地印度得天獨厚的條件,出於對世界之巔的垂涎,開始對喜馬拉雅山進行考察。經過對珠穆朗瑪的測算,得出了高度8840米的結果。並用印度測量局前局長的名字為珠穆朗瑪命名:埃佛勒斯峰。
在新中國成立前,世界地圖對珠峰一直沿用「埃佛勒斯峰」這個名稱,甚至解放初期,我國編纂的地誌輿圖也用了這個名稱。
而其實,從清代開始,我國就稱世界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了。
1952年5月8日,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將珠峰名稱更徵為:「珠穆朗瑪峰」,在藏語中的意思是「第三女神」。
3、中國人第一次登頂珠峰紀實
只許前進,不許後退。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賀老總
50年代,世界上許多強國派出自己的精英登山家,向珠穆朗瑪進發,試圖徵服她,並在山巔留下自己國家的國旗。
能不能徵服珠峰,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精神和實力。同時,當時的攀登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了珠峰的歸屬權問題。
珠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之間,當時中國對珠峰的主張是一國一半。而在1953年就從南坡成功登頂珠峰的尼泊爾人,卻因此發難:中國人都沒登上過珠峰,憑什麼分你們一半?
珠穆朗瑪峰是中國版圖上的高峰,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別的國家陸續登頂,卻無動於衷。
1958年,中國在國家經濟剛剛起步,各種條件都很艱苦的情況下,組織了自己的一支登山隊。這支隊伍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和直接關懷。
面對艱險挑戰,中國從來都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經過兩年的適應性訓練之後,1960年,中國登山隊開始從北坡向珠穆朗瑪之巔衝擊。
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在海拔5129米的地方建立了第一營地。
1960年4月11日,中國登山隊進行了第二次適應性攀登,並在海拔7300米的冰川上建立了第二營地。他們準備從第二營地直接衝頂珠峰之巔。
第三次攀登——衝頂行動,是攀登珠峰過程中最考驗人的體力和意志力的一段過程。低溫、缺氧、極端天氣、路險,每個人的體能都到了極限,在行至8100米的時候,隊員們不得不停下來進行短暫休整,並等候中央進一步指示。
此時,幾支國外登山隊同時在南坡向珠峰峰頂攀登。
這是一場國家榮譽與尊嚴之爭。
賀老總指示:只許前進,不許後退。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珠峰,北坡陡,南坡緩,北坡被很多探險家評為「連鳥也無法飛過的山峰」,以往沒有任何一支隊伍從北坡登上過珠峰峰頂。而當時,中國登山隊和國外登山隊就在北、南進行著登頂的較量。
在中國登山隊員的眼中,不容他們考慮太多,國家榮譽高於一切,無論如何都要登頂。
5月24日,他們根據隊員身體情況,重新整合隊伍,由劉連滿、王富洲、屈銀華 和新補藏族隊員貢布組成了最後的衝頂分隊。他們拋棄了大部分行囊以減輕負重,只帶了氧氣瓶、指南針、毛主席石膏像和五星紅旗( 準備放在峰頂 )等極少數裝備,在惡劣的環境下,借著黎明前的月光,艱難的向珠峰之巔挪動。
在8500米到8700米處,他們遇到了一面巨大的幾近垂直的崖壁,這面崖壁是從北壁攀登珠峰最難突破的一道屏障,國外很多探險隊就被擋在此處,與峰頂咫尺天涯。
中國登山隊之所以能突破這個困局,源於當時中國人那種不怕苦、不怕犧牲,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精神。他們在困難當下,發揮了中國人的急智——搭人梯。
這個在平常輕而易舉的動作,在冰天雪地、含氧量極低的雪峰上,意味著要承受巨大的風險,甚至可能犧牲生命。
我們的登山英雄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前進,劉連滿自願充當人梯,後因體力消耗過大,失去了登頂的機會;屈銀華為了能攀上崖壁,在零下40度的極寒天氣裡,赤腳上陣,他為此失去了所有腳趾。
就是在這樣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在隊員們頑強的拼搏精神中,中國登山隊從8500米的高度衝頂,歷時9個小時,在25日凌晨4時20分登頂成功,並將毛主席石膏像和五星紅旗深深地埋在了雪山之巔。
雖然,因為登頂時機和相機成像問題,這次登頂被國際登山界質疑,成為一大遺憾。但這次攀登是我國登山史上一大壯舉,被永遠載入史冊。
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再一次從北坡登頂珠峰,在峰頂樹立了金屬戰標,對珠峰進行了高程測量,得出了8848.13米這一數據。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國的技術和能力。
從國家意義上來說,圍繞珠峰的爭議實際上是世界第三極高程的屬權之爭,關係到國家主權、民族自尊、科技水平與社會文明。
這一段歷史,被拍成了電影《攀登者》,擔任監製的徐克導演在關機儀式上表示:
「1960年中國登山隊作為第一批從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類,向世界說明珠峰是我們的高峰,既然是我們的山,我們自己就要親自攀上去,我們的腳要踏在山頂上來告訴世界,它的高度,在最高頂點告訴世界,我們的視野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這是攀登者的精神。」
三、攀登高峰的現實意義
科考與國家之外,還有很多狂熱的登山愛好者不斷挑戰險峰,更有多人為此犧牲生命。
1996年,在珠峰發生了珠峰登山史上最慘痛的一次山難,12位登山探險者永遠留在了珠峰。而今年(2019年)8000米登山季,死亡人數已達到了16人。
人們不禁要問,人為什麼要登山?個人登山的意義何在?這樣的犧牲有價值嗎?
自從登山運動在阿爾卑斯山拉開序幕後,人們對攀登高峰的熱情持續高漲。來自各國的登山愛好者在10年間,踏遍了阿爾卑斯山脈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
於是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範圍內,海拔更高更險峻的山峰。從K2到珠穆朗瑪峰,從艾格爾峰北壁到南伽帕爾伯特峰南壁,這些異常險峻又富有傳奇色彩的山峰,吸引著一波又一波登山者的挑戰。
對一部分探險家來說,登山就是為了徵服。
英國探險家榮赫鵬說:「當我們看到一座山的時候,我們遲早都會被努力達到它的頂峰的欲望所驅使。但是更主要的是因為山對我們形成了挑戰。我們必須通過和它的較量來顯示我們能夠達到山頂。」
而很多登山者並不願意用「徵服」這個詞來概括自己的登山行為。他們選擇登山更多的是面對自己、挑戰自己、證明自己,他們想看看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我們來看看登山愛好者和登山家們是怎麼說的吧(以下部分內容來自《戶外探險雜誌》採訪):
夏伯渝
中國登山家夏伯渝是中國依靠雙腿假肢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
夏伯渝為《CRI會客廳》題詞:勇攀高峰 永不放棄
他說:是珠峰接納了我,永遠不是我徵服了珠峰。
項衝
《戶外探險》特約記者
我攀登是因為攀登給我自由。
Christian Trommsdorff
法國喜馬拉雅登山家
高山集團主席金冰鎬組委會主席
我攀登是因為我熱愛山野,熱愛冒險,熱愛攀登中的友誼和攀登中那種濃縮了的生活方式。
Aleksey Lonchinsky
俄羅斯喜馬拉雅登山家
23 屆金冰鎬獎獲得者
攀登是我日常生活的「重啟鍵」。
Chris Bonington
英國喜馬拉雅登山家金冰鎬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我攀登是出自對攀登的摯愛,以及在攀登到自己極限時體會的快樂,還有高山之美激發的靈感和在山裡結下的友誼帶來的歡笑。
四、總結
人類從最初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冒險開始,探險就成了人類血液中不可戒除的原始欲望。
為了更多的探索世界、了解世界,人們進行了一項又一項的探險活動,並將人類文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攀登高峰,更多的承載了人類證明自我、挑戰自我的精神力量。
攀登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更有它更為廣泛的現實意義。
放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這種無畏的挑戰精神,正是我們非常需要、非常難能可貴的精神動力。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不斷的挑戰自我,攀登自己人生的珠穆朗瑪。
——感謝閱讀——
參考書籍:
《登峰造極:珠穆朗瑪峰測量記》
徐永清《一本書讀完人類探險的歷史》崔佳
我是@素人遠兮,一名在職中醫針推醫師,喜歡讀書、刷劇、戶外旅行。人一生的努力,無非是為了"幸福"二字。關注兒童幸福,是我碼字的動力。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兒童成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