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孔子並稱,幾句話挑明君子有三樂,「亞聖」果非浪得虛名

2020-12-21 笑談說聲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

曾經孟子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君子三樂」,就是指君子的三種人生樂趣。這段話告訴我們,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指的是這樣的三種人生樂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沒有什麼災病事故,從而得以躬行孝悌,這是第一樂;為人處事合乎道義,上不愧對於天,下不羞對於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獲得內心的安寧,這是第二樂;第三樂是君子傳道、育人所獲得的快樂,即能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對他們進行教育,從而使君子之道遍傳天下、造福社會,這是第三樂。

據朱熹《孟子集注》所載,朱熹認為,家人平安之樂乃「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決於天意。第一樂,「父母俱存」,父母都很健康,那我們就很有福氣,家有二老就如有二寶;「兄弟無故」,兄弟也都生活得很好,沒有意外,這叫天倫之樂。每次重要節慶聚會,兄弟都有講不完的事情。小時候我們家裡窮,買一支冰棒,每個人咬一口,那個味道真是非常令人回味。現在都有錢了,吃起來卻沒有當時快樂。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誘惑,可能是權力、可能是財帛、可能是美色、也可能是口腹之慾,正確對待這些誘惑,嚴格克制約束自己,明確信仰、堅定信念,在前行的途中不被欲望所左右,方能不負初心、坦坦蕩蕩,為官者才會真正愛民為民、執法者才會公正公平。人人為君子,心中坦蕩,則貪腐不存。正所謂:「人能克己,則仰不愧,俯不怍,心廣體胖,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這就是孟子口中的第二樂。

教師職業的勞心勞力、社會地位、勞動報酬確實很難讓我們說我們是幸福的,特別是每天面對一群時而調皮搗蛋,時而闖禍的孩子,有時是感覺不到幸福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事實上很多教師在享受著教育、體驗著幸福,他們以多元、多姿、多態的幸福觀詮釋著什麼是教師的幸福,他們知道怎樣才能在平凡、清貧、煩瑣中不斷汲取幸福和快樂的元素,他們看著孩子一天天的蛻變由衷的高興。

看了相信大家都很感慨,很多人到了四五十歲的年齡後,回顧當年二三十歲所奮鬥的時光,一路走來不知道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很多時候多忘了身邊的風景,到了老時才想開了,想要做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孟子幾千年前就道破了人生追求,圖的不就是一個開心嗎,但是至今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不知道是現實的無奈,還是現實的無奈。

相關焦點

  • 孟子三樂,你做到了嗎?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 「亞聖」孟子說過三句話,足以影響一個男人一生的命運!
    他本人親自修訂整理了「六經」——《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樂經》、《春秋》,除了《樂經》遺失以外,其他著作都有傳世。而由他的弟子編纂而成的《論語》更是詳細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舉止,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作品,由於孔子的博學多識,後世尊稱他為「聖人」。
  •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三樂」是指哪三樂?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盡心章句上》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請問「三樂」是指哪「三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出自《孟子·盡心上》。直白的翻譯就是: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君子有三樂》:家庭平安之樂,心地坦然之樂,教書育人之樂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我覺得這樣的「三樂」思想,對於孟子這樣的大教育家來說,是非常樸實的,一切以人民平安健康,安居樂業,坦蕩做人,奮發進步為出發點,令人景仰!君子有三樂《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君子如梅,性喜孤寒;高潔雅然,出口成譚。君子如蘭,性格恬淡;芙蓉玉面,桃花紙扇。君子如竹,性情溫婉;胸懷偉岸,清逸非凡。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將「君子」全面引用到士大夫及讀書人的道德層面上,他本人也常以君子的德行來要求自己。說到君子,被尊為亞聖的孟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樂」,筆者接下來就為各位介紹一下這三樂究竟指的是什麼吧。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秒刪) 據《孟子 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 孟子有三樂,曾子有三思
    1、孟子有三樂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稱霸天下卻不算其一。哪三種呢?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完這三樂,又重複說:「君子有三種快樂,稱霸天下卻不算其一呀」。怪不得那些統治者不用他呢,在統治者看來,所有不以稱霸天下為目的的學說都是耍流氓呀。而在孔孟看來,所有不以仁義為目的的統治也都是耍流氓呀。道不同,不相為謀。OK,散!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據《孟子 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 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 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 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都有哪「三樂」?
    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2011江西高考作文點評:孟子三樂
    2011年是江西省實行新課標教材高考的第一年,在寫作這一塊的考查上略有變化。設計了一道綜合性「語言表達題」來考測語言表達,分值15分,字數200左右。將大作文減少10分,為50分。字數由原來的「不少於800字」降至「不少於700字」,目的是提高語文試卷的效度和區分度,提高語文命題對整個高考的貢獻率。
  • 孟子眼中的「快樂」和「君子的形象」
    孟子的譬喻中,賢者有三,一是堯舜,二是周公相武王,三是孔子。之所以他們被評選為賢者,是因為他們真正是服務人民的人。同樣,孟子的理想不是要自己一統天下,而是要協助君王治理天下,與前述聖賢一樣,承擔起天下太平的責任。
  •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孔孟之道」為像思想的根本,而孔子、孟子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萬世尊崇,其學說並非完全平行的兩條軌跡,實在是相互融合,有共同的宗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孟子「三樂」實為「君子之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天下最大的善舉。求神拜佛不如孝敬父母,父母就是你世間最大的活佛。
  • 君子有三樂,你懂多少?
    「君子三樂」語出〔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認為君子有三種事情是最快樂的,但是君臨天下這件事並不包括在內。
  • 君子之道與為君之道什麼聯繫?二者如何兼顧?孟子早已給出了答案
    「亞聖」孟子「亞聖」孟子,繼承並發展孔子之學,是儒學學術興盛和後世流傳的關鍵人物。孟子發揚了孔子「仁」的思想,發展成完備的「仁政」學說,成為他思想的核心。此外,孟子對孔子的其他思想也有進一步的闡釋。《孟子》的教誨從個人到國家,涉及心誠、孝悌、交友、讀書、為臣、治國、王道等各方面,體現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 歷史上被稱四聖:文聖、亞聖、詩聖、武聖,誰是真正「聖人」
    文章歷史上被稱四聖:文聖、亞聖、詩聖、武聖,誰是真正「聖人」系百家號文逗趣史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文/板橋中國歷史悠久,歷史上的名人名仕也是不少,真要說起來可能幾天都說不完。不過古人對於這些英雄好漢也是評判不已,他們的標準和我們可能也有所差距,但是但凡被他們稱為「聖人」,這個人一定在某方面的能力十分突出,古人對於「聖人」二字也是不會亂用的,而我們歷史上真就有「四聖」:文聖、亞聖、詩聖、武聖,那麼他們之間誰才是「聖人」呢?
  • 2011年高考作文真題(江西卷):孟子三樂
    2011年高考作文真題(江西卷)題目:孟子三樂要求: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樂」為主題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字數700字左右;小作文要求根據印象對魯迅進行評價,要用自己的觀點進行表達
  • 「君子三樂」:快樂的「最大公約數」
    那位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好像比他過得好一點,曾說道:「我一生的真正純粹幸福的日子,總共僅有十四天。」倒是一位又盲又啞的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海倫·凱勒真誠地說過:「生活是多麼美好啊!」  這是為什麼?因為人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由於主客觀條件和環境的差異,往深裡說是價值觀不一,對快樂的理解和認知各有各的不同。
  • 至聖為孔子,亞聖為孟子,其餘兩聖呢?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他是儒家的始祖,第一個提出「有教無類」主張的人,曾經收了三千弟子,不論出身,因材施教,其教育後人的理念幾乎相當於我們現在教育學生的理念,在兩千多年前有如此想法和教育措施,可想而知他的思想多麼先進。
  • 今有聖誕快樂,古有君子三樂,我們當以何為樂?
    戰國時期亞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簡單來說就是,君子有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父母親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這是一種快樂;上不慚愧於天,下不慚愧於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
  • 儒家學派的孟子一生在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樂趣呢?
    孟子是一個特別喜歡找快樂的人。我們來看看他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也領會體悟一下。孟子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君子(孟子當然是君子,有一句他的名言大家可能都聽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非常剛正,坦蕩的一個人)有三件事很快樂,而稱王稱霸不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