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龍壩位於恩施市崔家壩鎮,曾為鴉鵲、崔家壩行政管轄的鄉、管理區、公社、大隊、村駐地,現為鴉鵲水村的的一個村落,是施宜古大道要徑、軍事要衝,是土家向氏聚居點, 2007年5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為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3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滾龍壩古建築群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2月19日,國家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滾龍壩西南距恩施城40公裡,距崔壩鎮鴉鵲水集鎮2公裡,位於恩施市崔家壩鎮東南部一個山間平壩,四面環山,古樹蔥蘢,山峰獨秀,文化深厚。因村中左有尖龍河,右有洋魚溝,如滾龍滔滔,而得名。始祖向大發,於明崇禎七年(1635年)攜眷徵戰,始於豫,復經楚,在四川彭水戰敗於張獻忠部,由彭水至滾龍壩落戶。現有200餘戶,800餘人,庭廓煙樹,古樸雅致。
滾龍壩是恩施古東大道要地,以古建築群、古墓葬、古樹和出土珍貴文物而著名。
古建築群主要包括獅子屋場、中村屋場、長街簷屋場以及四方屋場,有三、五、七進天井庭院和四合天井屋,石木雕刻,龍戲火珠、獅滾繡球、太極雙魚、仙猴捧桃、喜鵲鬧梅、富貴牡丹、文房四寶、西遊故事、封神傳說等。最大的屋場有20多個天井,房屋200多間,建築總面積3萬餘平方米。茅坎山老屋,是明代向氏最早修建的房屋,為正房三間、一頭廂房的「鑰匙頭」形式。四房屋場為前三房、後三房、四側房的四合天井式磚木結構建築,保存基本完整,門窗雕刻古樸精美;長街簷屋為三石門、三進、前九房、後九房、八側房、三抱廳、四天井、後花園的磚木結構建築,是規模最大的屋場;老學堂屋為一字形連五間木結構建築,為向氏所建學堂,保存基本完好。中村建築群為石門、前六房、後六房、八側房、兩天井、兩邊圍屋組合的磚木結構建築。石獅子屋為三院多進磚木結構建築,分左中右三院,中院為石門,門兩邊牆上各飾一石獅頭,頭前踞立清道光十八年石獅一對。
茅坎山墓地,又稱祖墳嶺,是向氏墓葬主要分布地,數十座墓,始祖墓為向大旺墓,有墓碑三座,一是明代墓碑,碑名為「明待封高祖大旺雲峰向老大人之墓,龍飛皇明隆武歲丁亥癸卯月丙申日立」,二為清代墓碑,碑名為「明浩封將軍始祖考向公諱大旺字雲峰老大人之墓,大清同治甲戌歲季冬立」,三為2002年墓碑。其他為清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年間墓葬,有特色墓碑26座,虎頭碑四座。很多是功成名就的進士、舉人、把總、千總、遊擊、都司、總兵等。向氏歷史名人較多,載於史志,如向霖龍、向雲龍、向霈龍以武勳授官,向存道、向發道、向致道以科舉入仕途。向子美,清末秀才,同盟會會員,東京早稻田大學法政系畢業,向明齋,湖北省方言學堂畢業,武昌首義後即參事內務,任湖北省議會議員等。
滾龍壩現存百年古樹達10餘棵,其中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達7根。分別為青檀(俗稱糖果樹)、銀杏、側柏,楠木等,一級保護的5棵,二級保護的一棵,三級保護的5棵。據林業部門測定,最大的一棵青檀樹齡長達545年,高36米,胸徑137釐米,冠幅22米;最大的一棵銀杏樹齡 594年,高34米,胸徑159釐米,冠幅12米。
1993年4月,滾龍壩村向家灣村民打屋基時,出土「虎鈕錞於」一件,時代為戰國,通高61.5㎝、肩頸37.5㎝—43.5㎝,口徑22.5㎝—26.5㎝,重14.5㎏,略殘(虎鈕缺尾)。肩部有殘痕,通體呈灰綠色鏽,有的呈凹坑狀,鏽痕跡多出在一面,盤沿鏽達三分之一多,已下塌,虎鈕昂首站立、張口裂齒、虎耳緊貼頭上,虎鈕尾端斷掉僅剩下1.7㎝長,器身無紋飾,虎鈕飾有紋飾,腿上飾魚鱗紋,虎身飾勾蓮紋,頸部有一道箍,紋飾幾乎快鏽掉,鈕長16、高7—9.8㎝。1994年5月經湖北省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滾龍壩還保存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燈戲、撒葉嗬,還有省、州、市級文化遺產有皮影戲、耍耍、社節、花朝節等,現有舞獅表演隊、耍龍表演隊常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