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吃燒賣太膩?看看武漢人怎麼吃出別樣口感,油餅包燒賣

2020-12-24 綠綠的私房美食小屋

燒賣、包子、饅頭、蒸餃是多少人心裡最熟悉不過的蒸鍋四件套啊,那一籠籠蒸籠裡氤氳的除了早餐的熱氣,還有一整天的好心情。

武漢的凌晨五點,大街小巷的早茶店已經忙碌起來了,張再平已經開始蒸第一鍋燒賣了,手上做燒賣的速度也絲毫沒有停下。

當第一鍋燒賣新鮮出爐的時候,武漢街道的行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就算是陰雨綿綿的早晨,都阻擋不了武漢人過早的熱情,更何況由於疫情被困兩個多月的武漢人呢?

疫情沒有打垮這座城市,那些打不倒我們的,只會是我們更加強大!我看見的,是更加團結的武漢人,更加懂得感恩的武漢人,更加珍惜幸福的武漢人。

若說以前,武漢的過早,是熱乾麵師傅瀟灑淋的那勺芝麻醬,是攤豆皮的叔叔遊刃有餘地顛著大鐵鍋,給豆皮們來一場華麗的翻身,是油鍋裡滋滋翻滾冒泡的面窩、油條……

操著一口地道的武漢話,哧溜哧溜地吸麵條聲,是這街頭巷尾蒸騰的最美煙火味。但如今,即便每個人都戴上了口罩,也不能阻止彼此間的暖暖情誼。

堂食的人少了,外帶的多了,帶回家的熱乾麵,還是熟悉的美味;交談的人少了,匆匆忙忙的人多了,雲見面並不會拉遠彼此間的情誼,語音聊天也別有一般風趣。

要說到這油餅包燒賣有什麼的講究,還真得去問問地道的武漢人。

01 燒賣

燒賣,可以說是各地早餐的常客,燒賣憑藉石榴般的獨特外表,皮薄兒餡多的特色,俘獲了不少食客的芳心,北方的羊肉燒賣,南方的鮮蝦燒賣,江西的蛋肉燒賣,蘇州的三鮮燒賣,廣州的蟹肉燒賣……

但凡是你能想到的,沒有什麼是不能包到燒賣裡的!

但這武漢的燒賣,有點兒不一樣。

裡面包的多是肉丁、香菇、筍,再配上胡椒粉,你別說,這和武漢豆皮的鮮料還真差不多。

這燒賣皮兒極為講究,擀的程度尤其重要,厚了,蒸不透,薄了,筷子一提皮就破了,皮太大了,包不住餡料,皮小了,餡料會溢出來。

02油餅

油餅,自然是不稀奇的,但能想出油餅包燒賣這種吃法的,還只有這武漢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武漢人做油餅,喜愛用老面發酵,別看這方法逐漸被淘汰,恰是這老方法保證了油餅的皮薄,裡面空心,筷子輕輕一戳開,就可以塞進兩個燒賣。

兩種重油的食物結合在一起,在幾代人的改進下,非但不覺得膩,還有酥脆和軟糯的雙重口感,一大口咬下去,就兩個字,滿足!

所以說早餐起不來吃的人,可一定抽空問問武漢人,他們到底有多少美味,能把一周七天早餐吃出不重樣來。

想必叫醒武漢人的,不一定是鬧鐘,極有可能是睡覺前對第二天一早該吃什麼早餐的煩惱。

相關焦點

  • 燒賣,一種嚴重被低估的食物
    比如曹忠燒賣、白老二燒賣、德興源燒賣、老馬燒賣、老綏源燒賣……而南方人則將糯米加入燒賣裡。讓武漢人垂涎的油餅包燒賣就是一例。▲ 過早時能吃上一口油餅包燒麥,就算要等也值了。在最火的趙師傅油餅包燒賣店,有的人專門從江夏驅車過來,有的人從早上七點就開始去排隊,有的人直接把它當成午飯吃。
  • 武漢這些冬季另類小吃,你吃了冇?
    隨著氣溫的下降,天氣越來越冷,武漢的冬季氛圍也越來越濃了。走在寒冷的街頭上,即便包裹了層層大衣,依舊瑟瑟發抖。這時候吃上一口熱的小吃,簡直不要太舒坦。烤紅薯、熱乾麵、燒餅......走在武漢的大街小巷,這些冬日美食我們再熟悉不過。
  • 中國南北燒賣圖鑑,9種做法,各有味道!
    燒賣最早記載於明朝的《樸通事》一書:「以麥麵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作賣。」發源於北方,並在明清時期流行於全國,因各地飲食習慣和方言不同,衍生出不同口味做法和名稱。出爐的水晶燒賣滋味單薄,一定要配以當地特色豆豉油蘸著吃,口感豐富、鹹甜鮮醇。
  • 南北吃貨界史詩級辯題:肉餡燒賣和糯米餡燒賣,誰才是異端?
    南北方小夥伴們各執一詞,都認為對方吃的才是「假燒麥」,那麼究竟哪個才是燒賣該有的模樣呢?再蘸上碟山西老陳醋和託縣油辣椒配成的料碟,微微的醋酸和辣子激發了羊肉加倍的鮮美,邊吃邊配上杯解膩磚茶,足以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 燒賣知多啲!全國各地的燒賣你吃過多少?!
    上海人一向給人精打細算的印象,這在燒賣上也得到充分的印證。一張燒賣皮包裹著一團米飯,實惠又美味。在上海人看來,就算是一團米飯,也可以做出別樣的滋味來。上海燒賣是用糯米、香菇、肉末加醬油「燒」出來「賣」的。「燒」(其實是蒸)出來的燒賣,其餡與粽子的餡相似,其味卻大不相同。粽子裡的米有荷葉香,燒賣裡的米有香菇香、醬油香、糯米香,三香合一。
  • 廣式茶點幹蒸燒賣配方做法
    幹蒸燒賣是廣東小吃,廣式飲茶中的幹蒸燒賣是茶市必點的人氣點心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幹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幹蒸燒賣是廣東小吃,廣式飲茶中的幹蒸燒賣是茶市必點的人氣點心之一。
  • 中國南北燒賣圖鑑,9種做法,各有味道
    出爐的水晶燒賣滋味單薄,一定要配以當地特色豆豉油蘸著吃,口感豐富、鹹甜鮮醇。 揚州 翡翠燒賣 切成顆粒狀的新鮮河蝦仁加入鴨油、紹興黃酒攪拌做餡,再以鴨油攤出的蛋皮包裹,上旺火蒸熟,造型獨特。 鴨油賦予了整道點心獨特的鮮味,黃酒在去除了膩的同時,加入了一絲沉穩的醇香,搭配新鮮蝦仁的Q彈和味甜、蛋皮的細膩和滑嫩,一口難忘。 杭州 鮮筍燒賣
  • 燒賣:內蒙古人的「老味道」
    吃起來鮮香四溢,味濃而不膩。」這就是內蒙古的燒賣。 無論是歸家的遊子,還是往來的外鄉客人,每到春節,熱情的內蒙古人都會用端上一籠熱騰特的燒賣,表達心裡的歡喜。只要吃上一口燒賣,那味道都讓人流連忘返,滿口留香。正因此,老少皆宜的燒賣更是春節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
  • 古鎮一籠燒賣,香氣氤氳百年
    那麼,楓涇的燒賣有啥稀奇的?為什麼非得在大年初一吃?  在當地人引薦下,記者找到了楓涇最有名的「阿六燒賣」鋪子。這家店就開在古鎮市河邊,楓溪長廊裡,緊鄰張家橋。雖然店鋪不大,但平時每天都能賣出300—500籠燒賣,春節期間更是每天賣出1200籠,有的食客選擇在店裡堂吃,有的則買生的燒賣帶回家。
  • 武漢這些冬季另類小吃,你吃了冇?
    隨著氣溫的下降,天氣越來越冷,武漢的冬季氛圍也越來越濃了。走在寒冷的街頭上,即便包裹了層層大衣,依舊瑟瑟發抖。這時候吃上一口熱的小吃,簡直不要太舒坦。烤紅薯、熱乾麵、燒餅......走在武漢的大街小巷,這些冬日美食我們再熟悉不過。
  • 燒麥、燒賣、稍麥、稍美、燒梅,哪個才是正確答案?
    燒賣和燒麥是南北方最常見的兩種叫法,此外內蒙多以稍美、稍麥或稍梅相稱;山西喚之梢梅;湖北則寫作燒梅。總之,無論是發音還是書寫,本地人都覺得自家的稱呼最順眼,別人家的怎麼看都像是錯別字。 實際上,燒麥從誕生之初就沒有統一的寫法。十四世紀朝鮮文獻《樸事通》有較早關於燒麥的記載,說它以麥麵做成薄片,再包肉餡蒸熟。
  • 講不完的盛澤故事,吃不厭的盛澤鮮肉燒賣
    燒賣,是我從小就很喜歡吃的一道點心之一,這個燒賣和大家印象中的糯米燒賣略有一絲絲不同,它個子小巧,皮薄湯多,有點類似小籠包的那種感覺,主要以鮮肉和筍丁作為餡料居多,在我們蘇州的吳江,燒賣的代表就數盛澤的燒賣了,在盛澤本地人的生活當中,很多人的一天都是從一籠燒賣開始的。
  • 上海燒賣
    比如粵菜點心裡的燒賣,小巧透明的皮子裡結結實實地包著豬肉餡或蝦肉餡,蒸出來,皮和餡已經不分家了,這樣,我就不大喜歡,不是不好吃,上海人說起來「吃起來悶牢」的感覺——在我心裡的燒賣,永遠是那份有韌勁兒的皮子裡,包上醬油糯米、香菇、豬肉碎的「上海燒賣」。
  • ...肉皮,燒賣,姚氏,草莓,上海人,浦東,羊肉,沙燒賣,-上海頻道-東方網
    周浦羊肉在天寒地凍的日子裡,一頓「羊肉燒酒」吃下來,馬上就會讓人覺得身體暖和、手腳活絡,禦寒有奇效。故浦東坊間曾經流傳過「冬天羊肉過燒酒、臘月赤膊凍不僵」的諺語。年糕怎麼吃,當然是酒釀年糕啦。大團酒釀+姚氏年糕,這個冬季的超暖胃美食!姚氏年糕
  • 品讀·原創|你大概還不知道,茶館是燒賣的故鄉
    那時候,早晨去茶館裡喝茶的群體大多數是官吏,嘎啦達(參領),嘎啦達少爺,錢票、茶莊、綢布莊字號掌柜和有文化有修養的社會上層人士。他們大都是美食家,身份較高,又有點文化品位內涵,所以那會兒吃早點叫喝茶。那個時候去茶館裡喝茶是有講究的,不是今天一些文章所寫的人們進入燒賣館坐下後是又吃燒賣又喝茶,喝茶是用來幫助消化肉食,太俗了。
  • 幹蒸燒賣
    人聲鼎沸煙霧瀰漫的茶樓,燈光下,茶客的臉上漾出黃燦燦的歡樂,摞滿蒸籠的小車在密匝匝的茶桌間穿行,嘈雜聲中,一聲尖利的吆喝突圍而出:「幹蒸燒賣——」,聲音悠長而富於韻味。父親揚了揚手,穿行的小車旋即停下,父親從車上拿了兩籠幹蒸燒賣,放到我的面前。啊!
  • 廣式燒賣「申遺成功」?廣州點心從來沒輸過!
    莫名自豪是怎麼肥事! 一份半肥瘦相間、質地爽潤爽口的廣式燒賣 憑藉「一己之力」折服嘴刁的廣州人 它,究竟有多美味?
  • 油餅包燒麥,武漢早餐的網紅小吃之一,有傳統吃法還有創新做法
    在湖北吃早餐,一般都是說過早,在那邊不僅說法很有特色,而且武漢人吃過早的美食就非常的豐富。除了有悠久歷史的熱乾麵、三鮮豆皮、鮮魚糊湯粉,這幾年新興的小吃也層出不窮。其中名氣最響,需要排隊時間最長的當屬油餅包燒麥,油餅金黃酥脆,燒麥鹹香酥口,相得益彰,一個油餅裡面包入四個燒麥,吃下嘴的每一口都感到特別滿足。麥,又稱燒賣、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在日本稱作焼売,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
  • 一江三省魁龍珠 包子燒賣千層糕
    這個皮包水,就是吃早茶,喝茶吃細點。老字號、新生代,招牌林立。還是富春茶社地道,中華老字號的牌子硬錚,關鍵是一襲詩畫茶點的接地傳承。清光緒十一年,挑擔叫賣花卉為生的陳靄亭先生,創辦了富春花局,坐地經營四時花草、八方茶客。清宣統,即1910年,陳步雲將花局改為迎合揚州上流人士、文人雅客的茶社,獨創富春飲食文化,書寫揚州「城市名片」。
  • 一年賣出一億個的「非遺燒賣」,南寧人吃到就是有口福!
    沒想到吧,我們吃下肚子的幹蒸燒賣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啦。包道出品總顧問陳勳被譽為「廣式點心泰鬥」,包道傳承了勳叔的匠人精神,堅持用傳統的手藝包製,"包出新鮮好味道"。匠心傳承,為的就是讓食客們吃得稱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