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蓉:臺灣原住民的寒食清明

2020-12-23 中國網

臺灣輔英科技大學副教授張百蓉女士

 

    張百蓉:主持人、委員長以及與會的各位來賓大家好,我今天要發明的題目說為有一些改變,談的是《臺灣原住民掃墓活動》。臺灣原住民和漢文化毫無淵源,但是由於在臺灣清明節一定要放假的,所以原住民就多了一個放假的日子,在這個放假的日子裡他們做什麼活動?我做了一個小小的觀察,一個舉行傳統的祭祀,是貝南族和塞下族。他們非常鄭重的說明,對他們自己祖先到臺東縣太麻裡鄉三河村到原住民發祥地的紀念碑前做祭祀儀式。

 

    張百蓉:第二種就是結合了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信仰,在天主教部分舉行彌撒,在基督教是結合復活節舉行禮拜。內容上都是追思先人的意思。

 

    張百蓉:第三種就是臺灣一般漢人所進行的儀式很接近,就是各家自己的祭拜,他們到墳前。這裡有一些區分,有些沒有供品,沒有焚香也沒有紙錢,用自己母語禱告。另外就是擺鮮花和祭品,祭品放的是小米酒,檳榔,總之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或者什麼嗜好就祭拜什麼,甚至墳墓裡有幾位就擺幾份,那棺木放多少人?不一定,有的放一位,有的放兩三位。還有一種更接近我們的做法。我們看到他們的祭品擺在墳前不會帶走,也不會吃,甚至飲料就放在墳前,明年再來,還留在那個地方,也沒有人拿走,那裡活人和死人吃的東西不能混淆,祭拜完的和家族另外辦烤肉聚餐的活動,是家族歡聚歡樂的日子。

 

    張百蓉:這樣表面看起來,原住民是不是過清明節被漢化呢?實際上不是這樣,剛才報告裡已經發現,原住民最原始的祭祀,他們先人葬在屋裡而且在床下,到一定的程度,這個房子就不住了另外遷居。過世的先人埋葬以後,跟他們從此沒有聯繫的,彼此不相往來了,但是是住在一起的。到了日本人統治時代,認為這樣很不衛生,宣導他們把這樣的習俗改變,就是把人葬在室外,於是就會有公募,有機體的墓地。但基本上還是部落和祖墳是接近的。他們有一個觀念,這些人如果是善終就會是善鄰,他就住在我們附近會讓我們很安心。從這樣的觀念可以看到,雖然沒有像漢族人對於自己先人特定的祭拜,但是對於祖鄰可以互佑和感恩,這樣的形式好像跟漢人的掃墓活動類似,但是又多出了在墳前或祭拜之後大家是去歡聚、歡樂、歡唱的。

 

    張百蓉:所以從以上現象我個人有一個小小的推論,表面來看,好像是漢化的儀式,真正在後面推動轉動的力量是祖陵護佑的文化。臺灣三年前有一場水災,原住民很多的部落受到嚴重的損壞,在去年終於有了永久屋的建造,也讓一個村落一個村落住在一起。但是在村落裡面我感覺是空空蕩蕩的感覺,本來以為那是我自己的感覺,和他們談起來,他們覺得對啊,這裡雖然看起來很舒適,房子也很新穎,但是心裏面空空的,因為我們祖先不在這裡,還留在原來的部落。所以在前幾天還講,過幾天清明節也要回去掃墓了,有的全部已經淹沒了,根本沒有辦法找到墳地,有的祖墳還在,他們要像漢人一樣,跋山涉水的祭拜祖先。這就是我了解臺灣原住民的清明活動和我們清明活動的關係。以上就是我的報告,謝謝!

相關焦點

  • 第五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開幕
    中國臺灣網4月1日介休消息 4月1日上午,以「走進清明源地,體驗清明文化」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在山西介休市綿山風景區開幕,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李炳才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本屆文化節將以寒食文化學術研討為主,來自臺灣、香港等地研究歷史、民俗、倫理等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者、同胞將共聚一堂,共同研討寒食文化。
  • 讀詩|古詩讀清明1:清明與寒食
    可見唐宋時代清明祭祖之事已是常態,所以清明祭祖的習俗應該更為久遠。據資料記載,唐代由於官吏回鄉掃墓,經常有延誤政事的,於是唐玄宗頒布政令開始規定清明寒食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因為非專業人士,只能到到此為止。有興趣的可以再搜集其他資料。
  • 各地清明「寒食」味道盤點:油炸撒子、清明糰子
    各地清明「寒食」味道盤點:油炸撒子、清明糰子 2016-04-01 11:09:30」味道大盤點  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除了祭祖和踏青,品嘗「寒食」也是一大特色。
  •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寒食、清明的來歷
    你我君臣流亡在外,飽經風霜,深知民間疾苦,但願日後你多思治國之方,做一個清明的國君。」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晉國忠勝奸敗,迎他回去做國君。在回國的途中,車將至國都,他望著那條和他流亡作伴的破破爛爛的蓆子,倒有點兒不稱心,信手用劍挑下車去。車後邊的介子推拾起那條爛席,深思了一陣,悄悄的回家去了。重耳當了國君,把流亡期間跟隨他的人都封賞了,卻忘記了介子推。
  • 清明寒食,閩南人用潤餅包盡萬物
    「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自寒食節與清明相融合後清明吃寒食也漸成定例在閩南,保留寒食食俗之遺風的非潤餅菜人們將用麵粉做成的餅皮中包裹多種菜蔬而後捲成圓柱拿著吃的食物作為寒食做到「春到人間一卷之」一說閩南人這種吃法是唐宋時隨中原人南遷傳入的
  • 中小學必背10首清明寒食古詩詞,畫疫情生活腦圖輕鬆學
    如圖《清明寒食古詩詞,疫情生活腦圖》:清明寒食古詩詞,疫情生活腦圖首先,第一組古詩以節氣本身為出發點,選取4首(綠色):從清明節氣本身的傳統節氣、節日屬性、氣候特徵來學習四首古詩詞,即杜牧的《清明》應和清明節氣的氣候及祭祀習俗,韓翃的《寒食》
  • 寒食,中國人自己的感恩節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寒食》詩,是唐代詩人韓翃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因著這首詩,人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節日:寒食。一千年過去了,寒食幾乎被大家遺忘了。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
  • 過清明吃寒食 泉州古早味"潤餅菜""清明粿"
    過清明 吃寒食「潤餅菜」和「清明粿」是不少泉州人清明時節必吃的傳統古早味每年清明前後,泉州的許多人家會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潤餅菜。久而久之,許多地方便在寒食節中創造出各式的「寒食」,歷經數代沿承至今,成了一道道獨特的清明時令小吃。在閩南地區,「潤餅菜」和「清明粿」便是清明前後,人們常吃的傳統古早味,它們都包含著初春時節的應季食材,通過不同的做法,製成兩道「春意盎然」且帶有閩南風味的特色美食。
  • 清明、寒食、上巳:古代情人節,踏青、修禊、約會、野合文化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後來又吸收了上巳節的內容,才演變成我們所知道的現在這樣子。
  • 白居易《寒食江畔》詩詞賞析: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白居易《寒食江畔》詩詞賞析: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文:枯木《寒食江畔》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一生仕宦前期頗受挫折,晚年則順達,總體來說還算平穩。白居易於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和比自己小八歲的元稹同科登第,同授秘書省校書郎,從此開始兩人近三十年交情。
  • 寒食清明詩中的節日風俗——踏青遊玩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王維:《寒食城東即事》)「園林過新節,風花亂高閣。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酒綠河橋春,漏閒宮殿午。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 清明寒食節,這些特色小吃是清明節的代表,寒食不寒心,致敬英雄
    當然清明節現如今是掃墓祭祖,祭奠祖先,不過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們全國人民都在祭奠為了人民安全犧牲的英雄,寒食不寒心,致敬英雄清明節發展至今,各地的清明節的延續也誕生出了許多的習俗,各地的食俗也是十分的有趣。
  • 江南青團,江西粑,潮汕粿,原來都源自寒食清明
    寒食節、清明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吃糯米製作的清明米果,在江南一帶稱為「青團」,而在廣東潮汕地區稱為「粿」,江西則稱為「清明粑」。一、清明粿起源:清明粿是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源自古代寒食節禁火吃冷食的傳統,寒食禁火的做法了追溯到遠古初春時期的改火舊習,春秋時代晉文公為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而正式設立「寒食節」,因為寒食節前後不可生火煮飯,所以「青團」這類無須加熱也可食用的食品就會提前做好,用在寒食節充飢,後來經過多代改良,演變成清明節美食。
  • 10首寒食詩詞,回味古時的節日習俗
    寒食的傳統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寒食》唐代:孟雲卿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甦,蕩漾著明媚的春光。玉爐中名香將盡,殘煙依舊飄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來,頭戴的花鈿落在枕邊床上。海燕還未歸來,鄰家兒女們搶先玩起了鬥草遊戲。江邊的梅子已落,綿綿的柳絮隨風蕩漾。零星的雨點打溼了院子裡的鞦韆,更增添了黃昏的清涼。
  • 清明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
  • 從詩歌中體會古代寒食清明節的風俗——宴遊文會
    (皇甫冉:《清明日青龍寺上方賦得多字》)以上兩首詩反映的就是寒食清明節的宴遊文會。宴遊文會本不屬於節日風俗。首先,在唐以前寒食清明節中無此風俗,在唐代也沒有明文規定;其次,宴遊文會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最後,它也不是單獨屬於寒食清明節。只要是春天的節日都可以踏青遊玩,比如上等;但是,踏青遊玩已無可爭議地被人們認為是寒食清明的重要風俗之一。
  • "清明時節雨紛紛"經典清明詩詞賞析
    以下就為網友們搜羅了一些經典的清明詩詞: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 詩詞裡的清明 清明必讀的十首最美古詩詞 有關清明的古詩詞
    2018最新關於清明節說說個性籤名 清明寄哀思句子思念親人  清明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天帶大家讀幾首古詩詞中的傳世經典之作,一起感受一下我們古人面對清明節時的心境。  1| 這第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關於清明節的詩句: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的深切感情,我們一起來看看《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的原文及作者簡介。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原文  龍頭舴艋吳兒意。筍柱鞦韆遊女並。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螟。已放笙歌池院靜。
  • 清明讀詩:自嘆清明在遠方桐花覆水葛溪長
    原標題:清明讀詩:自嘆清明在遠方 桐花覆水葛溪長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著無數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