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採訪團成員感言希望山西成為中國的爆款

2020-12-14 山西晚報

沁河是一條河  沁河是一條河,山西有許多條河流,沁河是其中一條,最大的特點是清澈,源頭的水能夠直飲,到了水庫,還符合二級水質的標準。我們沿沁河而下,行到水窮,坐看雲起,目送著它匯入黃河。那一刻,確實有些惆悵,這樣的一條河,如果能一直在山西流淌,那該多好。  所以,沁河就不僅僅是一條河。山西有那麼多條河流,對於沁河兩岸的人,沁河只有一條。年年歲歲,日日夜夜,是沁河陪伴著他們,養育著他們,看到了他們的喜怒哀樂,見證了他們生命的歷程,沁河是他們全部的世界,是他們的愛與奮鬥。  沁河對我們,也不是一條河,是我們的使命,是我們的理想。或許,我們讓沁河被更多人知道,但沁河,卻給了我們更多的驚喜,以及堅持走下去的理由。

文字組組長李遇

千裡走沁河誕生的第一位男主播  8月26日,綠色沁源·山西晚報千裡走沁河大型採訪活動在沁河源頭啟動,我作為山西晚報駐長治記者站站長有幸參加了這次採訪,通過在沁源為期一周的採訪使我感觸頗多。  首先是感嘆。嘆沁源之靈山秀水,嘆沁源之百姓純樸,嘆沁源之文化厚重。  綠樹環繞的太嶽山下,涓涓沁河水日夜奔流不息。勤勞樸實的沁源人民、山莊裡升起的嫋嫋炊煙與晨曦中千年古剎聖壽寺響起的悠揚鐘聲,構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其次是感動。感動我們千裡走沁河這支井然有序、吃苦耐勞、能徵善戰的採訪團隊。不必說謝燕不顧一天的勞累每天連夜加班直到晚上兩點以後定了版面才休息,不必說張紅霞為了趕稿閉門一天沒進一顆米,也不必說馬立明、李永江、寇寧、杜金棟、趙亮扛著笨重的攝影攝像器材如何辛苦,單是年輕的張婷跟著攝影部的幾位老大哥凌晨五點起來,到沁河河畔拍攝蒼鷺被凍得直打哆嗦,就讓人為之感動。  最後是感慨。我被張婷「譽為」千裡走沁河誕生的第一位男主播,感慨的不僅是緊張,而且開播五六分鐘了,我竟然連話筒上的開關都沒有打開,導致播出的一段畫面只見嘴動聽不到聲音,讓人啼笑皆非。更感悟出了我們這些年齡大的老記們在新媒體時代,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能做好全媒體記者。

文字/主播張文舉

不是我們記錄了沁河而是沁河蕩滌了我們  有生之年,與一條大河能夠有一段這樣近距離的親密追蹤,記錄她的從無到有,從來到去,是一段多麼美好的記憶。  從喝下沁河源頭第一口清涼的山泉起,我知道,此山此水已經進入我的心間;我知道,接下來不是我們在記錄山山水水,而是這山這水將蕩滌我們的心靈,潔淨我們的靈魂。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巍巍太行,涓涓沁河,唇齒相依,千百年來,日夜相伴,本身就是一幅和諧的畫卷。此山此水,誰敢說沒有靈氣存在?  長達18天的沿途奔波、探尋、記錄,文字、攝影、攝像、直播、視頻,全媒體方式地報導這樣一條黃河的支流,或許很多人會問「值得嗎?」答案是:「值得。」  通過我們的鏡頭,我們的文字,讓更多的山西人再次找到自信,看見自己,看到之前我們沒看到的美好,看到如今我們沒意識到的失去,看到未來我們要發展的方向。  這,就是山西晚報千裡走沁河的作用所在。  這,才算對得起網友們「感謝傳播正能量的山西晚報」的讚譽和鼓勵。

文字/主播張紅霞

家鄉的美,你一定要親自來感受  到了沁河源頭,你會發現,還有如此清澈的水;到了沁源的森林,你會發現,還有如此綠的樹……講真,我這樣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那些樹,那條河,美得讓我們沉醉,美得讓我們不忍離去。  其實提起家鄉山西,很多人都會打上「煤都」的稱號,甚至還會衍生出來各種跟煤相關的說法,讓其形象有些不那麼明媚。但是,咱家鄉真的有很多的美景,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所以,千萬不要局限了自己的眼睛,千萬也不要束縛自己的腳步,一定要多來走走,一定要多去看看,這樣你才能知道,咱山西,美著哩!  這回走沁河,我隨隊的日子不長,所以我好羨慕那些走完沁河全程的同事們,想必他們見到了越發多的美景,也想必他們對於家鄉的熱愛會更深刻。

文字/主播孫軼瓊

這些承載著人文傳奇的地方,是我的最愛  比成為「千裡走沁河」採訪團的一員,更為榮幸的是,我參與了晉城段的採訪。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沁河流經的沁水、陽城、澤州三縣,散落著眾多雄姿恢宏、文韻深邃的古堡和古村落。而這些承載著深邃的歷史記憶和人文傳奇的地方,也是我的最愛。  從湘峪到竇莊,從砥洎城到「三莊」和「上下伏」,再到名揚四海的皇城相府,因為採訪,我有幸在當地專家和嚮導的帶領下,細細品讀這些歷經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老書卷。漫步其中,摸一摸鎮宅石獅,看一看雕花窗欞,有充足的時間,可令我留戀於每一處精雕細琢。  然而,採訪途中,在一些尚未完全開發的古堡村落裡,有不少明清古宅院面臨著「人走屋塌」的困境。有專家認為,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建築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歷史的傳承,比文字記載更準確、更真實。如何保護、如何開發?望社會各界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文字/直播張楊

古堡邊的餄餎面,真香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古堡吃啥子?吃麵。  沁河流域有著上百座古堡,有的氣勢恢宏,有的風格婉約,就好像一顆顆珍珠點綴著沁河這條翠綠的玉帶。作為千裡走沁河採訪團的一員,我們常常是上午欣賞一顆「大珠」,下午把玩一串「小珠」,這就導致一個問題——採訪團吃飯、睡覺的時間只能壓縮再壓縮。  9月4日,採訪團走進湘峪古堡,我第一次試水室外主播。說不緊張那是騙人的,五大平臺、至少數十萬人次看著你哪,可如果看的人少,我心裡又不大樂意,這麼美的沁河、這麼酷的古堡、這麼動人的故事,只窩在山西真是可惜。我一邊播,一邊想詞兒;一邊逛古堡,一邊和網友互動,兩個半小時下來,真真地打了一場硬仗。  終於能坐下休息時,已經中午一點多了,想著下午還要去竇莊看民居,我累得沒有一點力氣和興致吃飯。但當古堡內熱情好客的老鄉把一碗餄餎面端到我面前的時候,我的肚子不爭氣地叫了。沒有配菜、也沒有辣子,就是一碗餄餎面,配著咱山西的老陳醋,真香!

文字/主播武佳

一張臉被曬出黑金般的光澤  也許是出於對黃河的留戀,我們的第二個千裡之行,選擇了黃河的一級支流——沁河。  從沁源縣太嶽山東麓的二郎神溝出發,我們沿著沁河蜿蜒的足跡,穿峽谷、翻大山、出太行、趟河水、走平原,經沁源、安澤、沁水、陽城、澤州一路南下到達河南省的武陟縣,歷時18天行程3000公裡,將沁河送入黃河母親的懷抱。其間有起早貪黑的操勞、有翻山越嶺的艱辛、有長途跋涉的堅持,更有早晚深山的寒冷刺骨、中午山巔烈日的曝曬、晚上挑燈奮戰的趕稿製片。  為了一個好的拍攝角度,涉水溼身是經常的事,18天下來,一張老臉也被曬出了黑金般的光澤。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但我們這18天的努力確是值得的,看著一張張圖片躍然報端,看著一段段視頻爆紅網絡,看著一場場直播閱讀量突破百萬千萬,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面對這種肯定,我們心中惶恐,我們只有繼續努力,更加努力。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更始於一顆勇於出發的心。人生在世,沒有永遠的結束,只有嶄新的開始。告別了沁河,我們要說,下一個千裡,我們來了!

攝影組組長馬立明

有幸入隊心裡美滋滋的  我是山西晚報視覺中心的一名攝影記者,2018年的千裡走黃河採訪沒能參加,給我留下了深深的遺憾,這次2019年的山西晚報千裡走沁河大型採訪活動,我有幸被選上,心裡美滋滋的,終於可以加入這個不怕艱苦、吃苦耐勞的「大家庭」。  雖然這次走沁河活動只有短短的18天,可就在這段時間裡我親眼看到了沁河沿岸的山山水水。  我們從沁源源頭出發,看到沿路依舊保留著原始的自然風貌,芊林背、花坡、湘峪古堡、山裡泉風景美不勝收,同時還感受到了沁河沿線村民的古樸,品嘗到傳說中的美食「八盤八碗」。  雖然每天的採訪任務繁重,但是當晚上挑選出通過跋山涉水拍出的一張張照片時,所有的疲憊一掃而空。  那是一天中最輕鬆的時刻。

攝影組寇寧

我帶著車隊走過了家鄉的土地  這次沁河之行我的感觸很深,這是走黃河之後又一次大型採訪活動,這個團隊的精誠團結,又一次感動了我。  沁河之行我們車隊多了三個小夥伴,是和我一起保障這個團隊的後勤和行車安全的。他們的執行力非常強,吃苦耐勞,車技也非常了得。從沁河源頭到沁河入黃河我們18天走了三千公裡,但說實話真的不覺得辛苦,因為我就是沁河邊長大的!  能帶著車隊走過家鄉的土地,我特別自豪也特別開心。在潤城那天天氣炎熱,採訪團從早上6點一口氣工作到了晚上10點,跑了6個採訪點,不辭辛苦專業敬業。他們打趣我說:高峰,我們沒給你丟人吧?  非常感謝這次大型採訪團隊到我的家鄉採訪宣傳,也算是我對家鄉做一點小貢獻吧。

車隊隊長李高峰

一次次,讓旗幟在沁河邊高高飄揚  接到通知讓我們跟隨「綠色沁源·山西晚報千裡走沁河」大型採訪活動時非常激動。  隨著採訪團隊一路走來,沿途美景讓我們很震撼,沁河沿岸山山水水,風景如畫。從沁河源頭的青山綠水到花坡的花海草甸,到靈空山的宏偉壯觀,讓我們感受到家鄉是如此之美。  沿著沁河水,我們一路來到了沁水縣張峰水庫,了解了沁河水為一方百姓做出的貢獻;晉城的皇城相府、砥洎城的建築之美以及歷史之悠久深深地觸動了我們;最後一天,看著沁河水在河南省武陟縣匯入了黃河,我們深深地不舍。  這次活動讓我們領略了沁河沿線的滄桑巨變及萬千風光。  一路走來雖然艱難險阻,但是有團隊的團結互助,我們安全順利地完成這次出車任務。飲食起居,領隊謝燕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讓我們感到團隊的溫暖,我們也是這個團隊不可或缺的一員。有時候直播人手緊張,我們也會被抓差,去當燈光師。整個行程裡,我們擔當護旗手,負責隊旗、條幅保管和使用。每到一站,當採訪團旗在沁河邊高高飄揚時,我們的心也會跟著躍動自豪。  沁河如此之美,家鄉如此多嬌。

車隊 郭振華 常江 連鑫

相關焦點

  • 綠色沁源·山西晚報千裡走沁河大型釆訪活動在沁河源頭啟動!
    黨的十九大以來,沁源縣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和「兩山」理論,把保護好、利用好千百年來「但叫鄰省屢豐收」的沁河水,作為「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的重要路徑來抓,讓沁河的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我們就是要把沁河源真正建設成為生命之源、生態之源、美麗之源。
  • 「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採訪團走進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9月25日,由北京日報社、安徽日報社、內蒙古日報社、環球網、鳳凰網、騰訊網、今日頭條等多家媒體組成的「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採訪團30餘人走進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尋覓根祖文化。
  •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武夷山市下梅村啟程
    山西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張佔鷹與晉中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丁美科為採訪團鳴鑼發車,之後,採訪團以下梅村為始,展開全媒體聚焦式報導,從而拉開萬裡茶路採訪序幕。"走茶"結束後,萬裡茶路後裔代表紛紛登臺向採訪團傳遞茶道仿古旗面,新時代、新發展、新轉型之下,晉商後裔、茶商後裔們傳遞旗幟,並希望新晉商們能夠重塑萬裡茶路山西品牌,全力開闢、共建新晉商國際茶道。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山西晚報採訪團走進賒店古鎮
    9月24日,山西晚報「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22人走進萬裡茶道中樞——賒店古鎮,開啟探訪之旅。採訪團一行先後來到古碼頭遺址、福建會館、大昇玉茶莊、釐金局、廣盛鏢局、山陝會館等地調查拍攝,並與賒店文史專家、茶商傳承人等進行交流採訪。
  • 寧夏參訪團離臺李建華向臺灣媒體發表感言
    原標題:寧夏參訪團離臺 李建華向臺灣媒體發表感言「海峽兩岸(寧夏)經貿文化合作交流活動周」圓滿結束李建華向臺灣媒體發表感言3月30日,「海峽兩岸(寧夏)經貿文化合作交流活動周」圓滿結束,寧夏參訪團離臺返銀。
  • 臺灣記者參訪寧夏感言:風景奇美文化震撼
    」聯合採訪走進西夏王陵。圖為「兩岸記者西北行」聯合採訪團成員在西夏王陵3號陵墓合影。中新社發 石龍洪 攝    8月1日「兩岸記者西北行」聯合採訪走進西夏王陵。圖為西夏王陵3號陵墓,據推測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陵寢。
  • 採訪「團建爆款民宿」創始人 莫梵民宿沈蔣榮
    採訪嘉賓/沈蔣榮 共產黨員 2014年,他踏入民宿行業,成為今天在業界有「團建爆款民宿」之稱的莫梵民宿的創始人。
  •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抵達大同:尋訪古城的晉商「足音」
    全長13000多公裡的萬裡茶路,跨越中蒙俄三國,其開拓者和經營的主力軍正是山西、特別是晉中一帶的商人。本次「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活動,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活動包括系列文旅推介,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中蒙俄系列採訪,大型萬裡茶路攝影展等。
  • 粵港澳大灣區媒體採訪團來武威採訪
    9月24日,粵港澳大灣區媒體採訪團一行來我市進行實地採訪報導。採訪團成員進日光溫室、入養殖暖棚、走治沙現場、觀歷史文化遺蹟……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全方位、多角度記錄展示我市富民產業發展、防沙治沙用沙、生態保護治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等取得的顯著成效。
  • 認識藏醫藥採訪藏區惠民醫保 海外華文媒體採訪團走進甘孜
    9月17日早上,2016年「文化中國·海外華文媒體」四川藏區行採訪團正式抵達情歌故鄉康定,開啟了為期5天的藏區採訪。  走出世界第二高海拔的康定機場,採訪團成員便收到一份來自甘孜州的特別禮物——白色哈達,一句誠摯的「扎西德勒」,讓採訪團成員整個身心都逐漸融入了甘孜這個聖潔美麗的地方。
  • 中央新聞媒體「老區新路」採訪團走進平順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手機讀報  7月15日,由中宣部和交通部共同組織的中央新聞媒體「老區新路」採訪團來到平順縣採訪,他們認真地用筆記下每一個細節,用照相機留下每一個畫面,向人們展現革命老區交通的巨大變化。
  • 希望傳播助力中國柒牌,再度成為第33屆金雞獎評委團指定服裝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今年金雞獎, 希望傳播助力中國柒牌再次成為評委團指定服裝,在頒獎典禮上隆重登場。評委團成員集體穿著柒牌定製服裝亮相金雞獎評委團集體穿著由中國柒牌為之量身定製、以「金雞唱響」為設計理念的中國柒牌,亮相之時便掀起一陣高潮,定格了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盛典的高光時刻。
  • 在山西青銅博物館,一個銀光閃閃的展覽突然成為「爆款」…
    此外,通過線上展示,公眾也顯示出極高的熱情,大家除了跟帖點讚外,還寫出了自己與銀飾的故事,使得該展覽成為時下山西展覽的「爆款」,提前攪熱了文化迎新春的氛圍。本次展覽匯集600餘件各時期山西民間傳統銀飾,展品主要來自山西博物院,山西地質博物館、晉國古都博物館及私人藏家。
  • 山西晚報採訪團重走晉商萬裡茶路:跨越閩贛!翻山越嶺涉古渡,尋販茶...
    河口鎮的「小種河紅茶」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紅茶之一,也是最早出口西方的中國茶品之一,被西方人譽為「茶中皇后」。河口也因此成為茶葉等商品貿易的主要市場。 在盧志堅的帶領下,穿越了一條明清古商業街,採訪團成員來到石塘鎮浮橋古渡口碼頭。
  • 臺灣高雄、臺中山西同鄉「故鄉之旅」——都是山西人
    參訪團副團長趙玉接受採訪  胡芬攝    在充滿古韻情趣的喬家大院和平遙古城,臺胞驚呼走入了時空隧道。在喬家大院接待室,省委副秘書長、省臺辦主任黃進明、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李蘇平與參訪團的同鄉共話桑梓情誼,並向他們介紹了我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情況。希望在臺灣的山西同鄉,能多回家鄉走走看看,多向臺灣同胞推薦我市的風土人情,為家鄉的建設發展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 韓外交部回應防彈少年團事件:希望不影響兩國友誼
    防彈少年團網易娛樂10月14日報導  韓國外交部昨天回應防彈少年團近期的發言在中國引發爭議一事,表示不應因相關事件影響中韓兩國國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紐帶感。在昨天舉行的韓國外交部例行發布會上,發言人回答如何看待防彈少年團在中國引發爭議,韓國企業撤下防彈少年團廣告一事,表示,韓國政府正在密切關注此事,以避免讓相關事件影響到中韓兩國國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紐帶感,今後韓國政府將繼續努力為發展中韓關係和增進兩國友誼而努力。
  •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抵張家口:尋萬裡茶道遺蹟遺址,聽晉商創業艱辛過往
    11月27日、28日,來自山西晚報社「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16人,抵達河北省張家口市,在這裡尋訪萬裡茶道遺蹟遺址,走訪當地晉商後代。本次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是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活動包括系列文旅推介,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中蒙俄系列採訪,大型影展等。
  • 橫跨三國38城,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昨在武夷山出徵
    山西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張佔鷹與晉中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丁美科為採訪團鳴鑼發車,之後,採訪團以下梅村為始,展開全媒體聚焦式報導,從而拉開萬裡茶路採訪序幕。「發車儀式過後,「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就全面開啟了。」 山西晚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尹長虹表示,之所以舉行這樣的活動,就是希望以文化賦能、旅遊聚能、產業釋能的路徑,充分展示晉中市積極主動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挖掘晉商茶路人文價值,開闢、共建新晉商國際商路,為新時代山西經濟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尋找新動能的生動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廣播網】中央媒體採訪團探訪新疆天文臺
    中央媒體採訪團探訪新疆天文臺(攝影記者黃光輝)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基地(攝影記者黃光輝)  中央媒體採訪團8月6日走進中科院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基地。  新疆天文臺副臺長陳卯蒸在南山觀測基地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目前,新疆天文臺有南山、喀什、奇臺、巴音布魯克、烏拉斯臺五個野外站,其中南山基地是國際上重要的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站點,是國內重要的脈衝星、釐米波分子譜線、活動星系核觀測研究基地,也是我國探月工程中VLBI測軌系統的四個測站之一。
  • 「潮起膠東」大型融媒體採訪團來日照了
    採訪團成員付凱說:「感覺到日照市委、市政府在打造惠民工程上很用心,通過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免費開放旅遊景點等措施,在方便市民的同時,也讓外地的遊客也感受到了日照人民的熱情好客。」採訪團成員慕溯說道。這讓採訪團成員李曉彤不禁感嘆,日照的網紅經濟大有可為,她說:「網紅經濟在日照已經越來越產業化、規模化,包括網紅孵化機構、網紅電商機構、電商服務機構、平臺渠道、品牌主等已經在此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推動整個產業模式健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