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反歧視」勇敢發聲 澳第5代華裔講述移民故事

2020-12-1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23日電據澳洲網編譯報導,近日,澳大利亞新州政府近日發起了一項反對種族歧視的運動。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第5代華裔移民、脫口秀演員及主持人麥克·興(Michael Hing,音譯),也通過一檔節目《你從哪裡來?》(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展現移民社區視角,呼籲他們也是澳大利亞社會的一部分。

澳大利亞種族歧視事件激增

據澳大利亞當地一網站22日報導,新州政府發起的「停止公開威脅」(Stop Public Threats)運動是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針對亞裔種族歧視事件激增的反應。

澳大利亞智庫Per Capita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81%的人遭到的種族攻擊和疫情有關,這其中61%的攻擊事件包括種族侮辱和辱罵。該智庫的研究人員表示,華裔社區尤其受到影響。

澳大利亞做了一些努力來制止種族歧視攻擊,但收效甚微。研究人員指出,澳大利亞主流社會很少將注意力放在針對華裔和亞裔群體的偏見上,這也加劇了種族歧視事件。另外,獲得反擊這些事件的證據也有難度。

據悉,當地時間6月21日,雪梨某華裔社區的一處房屋牆壁上出現了「中國=新冠病毒」的字樣。房屋主人據稱是一名華裔,事發時並不在家。

Per Capita調查結果還顯示,88%的種族歧視事件中,受害人並不認識實施者。同時,研究人員也表示,這些事件處於法律邊緣,所以即使受害人報了警,攻擊者也能免於懲罰。

第5代華裔移民表達觀點

《昆州時報》報導,麥克·興和他的同伴在節目中帶領觀眾了解澳大利亞的移民社區,講述他們困難和希望並存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融合進澳大利亞社會的經歷。

《你從哪裡來》節目的主角可能來自不同的背景,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非常希望能夠贏得更廣大社區的歡迎,同時保留自身的文化特徵。

作為在雪梨長大的第5代華裔移民,就像許多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澳人一樣,麥克·興也成為種族歧視攻擊的對象,尤其是他還作為一個媒體的公眾人物。麥克·興說:「對一些人來說,因為我的長相,他們認為我永遠都不是澳人。這些人確實存在,他們不僅是網際網路後面的種族歧視者,他們現實中有工作,一些人甚至是僱主,他們遍布整個社會。」

相關焦點

  • 為反歧視發聲,這些話太燃了!
    5月中旬,美國國會眾議員趙美心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舉辦的「亞裔反歧視對話」中表示,「統計顯示,六周內全美有1700起歧視亞裔案件,實際的數字應該更多,受害者應意識到事態嚴重性,立即通報警方。」  美中公共事務協會會長滕紹駿表示,華裔既要遵紀守法,也要善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此外還應廣交朋友,聯合其他少數族裔共同抵制歧視。從長遠來看,華人應更深入地融入主流社會,積極參政,進而為族群的權益發聲。  在華人聚居的溫哥華,自新冠疫情出現後,針對華人和亞裔的攻擊事件也開始增多。
  • 種族歧視何時休?海外華僑華人不再忍!
    華裔年輕一代比父輩們更能融入主流社會,他們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學校和不同族裔的同學交朋友。此外,有越來越多的英國華人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在電影、電視的傳播媒介中,也接連湧現出華人面孔,這些都有助於提高華裔族群的整體形象。  澳大利亞第5代華裔移民麥克•興(Michael Hing),日前也通過一檔電視節目反對種族歧視。
  • 獨家丨朱光興:種族歧視難休,澳大利亞華裔何以生存發展?
    1861年至1880年間,澳大利亞排華情緒高漲,多地建立「礦工保護聯盟」「混合礦工工會」等組織,開展反對有色勞工和移民的運動。1888年,澳大利亞的六個殖民地召開會議,達成了「嚴禁華人入境」的共識。第二階段是從1901年到1978年,「白澳政策」確立並全面實施階段,在澳華人作出抗爭。
  • 紐約皇后區千人遊行反歧視 華人:移民讓美國強大
    紐約皇后區千人遊行反歧視 華人:移民讓美國強大 2016-11-21  華裔移民第二代陶子健舉牌,抗議歧視少數族裔言論。(美國《世界日報》/朱澤人 攝)
  • 美華裔第二代移民困惑:因歧視無奈「抵制」身份
    喬治•卡林的話也許偏頗,但事實上,他所說的關於民族自豪感的困惑,真真切切出現在了華裔第二代移民身上。  《斯巴坦日報》(The Spartan Daily)華裔專欄作家尼克•楚(Nick Chu,音譯)在描述民族自豪感時,表達了第二代移民的尷尬:雖然他的母親從小就教他要「擁抱」中華傳統,但是他對華裔身份帶給他的所謂民族自豪感,絲毫打不起任何興趣。
  • 反種族歧視!青年人該站出來了......
    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蘭士瓦省沙佩維爾鎮的黑人舉行大規模和平示威遊行,反對當局推行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通行證法」。警察對遊行示威人群開槍射擊,造成69人死亡,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沙佩維爾慘案。為了紀念這一事件,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142號決議,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為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
  • 紐約華人華埠遊行 呼籲民眾面對歧視勇敢發聲
    紐約華人華埠遊行 呼籲民眾面對歧視勇敢發聲
  • 第二代華人移民、十年好萊塢龍套,華裔女明星吳恬敏的成名史
    華裔女演員吳恬敏成為當今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亞裔女星,就是其家族三代努力的結果。一起來看吳恬敏闖蕩好萊塢的故事。一,吳恬敏的家族背景。吳恬敏的祖父母是中國臺灣大字不識一個的筍農,但為了子女出人頭地,就算節衣縮食中國農民也要讓子女讀書,吳恬敏的父親從小就努力讀書,大學畢業後赴美讀博。(五十年代的臺灣一處農家。)
  • 加拿大安省華裔學生網上發聲 抨擊種族歧視現象
    中國僑網8月25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日前,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華裔學生鄒小姐通過網絡,披露了自己經歷的種族歧視事件。她表示,同學中存在著公然的種族歧視現象,學系裡也缺乏公平和多樣性的培訓。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多位在美華人譴責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呼籲保護少數族裔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種族歧視是美國癌症」「由弗洛伊德案件引發的全美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是根植於美國歷史中的種族主義累積多年後的一次大爆發。」
  • 《喜福會》告訴你,美國華裔移民第二代的身份是如何重新構建的?
    自出版以來,美國著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便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小說通過講述美國出生的女兒與其移民母親之間衝突與和諧的故事,探究了華裔移民第二代的身份危機與重建的主題。作為華裔移民第二代,小說中的女兒們雖然生就一副中國人的面孔,但其思想行為已經完全美國化了。
  • 多國種族歧視愈演愈烈,海外華僑華人應如何站出來?
    美國華裔法律顧問Amy Tu稱:「我對這個國家感到非常失望,在我們社區中工作的人們--有亞裔也有其他移民,都在受到歧視。他們無法得到服務、甚至沒辦法理髮,還會受到騷擾。」她對原因也不諱言:「這種不公平對待完全是因為種族和媒體宣傳。」那麼,在目前的大環境下,什麼能改變現狀呢?大多數人都認為不應該再保持沉默。
  • 紐西蘭華裔少女的尋根之旅:歧視自己 但想改變世界
    中國僑網3月15日電 據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報導,一部講述華裔尋根故事的話劇在紐西蘭上演,其幕後主創大多是海外長大的華人移民後代。記者採訪了該話劇的製作人Julie Zhu,聽聽這個華裔女孩講述她的「尋根」故事。  文章摘編如下:  二月末三月初,暑氣將逝,《根》(Roots)在奧克蘭連映六場。
  • 法國華人眾籌三萬歐元拍片:講述移民自己的故事
    弗雷德裡克·周、即將參加法國立法選舉第二輪投票的華裔候選人、巴黎市議員陳文雄、巴黎十三區區長顧梅以及三百餘名旅法華人和法國嘉賓參加了此次活動。  華人眾籌三萬歐元拍攝自己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小成本電影是由法國華人眾籌資金才得以實現的項目。眾籌目標金額是27000歐元,最終成功籌集到近三萬歐元。
  • 【孟昭文推反歧視議案遭瘋狂辱罵】林煜:可以罵我們,但請別再歧視華裔!
    自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肆虐以來,加上中美兩國的戰略性對抗,由川普帶頭煽動的美國底層民眾,無差別地歧視亞裔人群,特別是近期發生的一系列華裔受到人身傷害的事件,愈發讓華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孟昭文女士作為華裔國會議員,「譴責反亞裔」決議案能夠在眾議院通過,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但是,華人議員僅有孟昭文女士一人是遠遠不夠的。
  • 耶魯華二代聲援BLM爭議背後——華裔社區內部左右、新舊之爭
    從履歷上看,這是一位在美國主流文化中長大、懂得美國社會規則、並且一隻腳已經踏入精英階層的華裔二代。她和另外22名耶魯的亞裔同學一起在公開信中回顧了華人社區的歷史、《排華法案》對華人的歧視和打壓,呼籲華裔族群和非裔站在一起、共同爭取在這個多元文化體系中的平等地位。她們呼籲華裔群體打破沉默、對抗「白人至上」主義、為非裔運動發聲捐款。
  • 歧視行為愈演愈烈,美國華裔記者借自身經歷為亞裔發聲
    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 隨著新冠疫情的肆虐,很多亞裔發現,他們不僅要抵禦病毒本身,還要抵禦隨之而來的反亞裔歧視。3月份,聯邦調查局(FBI)警告稱,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激增。自3月底以來,亞裔美國人博客網站NextShark統計了近1500起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其中69%都有女性受害者。
  • 多圖 | 加拿大史上最大反亞裔歧視遊行,亞裔、原住民、黑人全都來了
    Patricia是「亞裔加拿大人勞工聯盟(ACLA)」的成員,她表示之所以身穿恐龍服參加集會,是想讓更多的孩子也能參與到活動中。她說:「有的時候參加這樣的活動會讓小朋友有點害怕,因為周圍很嘈雜,我穿成這樣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還會讓他們覺得很有趣。」另一位華裔妻子在白人丈夫的支持下來到現場聲援。20多年前她剛到加拿大的時候,就有人對她說:「回你們中國去!」
  • 《無聲告白》:種族歧視下的華裔用盡全力生活,最終破而後立
    他們是首次到達美國的亞洲人,當時還有一個報社記者在場,為後人記錄下了這個歷史性的旅程。可是,中國勞工所面臨的種族歧視是那麼殘酷,以至於在工作結束後,他們大多數人都返回了自己的祖國。這是一個記錄在《美國華人》上的第一代華裔移民的故事。
  • 化歧視為力量 奧地利華人女孩積極參政為華裔發聲
    中新網7月15日電 據《歐洲時報》中東歐版報導,回憶起自己中學時代在奧地利著名的私立貴族學校Theresianum時的經歷,維也納新奧地利黨議會候選人、奧地利藥劑師、「華二代」胡靚告訴《歐洲時報》記者,歧視無所不在,哪怕只是因為你和他們長得不一樣,都可以成為他們歧視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