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
曾經孟子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君子三樂」,就是指君子的三種人生樂趣。這段話告訴我們,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指的是這樣的三種人生樂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沒有什麼災病事故,從而得以躬行孝悌,這是第一樂;為人處事合乎道義,上不愧對於天,下不羞對於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獲得內心的安寧,這是第二樂;第三樂是君子傳道、育人所獲得的快樂,即能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對他們進行教育,從而使君子之道遍傳天下、造福社會,這是第三樂。
據朱熹《孟子集注》所載,朱熹認為,家人平安之樂乃「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決於天意。第一樂,「父母俱存」,父母都很健康,那我們就很有福氣,家有二老就如有二寶;「兄弟無故」,兄弟也都生活得很好,沒有意外,這叫天倫之樂。每次重要節慶聚會,兄弟都有講不完的事情。小時候我們家裡窮,買一支冰棒,每個人咬一口,那個味道真是非常令人回味。現在都有錢了,吃起來卻沒有當時快樂。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誘惑,可能是權力、可能是財帛、可能是美色、也可能是口腹之慾,正確對待這些誘惑,嚴格克制約束自己,明確信仰、堅定信念,在前行的途中不被欲望所左右,方能不負初心、坦坦蕩蕩,為官者才會真正愛民為民、執法者才會公正公平。人人為君子,心中坦蕩,則貪腐不存。正所謂:「人能克己,則仰不愧,俯不怍,心廣體胖,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這就是孟子口中的第二樂。
教師職業的勞心勞力、社會地位、勞動報酬確實很難讓我們說我們是幸福的,特別是每天面對一群時而調皮搗蛋,時而闖禍的孩子,有時是感覺不到幸福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事實上很多教師在享受著教育、體驗著幸福,他們以多元、多姿、多態的幸福觀詮釋著什麼是教師的幸福,他們知道怎樣才能在平凡、清貧、煩瑣中不斷汲取幸福和快樂的元素,他們看著孩子一天天的蛻變由衷的高興。
看了相信大家都很感慨,很多人到了四五十歲的年齡後,回顧當年二三十歲所奮鬥的時光,一路走來不知道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很多時候多忘了身邊的風景,到了老時才想開了,想要做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孟子幾千年前就道破了人生追求,圖的不就是一個開心嗎,但是至今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不知道是現實的無奈,還是現實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