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石家莊市民在石家莊市裕華區國大全城便民市場內購買果蔬。通過攤位上方的顯示屏,可看到攤主的營業執照、菜品價格等信息。 記者史晟全攝
菜鮮生市民生活服務中心是一家開業還不到半年的便民市場,改造升級後的市場將熟食、果蔬、生鮮、冷凍食品以及百貨等商品進行了科學分區。 記者史晟全攝
2017年至2019年,石家莊市範圍內累計新建(改建)便民市場88家,其中新建(改建)菜市場44家、農貿市場7家、生鮮超市37家,新建(改建)面積約28萬平方米。今年年底前,石家莊市新建或改建便民市場不少於43家,其中包括10家智慧化便民市場
小市場,大民生。新建和改造便民市場是石家莊市民生實事之一。在新建和改造便民市場過程中,石家莊市在大力改善購物環境的同時,積極引導市場主體運用信息化技術來規範提升市場管理水平,增設人臉支付、視頻監控、產品溯源、數據監測、交易分析等新功能,鼓勵探索「網際網路 菜籃子」的智慧型菜市場發展模式,為群眾購物帶來全新體驗。
據統計,2017年至2019年,石家莊市範圍內累計新建(改建)便民市場88家,其中新建(改建)菜市場44家、農貿市場7家、生鮮超市37家,新建(改建)面積約28萬平方米。今年年底前,石家莊市新建或改建便民市場不少於43家,其中包括10家智慧化便民市場。這些面貌一新的便民市場裡,不僅外在「顏值」提升了,內在的食品安全水平也有了進一步保障,快速檢測室、食用農產品溯源二維碼已經成為標配。
智慧便民市場實現全流程監管追溯
近日,石家莊市裕華區國大全城便民市場內,挑選蔬菜、水果的市民絡繹不絕。市民陳秋鳳在一個菜攤前購買了一棵大白菜,完成支付後,店主給了她一張帶有二維碼的單據,手機一掃,便出現了攤主姓名、聯繫電話、交易金額、菜品種類等信息。
除了這個,攤位上方還有一塊顯示屏,攤主的營業執照、健康信息以及菜品價格等一目了然。「這便民市場和以前的老市場簡直是天壤之別,不但環境好了,還有這麼多的智慧體驗!」陳秋鳳連連稱讚,把收到的二維碼信息拍照發到朋友圈,分享當天菜市場裡遇到的新鮮事。
國大全城便民市場坐落在裕華區國大全城社區入口處,經營面積1080平方米,可服務周邊5個居民小區,填補了周邊無規範農貿市場的空白。
「市場的智慧化功能,可以先從這塊大屏幕開始體驗。」國大全城便民市場技術運營負責人趙龍指著服務臺高約1.4米的電子屏幕說,通過觸控螢幕幕點擊菜單,可以看到當日客流、成交情況,還能查詢市場30多家商戶的經營信息、菜品價格、檢測結果等。
「這些大數據,來源於每家商戶的電子追溯智能秤。這些智能秤實現了聯網,消費者購買水果和蔬菜時,只要過秤都會記錄在系統裡,匯總後顯示在大屏上。」趙龍說,市場每家商戶攤位上還有一塊小屏,進貨來源、攤主信息、檢測情況、經營許可證等信息一查便知。市民買菜回家後可以掃描購物小票上的二維碼,進貨來源等一查便知,真正實現了農產品的「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蹤」。
趙龍說,便民市場實現了全流程監管追溯,做到了食品源頭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市場可監管,不僅讓市民買到放心菜,同時也創新了監管模式。
菜市場增設多種便民服務業態
長安區北宋路上的菜鮮生市民生活服務中心是一家開業還不到半年的便民市場,家住石煤機宿舍的孫瑞英幾乎天天都要到這裡採購。
「經過改造升級後的市場,不僅將熟食、果蔬、生鮮、冷凍食品以及百貨等商品進行了科學分區,還增設了美容美髮店、裁縫店、養生理療館等多種便民服務業態,太方便了!」孫瑞英高興地說。
「我們的市民生活服務中心分3層,一樓入駐了110家商戶,二樓打造了800平方米的大眾廚房,3樓準備引入教育培訓以及老人健康活動中心等內容。」菜鮮生市民生活服務中心市場主管孫永禎說,目前,2樓、3樓正在進行精準招商。隨著業態的逐漸完善,這裡將為廣大市民提供健康養老、文化旅遊、法律、家政等多種特色服務,讓市民享受到一站式消費服務。
像菜鮮生市民生活服務中心這樣的市民生活服務中心,石家莊市今年年底前將建成5至10家。新建或改建的市民生活服務中心面積一般不少於2000平方米,並且具備基本服務功能和部分擴展服務功能。在農貿市場原有經營業態的基礎上,基本服務增加早快餐、便利店、美容美髮、便民修理、代收代繳等。擴展服務主要是生活性服務業態,例如健康、養老、旅遊、體育、文化、法律、住宿、餐飲、教育培訓、社區交流等。
在新建或改建的過程中,該市還推行規範化、連鎖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管理,在交易區布局合理、配套設施完善的基礎上,建立公益性制度,設立平價銷售專區。「這裡商戶所經營的商品和服務價格『限高不限低』,我們結合石家莊市零售市場的平均價格,設定合理的加價區間,為每個業態品類確定動態的『最高價格』。」孫永禎說。
「我們聚焦民生需求,積極探索打造集合多元業態、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市民生活服務中心,讓『15分鐘便民生活圈』更加便捷、舒適。」石家莊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他們將在建設標準化便民市場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市場的業態和功能,完善新型社區便民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記者任學光、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