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歐巴馬一個人從「空軍一號」走下
美國總統歐巴馬23日晚抵達東京。歐巴馬從「空軍一號」走下時,他是一個人。沒有了第一夫人米歇爾的陪伴,即使歐巴馬是18年來首位以「國賓」身份訪日的美國總統,日本仍舊無法心安。歐巴馬訪亞之行,日本爭取到讓他以國賓身份在日本逗留三日兩夜,但歐巴馬不偕夫人、不在國會演講、不入住迎賓館,以「三不」冷待日本,令日本媒體失望又驚訝。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3日晚抵達東京,開始為期一周的對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4國的訪問,以彌補去年因政府關門風波而未能成行的遺憾。而在外界看來,這次「遲到的訪問」更是一次美國重振亞太戰略之旅,是為了讓這一戰略具有更為突出的現實針對性,讓這一戰略的內在目標的貫徹與實現變得更加均衡。
今年是美國中期選舉年,而「戰略重心轉移亞太」,是「歐巴馬外交」的招牌之一,是斷乎不容置疑、更不能失敗的,因此歐巴馬必然極力通過此行,力圖證明美國「在亞洲」,證明自己的「戰略轉移說」言必信、行必果。因此此次亞洲之行,是秀姿態,也是「喊話」,針對的「聽眾」和「觀眾」,則不僅包括到訪四國朝野,也包括其他亞太國家,更包括自己直接要打動的本國選民,和行程繞過、話題卻繞不開的中國。
「補訪」亞洲|為「再平衡戰略」除鏽加油
自2011年歐巴馬政府宣布「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至今已有兩年多,這一政策是否合理、是否真的在推行,美國朝野及美國的亞太盟國都有很大爭議。前日本政府外務顧問岡本行夫稱「迄今未看到該政策實行的確鑿跡象」;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外交政策和防務分析師亞當.洛克耶也認為「迄今歐巴馬在這方面未取得多少實際、具體成果」;就在歐巴馬行前,五角大樓主管採購的助理國防部長麥克法蘭還表示,因為國防預算削減,美國戰略重心重返亞太的計劃「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不僅如此,中東局勢的持續混沌,烏克蘭危機的長期化、複雜化,和俄羅斯咄咄逼人的勢頭,加之在這些美國利益集中的熱點地區,歐巴馬政府表現出力不從心的虛弱態勢,讓美國國內和歐洲各國許多人開始質疑,歐巴馬的戰略重心轉移,是否搞錯了重點,而指望美國「撐腰」的部分亞太盟國,則更增大了「美國會不會真的來幫我們」的質疑。
亞太戰略「雷聲大雨點小」更是引起盟友的擔憂:「老大哥」是否還有實力繼續在亞洲「振臂一呼」。去年取消訪問時就有分析指出,歐巴馬「爽約」可能令盟友接收到消極訊號,美國因國內困局而無法持續對該地區進行高級別介入。
早在今年2月,國務卿克裡就訪問亞洲,以期平復外界對美國「忽視」亞洲的疑慮;本月,防長哈格爾借日韓中蒙之行打前站;近日,美日韓國防部高官碰頭商議防務合作。種種謀篇布局,都顯示了歐巴馬意圖在第二任期為亞太戰略「拾遺補缺」,安撫盟友的怔忡不寧,並重拾美國萎落一地的威信。
吃壽司宴|恩威並施整飭加強同盟關係
美日首腦晚宴是歐巴馬總統此次訪問的第一個活動日程。日本正考慮將晚宴場所定在東京的一家高級壽司店。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稱,安倍和歐巴馬將主要討論強化日美同盟事宜,24日晚安倍與歐巴馬會晤後將發表聯合聲明,或重申強大的日美同盟。《讀賣新聞》23日刊登美國總統歐巴馬接受該報採訪內容。歐巴馬稱,釣魚島在日本施政之下,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
安倍希望藉此機會一舉改善自己參拜靖國神社後出現問題的兩國關係,與略顯陌生的歐巴馬總統培養親密友誼。
因歷史問題和領土爭議,日本屢屢挑事,加劇了與中韓的緊張關係。京都產業大學世界事務研究所所長、前外交官東鄉和彥說:「安倍應該解釋他去年12月參拜靖國神社的事情,這曾讓美國感到失望,在兩個盟友間留下了裂痕。」
東鄉和彥指出:「美國在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已因諸多棘手難題而停滯不前。美國期待日本能在避免衝突的前提下解決與中國的領土爭端,本身不想捲入中日之間的紛爭。」
不過,美國和日本依然有望達成加強對東南亞國家協會聯合支持的協議。菲媒稱,日本將在2015年第三季度前向菲律賓交付兩到三艘全新的多功能巡邏船。此外,歐巴馬也可能會與菲律賓籤署新軍事合作協議,今年年初菲律賓曾表達過加購兩艘美國軍艦充實海軍的意願。
此外,華盛頓之前屢做日韓兩國的「和事佬」,正是出於團結同盟的考慮。美國前助理國務卿洛德認為,歐巴馬此行的關鍵是彌合日韓之間的分歧。
不訪中國 但「敲打中國」在所難免
在歐巴馬此次行程單上,有部分國家與中國存在領土爭議,而中國卻不在訪問之列。有說法認為,歐巴馬下半年將來華參加APEC峰會,屆時會順道訪華。但這未能消除外界的質疑:歐巴馬即將展開的是不是「圍堵中國之旅」?
目前美國國內有關東亞局勢和中國政策爭論總體上趨向對華強硬。但在白宮的對華政策層面上,保持2013年6月中美加州農莊首腦峰會的對話勢頭,延續既競爭、又合作的中美關係大局的思路仍然沒有變。歐巴馬總統此次在日本、菲律賓訪問時就美國與同盟國家的關係、對華政策、東亞海洋領土爭議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走向究竟做什麼樣的基調發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美國的亞太戰略的調整進程。在這些問題上,歐巴馬更可能會「老調重彈」。今年2月和4月,美國國務卿克裡和國防部長哈格爾已經相繼訪問東亞。其實,在這些問題上該說的硬話、該表的態度都已經說過和表過了。美國加速在亞太擴大和升級軍事部署、密切同盟關係、向東協國家提供海上監視設備和提供軍事裝備等一系列做法會有新的發展。但總體上,歐巴馬政府仍將延續既強力制衡中國、又保持中美在亞太地區合作的基本戰略基調。只是,歐巴馬的這一路四國之行,「敲打中國」在所難免。
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說,在今天的亞洲事務中,對美國來說任何一件事或許都無法不談中國。而對中國來說,動不動談美國「遏制中國」已沒太大意義。正如大象已經坐進了亞太的客廳,美國、日本和其他即使和中國有積怨的國家,望著坐在「客廳」裡的這一龐然大物,內心還不知如何緊張。
推進TPP談判|回應中國經貿領域挑戰
日美兩國代表趕在歐巴馬抵達日本前幾個小時,在東京開始了最後一輪的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的部長級會談。報導稱,這場TPP談判已經持續多日,始終未能在農副產品5大項目和汽車關稅問題上達成協議。
朱鋒說,歐巴馬能否在東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美日兩國就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達成協議,將是衡量他此次亞洲之行是否真正有戰略性斬獲的關鍵點。
日本安倍政府在2013年1月宣布加入美國主導的TPP談判,這不僅讓TPP多了一個成員國,更重要的是,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力挺歐巴馬政府提出的TPP方案,讓美國實現用TPP來主導亞太地區未來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戰略構想,向前邁出了一大步。TPP不是簡單的亞太地區促進投資與貿易自由化的集團組合,更不是過去10年已經在亞太地區有了重大發展的FTA(自由貿易協議),而是美國著眼於「下一代貿易規則」,用美國國內的市場法則和標準來打造更深層次上投資、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重要載體。這也是美國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重新獲得規則制定權和規則主導權的戰略性契機。正因為如此,TPP也被公開定義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經濟和貿易支柱,是美國旨在重新奪回受到中國挑戰的亞太地區經濟和貿易影響力的基本步驟。
日本加入TPP談判,是安倍政府基於將美日同盟打造成21世紀更為緊密和牢固的戰略夥伴的政治性決定。自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末就開始堅守的汽車、牛肉及其他農副產品的國內市場保護政策來說,堅持有限的市場開放度,一直是日本對抗美歐等經濟競爭對手的重要手段。日本同意加入TPP,意味著日本在過去50多年的時間內第一次願意向美國全面開放國內市場。對美國來說,這是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在亞洲最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成果之一。據美國全國商會的估算,一旦美日正式就TPP達成協議,日本向美國開放農產品和汽車市場,美國對日貿易將增加779億美元,而日本對美貿易將增加1180億美元。兩者相加,有可能為美日貿易平添近2000億美元的增額。這對美日經貿關係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然而,美日之間即便在歐巴馬即將訪日啟程之前,仍然無法就TPP達成雙邊協議。最重要的原因,都是基於各自國家市場開放進程中的國內政治因素考慮,不願意輕易鬆口,更不願意為此輕易得罪將受新貿易關係衝擊的國內選民。安倍政府擔心肉類等農副產品一下子口子大開,國內反彈過大。
另一方面,安倍政府也在利用美國急於想和日本達成TPP協議的迫切心態,想要迫使歐巴馬政府在安全與政治議題上讓步。4月21日,美日TPP新一輪對話在東京啟動。不排除在24日美日首腦對話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兩國就TPP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安倍政府事實上也需要TPP的外來衝擊,給「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帶來動力。
TPP原本在2013年年底達成協議,由於美日遲遲無法突破,制約了12個TPP成員國的整體談判進程,再加上美國國內拒絕授予歐巴馬政府籤署對外貿易協定的「快速通道」權限,TPP前景一度黯淡。美日都急需通過達成相關協議來重新為TPP提供動力。訪問馬來西亞說服納吉政府在TPP談判中採取更加積極的配合性舉動,也是歐巴馬此次馬來西亞之行的重要使命。歐巴馬此次亞洲之行的第一大看點,是TPP能否在美日之間並隨後在美馬之間出彩。
正如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刊發《遠東的承諾》一文指出的,對於美國來說,現在的問題不是能對亞洲關注多少,而是能投入多少的決心、資源和智慧。歐巴馬此番來到亞洲究竟能釋放多大戰略能量,還將拭目以待。 據中國日報、解放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