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響起來,歌兒唱起來,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這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是人們增深感情的重要紐帶。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的習慣,臺灣也不能例外。
與大陸相差無幾,臺灣過年習俗看這裡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蔔在臺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臺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過春節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著一疊紅紙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這叫「留帖」。
與港澳相比,臺灣在傳統上跟大陸更親近些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裡裡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昭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而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親緣血統、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等均與大陸,特別是福建閩南地區息息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與大陸民間要更加接近些。
臺灣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也舉行「祭灶」儀式,在除夕之前,臺灣同胞也都要進行全面大掃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的「掃塵」活動,之後開始置辦年貨,一直忙到除夕。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這一餐當然格外豐盛,相當於大陸的年夜飯。年夜飯的很多講究也和大陸大同小異。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兩岸春節文化彰顯了共同的文化特質
兩岸的傳統節日眾多,但農曆新年「春節」是兩岸共同的、最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兩岸都會在春節期間說好話、祈福拜年,如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年年有餘、身體健康等等;其他如貼春聯、敘家常、賞花燈、品年菜、逛廟會、搶頭香等,都是兩岸共同的文化習俗。
兩岸共同的春節文化習俗,已反映出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內涵;在兩岸存在政治分歧的今天,文化的交流最能夠促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增進彼此的情感和認同,應該積極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