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報導,10月3日上午,一小時內臺灣海軍兩艘基德級驅逐艦先後發生撞船事故。現在臺灣海軍能夠劃分為「驅逐艦」的只有這4艘基德級驅逐艦。據報導稱兩艘驅逐艦一艘是在進港時期被撞,一艘是民船轉移泊位轉彎過大撞到軍艦。主要的原因還是臺灣缺少軍港和泊位,不得不長期混用。臺海軍雖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到2018年才能有預算開始拓展港口。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海軍「基隆」號(DDG1801)於3日上午7點30分左右完成任務後返回蘇澳港,卻在進在港口進港航線上被「金福恩」號漁船從右舷搶船頭超越,導致擦碰。所幸雙方無人員受傷。經檢查,軍艦艦體無損傷,漁船輕微損傷。
蘇澳籍漁船金福恩2號與「基隆級」軍艦發生碰撞 圖片源自臺媒
另一起碰撞事故發生在3日上午8點30分左右。巴拿馬級化學船「永富三號」從28號碼頭準備移泊到58號碼頭時船身轉彎過大,撞上停在旗津第十號碼頭的「左營」艦(DDG1803)。「左營」號艦尾左側約 2平方米麵積撞傷,「永富3」號錨鏈口稍凹。此次事件也無造成人員傷亡,裝備具體損傷情況目前仍在調查中。
被巴拿馬型貨輪撞了的「左營」艦 圖片來源:高雄港警
「基德」級驅逐艦原本是為伊朗設計建造的。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後合同取消。1981年「基德」級加入美國海軍服役,98年起先後退役封存。由於服役不滿20年艦齡不算長,美軍準備將其出售或對外租賃,先後向澳大利亞和希臘推銷,結果不符合兩國需要被拒絕。
2001年小布希政府批准將「基德級」出售給臺灣。2005年加入臺灣海軍服役。作為臺軍唯一具備艦隊區域防空能力的軍艦。一直作為臺軍的主力戰艦使用至今。
臺軍「基隆艦」和「蘇澳艦」成軍典禮,圖片來源:臺海軍
臺軍僅有的4艘驅逐艦,其他都是護衛艦乃至更小的艦艇
不過,作為滿載排水量超過9000噸的戰艦,基德級對於臺灣海軍的後勤能力是相當大的考驗。從服役開始臺灣海軍中一直有說法認為基德級「吃油太兇」。另外,基德級接近10米的吃水也超過臺灣多數軍港的承載能力。至今只有蘇澳中正軍港和旗津軍用碼頭的4個泊位(一個基德一個坑)能夠停泊基德級。
蘇澳中正軍港,左邊出口以外還是民用港口
高雄旗津碼頭直接是與民用港口甚至漁船港口混在一起
而臺軍最重要的左營軍港無法讓基德級進港停泊。
左營軍港中主要駐泊的還是「成功級」護衛艦
臺海軍對於這種情況也有所意識。臺海軍2006年起進行「威海」計劃,預計在左營港北方興建第二個出入口,而且要拓深港口,避免萬一左營港出口的地方沉船,所有艦艇就變成了甕中之鱉。
威海計劃的示意圖,臺灣聯合新聞網繪圖
不過,由於臺軍各單位爭奪預算,受此影響「威海」計劃一直停頓了8年。「威海」計劃在2018年預算案重新得到了預算,明年可能可以重新啟動了。當然,哪年完成還未可知。臺軍這些軍艦還得有幾年跟漁船搶航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