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有多冷?前兩天寒流襲來,感覺全國各地能凍的東西都凍上了。多地刷新近年來最低氣溫,北京打破2000年以來氣溫最低紀錄,上海也刷新了近20年以來的最低氣溫,山東多個地區都刷新了歷史最低氣溫記錄,就連廣東人的下雪夢,都實現了!
或許你應該覺得,今年的冬天已經夠冷了,但是再冷也沒有北方電動汽車車主的心冷,買了「電動爹」之後,他們總算知道了,北方的冬天原來這麼冷。
要續航還是要溫度,這是一道「送命題」
剛到冬天,北方新能源汽車的車主,就開始在聊裡熱火朝天地聊起了冬季的保暖措施,很多電動汽車車主,只能選擇在車內穿著羽絨服、手套、圍巾開車,根本不敢開暖風,為什麼,因為本身冬季續航就不高,再開暖風,那就真的沒法開了。
在零下的氣溫,電動汽車的NEDC續航直接打六折,開暖風甚至不足五成,不僅續航短,較低的氣溫還會影響充電功率,因為電動汽車的低溫保護,原本快充只要一個小時,到了北方的冬季充電時間直接翻倍。如果你沒有室內車位,電動爹放置在戶外,放一晚上,電量能掉一半。
很多電動汽車,本身的NEDC續航只有300多公裡,冬季直接減半,另外電動汽車的續航還要掐頭去尾,因為你需要留一些電量去充電,不可能把電量耗盡再去找充電樁,也一般不會充到100%,因為充到90%以後的涓流充電實在是太慢了。這樣下來,一款標稱續航300公裡的電動汽車,實際可用的續航也就一百出頭。
張先生的電動汽車標稱續航是420千米,但是裡程的縮水十分明顯,「有次去公司表上顯示還剩51公裡,實際上走了17公裡,基本上還剩130公裡的時候就得去找充電樁。」
如果家裡有充電樁還好,如果在公共充電樁充電,裡程焦慮非常嚴重。原本一周一充,如今一兩天就要充一次電。一旦出遠門暖氣也不敢開,只能在車內受凍。而拿著電動汽車跑網約車的車主,也是只有在載客的時候才敢開暖氣。
究竟是什麼「偷走」了電動汽車的續航?
沒有一輛電動汽車,能夠在秦嶺以北全身而退。
基本所有的電動汽車,都出現了低溫環境下的續航縮水,無論是幾萬塊還是上百萬,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百年車企,無論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無一例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究竟是什麼偷走了電動汽車的續航?
首先是氣溫對於電池的直接影響,在低溫環境中,電池的可用能量和功率衰減比較嚴重,且長期低溫環境使用會加速動力電池的老化,縮短使用壽命。這是由於低溫條件下,電池內部的電解液離子電導率、電極電反應速率降低等等原因造成的,其實我們不需要了解其原理,只需要知道,電池裸露在低溫條件下的衰減問題是必然,磷酸鐵鋰電池會表現得更加明顯。有的廠商會通過電加熱或者柴油加熱電池包,緩解這一問題,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其次如果開暖風,續航的衰減會更加明顯,燃油車冬天開暖風是不耗油的,利用的發動機餘熱,但是電動汽車沒有可用的餘熱,只能安裝PTC暖氣片,就像我們家用的暖風機一樣,吹頭髮的吹風機的功率都要1-2千瓦,汽車的密封性差,還要保證多人乘坐的時的制暖效果,因此電動汽車暖氣片的功率極高,一代的蔚來ES8制熱功率高達9.2千瓦,小鵬P7空調製熱功率最大甚至可達到7kw,開一個小時的暖風,就要七八度電。當然也不是沒有別的辦法,熱泵空調的功率就要低得多,通過壓縮機壓縮冷媒,形成高溫高壓氣體,傳遞熱量,耗電要低一半,但是價格一般是傳統空調的3~4倍,因此只有少部分的電動汽車,搭載了熱泵空調。
隨著北方電動汽車的續航縮水,充電也成了一個大問題。如果家裡有獨立車位和充電樁,到家就充電,上班就拔掉,自然不會有續航焦慮,但沒有車位的電動汽車車主呢?只能去公共充電樁充電,隨著電動汽車越來越多,以及冬季充電頻率增加,很多充電樁都存在排隊的情況,排隊的時間再加上充電的時間,要2-3個小時,兩三天充一次,也難怪很多人要把電動汽車稱為「電動爹」了。
既然「電動爹」這麼難伺候,為什麼還要買電動汽車?答案五花八門,因為綠牌,因為限行,因為電動汽車的使用成本低,因為喜歡電動汽車的駕駛感受,因為是某個造車新勢力的粉絲……
雖然目前電動汽車的續航不斷突破,但是對於北方地區的用戶,我們依然不推薦大家購買電動汽車,除非你是真的因為牌照和限行的原因,因為,不養一臺「電動爹」,你永遠不會知道,北方的冬天有多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