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不出肘,回肘不回手」,這是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一條基本的規矩。
記得我頭一回聽見這條規矩,從字面上還真不容易理解:出手的時候,肘怎麼能夠不出?回肘的時候,手怎麼能夠不回?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店裡,看了陳中華大師做的示範,我自以為懂了,認為措辭可以更合理更易懂,就問:「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出手後出肘,回手先回肘?』」
陳中華笑著連忙說:「不行,不行。」又說某位大能人也提過同樣的修改建議。
原來,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出手的時候,只管出手,完全不考慮肘;回肘的時候,只管回肘,完全不考慮手。
當然,出手的同時,肘也會隨著手的動作而移動;回肘的時候,手也會隨著肘的動作而移動;但這種移動完全是被動的跟隨,跟主動的動作兩碼事;出手時您根本不用想肘的事,回肘的時候則根本不想手。只想一處,排它,假如把這當作一先一後的事,就說明您或多或少還是把兩者都考慮在內,就不徹底了。或者,您是站在一個完全客觀的位置上觀察和敘述這個動作,而不是從做動作的人的角度說話。這幾句話說得有點兒繞,以我的水平也只能說到這份兒上,您看明白了沒有?
上面從字面上討論了這條規矩的正確含義,下面咱們說說究竟怎麼做動作。
出手:出手的時候,中指尖邊纏邊走,整個手臂都沿同一條線隨行。假設有一根針懸在中指初始位置的上方,後頭的掌、腕、前臂、肘、上臂,都從針尖之下經過。這些部位,都不出這條線,肘最容易主動亂動,所以特意說「不出肘」(身體其它部位的動作另文交代)。這是實用拳法與絕大多數陳式拳不同的地方之一。許多人是「出手先出肘」,錯了;更有甚者,許多人「出手先出肩」,然後是出肘,最後才出手,大錯。
回肘:回肘的時候,肘尖要直接回到肋。這裡說「到肋」,就是要貼肋。順便提一句,實用拳法要求肘不離肋,還要求無論什麼時候不能回手(即不能把手回到裡頭而把肘什麼的留在外頭)。收肘的時候,既然手不能主動做任何動作,手就不能在回肘的時候上抬或者下切或者橫擺。為了便於記憶,我管這三種錯誤叫「釣魚」(雙手上抬)、「切菜」(雙手下切)、「掃射」(雙手橫擺),應努力避免。
比如做一路裡「初收」和「再收」的時候,兩肘一下子回到肋上,就好像丹田是塊磁力強大的磁鐵,兩肘的鷹嘴是鐵質的,被猛然吸向丹田,給肋擋住了。有一次,陳中華大師捋人,肘「回」得快了,對方被猛地牽動又驟然停住,產生了「鞭打效應」,結果對方的下頜碰到自己的肩膀上,脫了臼,嘴合不上了。我習太極超過四十年,也只是練實用拳法之後,才體會到回肘能夠有這樣難以置信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