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挪威自駕過的,我想說在挪威普及電動車的阻力比大多數國家難得多,氣溫低不說了,國土面積不算小,人口密度還低,導致搞的基礎設施太密集,利用率很低,都是在燒錢。而且多峽谷,交通難度非常高,幾乎全程山路開下來。
但挪威偏偏就能搞得起來,而且還有聲有色。不得不說北歐那幾個國家有錢有覺悟,從小關於環保、同性這些問題的教育就很前衛,電動車要普及來自民眾的阻力就小很多。
在冬季平均氣溫只有大約-6.8℃的挪威,電動汽車人均擁有率有55%,而中國只有1.6%左右。由於在國內,電動汽車一到冬天就成「電動爹」,因此電動汽車在國內汽車行列中佔比才會這麼低,但為什麼挪威人就開得這麼舒坦呢?
首先,挪威國家相對小,人口也少,不在國防上花太多資金,主要精力花在如何提高國民的工業素質和日常生活上。城市設計發展上主要是功能性中心樞紐及日常行政管理節點所以面積撲的大人員相對分散,確保了人員相對寬鬆的空間。
而我國由於人口眾多,且社會財富整體薄弱以及為確保社會管理的諸多現實體制問題,所採取社會集約化管理體制以方便降低管理費用加強管理效率,造成了人員的高度集中,擠佔了交通道路的通行效率,加大了區域性道路密集度。
說白了就是城市中大部分上班族由於要上班和下班全都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段出來在方圓百十公裡內跑,更要命的是單位還扎堆在一塊。
其次,挪威生活水平極高,基本都是別墅,每家都有獨立的充電車位。且生活節奏慢,充電半個小時也沒什麼影響。這些都是便利條件,我們沒有那麼高的覆蓋率,快速的工作節奏,使得我們也沒有這麼多時間等待。
人家幾乎都是住「house」的,即便是住公寓的,停車位應該也是充足的。所以人家可以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就一直充電。另外,基建也做到位。都能在家充電,也就意味著使用公共充電資源的人會減少,自然人人都可輕鬆地充上電了。
而就現在國內汽車保有量來講,壓根沒有足夠的停車空間來安裝足夠數量的充電樁。我覺得電車的裡程焦慮本質上不在於續航裡程,在於充電時間。如果五分鐘就能充滿電,續航兩三百公裡也不會有什麼焦慮。
最後,我想說的是,挪威其實也解決不了寒冷造成的電動車續航縮水等「電動爹」問題,只不過挪威有各種補貼、出行距離短、人少充電樁足夠、民眾的環保意識完全彌補了這些問題。
另外,挪威也不缺電,挪威位於北歐斯堪地納維亞半島西側,目前,已開發水電裝機3000萬kW,佔可開發量的79.9%左右。水電發電量佔全國總發電量的99.5%以上,是水電比重最高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均電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總結:挪威的經驗複製起來有些難度,一是挪威有錢,二是挪威電力十分充足,用不完的還輸出國外,三是挪威人少。不過挪威的成功給其他國家指明了方向,挪威的成功所跨過的高大門檻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突破會逐漸降低的,以後窮國、多人口國家、電力不充足國家也會漸次邁過日益降低的門檻成為電動車的普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