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賞雲南民族歌舞,學藏語吉祥話
臺灣人過春節有「走春」傳統,許多家庭會選擇在新春假期到廟宇拜拜,祈求來年平安吉祥。正月初四,佛光山依然遊人如織、人山人海,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文藝表演——「孔雀開屏?諸事吉祥」,2月5日起,每日兩場雲南民族歌舞,吸引民眾觀賞稱讚。
「剛剛表演雜技的那幾個小朋友年齡看起來都好小,看到他們努力演出的樣子,我真的很感動,為他們點讚!」 專程從臺北北投來到佛光山過春節的黃女士說,她們一家能看到這麼豐富多彩的展覽、吃到美味的雲南美食、欣賞精彩的雲南歌舞表演真的非常開心。
「這是我們第二次到臺灣演出」,雲南民族歌舞表演藝術團團長、昆明市民族歌舞劇院副院長楊洲介紹,去年歌舞團在佛陀紀念館共演出60餘場,數十萬觀眾觀看了表演,「今年準備的節目內容更豐富,藝術形式融合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情、人文等元素。」
演出以《賀新春》開場,紅紅火火、喜氣洋洋的舞蹈融合了雜技、舞獅等技巧,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由雲南藏族歌唱家扎西多吉和拉茸央宗帶來的歌曲《吉祥新年》,把觀眾帶到了壯闊的雪域高原、神秘的香格裡拉,現場觀眾也和著音樂熱情地打起節拍。「扎西德勒!」「扎西德勒!」一時間演出大廳裡,這句寓意吉祥如意的藏語此起彼伏,扎西多吉現場教學,大家互道「扎西德勒」,送上新年祝福。
隨後,紅土高原漢子手持牛角登臺,為大家獻上了《牛角舞》,剛勁有力的舞姿展現了雲南彝族人民耕牛的場景;民樂組合《竹林深處》帶大家體驗到了西雙版納的傣鄉風情;在歡樂的雜技表演《阿細跳月》之後,表現雲南26個民族同歡同慶的《打歌》將演出推向了高潮。
這次以「弘揚中華文化、共賀新春佳節」為主題的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交流系列活動由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和昆明市民族歌舞劇院承辦的,以「孔雀開屏?諸事吉祥」為主題的文藝表演於2月5日在佛光山和臺灣民眾見面,每天兩場,演出將一直持續到2月14日,此外,還將赴南投縣舉辦兩場燈會專場演出。
一杯普洱兩岸情 雲茶聯誼慶新春
自大年初一開始,「諸事吉祥·雲茶聯誼」茶文化交流活動在高雄佛光山與臺灣民眾見面。這是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交流活動系列活動之一,每天三場的普洱茶品鑑會座無虛席,並將持續到2月13日。
普洱茶歷史悠久,清代乾隆皇帝喝了由雲南進貢的普洱,頓感耳清目明,輕鬆不已,忍不住吟詩一首:「點成一碗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從此「金莖露」就成了普洱茶的雅號。
據了解,每場品鑑茶會在沐手禮賓、靜心調息、普洱茶品鑑等內容中,還穿插了茶道美學表演、普洱茶主題講座。專業講師從地理位置、歷史軸線、製作工藝、品鑑技巧等方面向到場民眾傳播普洱茶文化,讓茶友們收穫滿滿。
徐女士是一位在高雄從事金融行業的茶友,她的家裡收藏著各種名茶,「大紅袍、鐵觀音、龍井、普洱我平時都會喝,為了儲藏普洱,我特意從雲南買了大大小小的甕放在家裡。我也是每場必到的,因為要學到這麼多普洱茶的專業知識很困難,可能需要專門跑到雲南去研修。通過這幾天過來品茶、包括有茶藝師的講解,真的有激發我再到雲南去的願望,特別想去一趟西雙版納。」
小小一杯茶,如何從湯色、純度、厚度、口感、餘津、香型、氣蘊、力度等方面品出杯中滋味,也許並不僅僅是技巧層面的品茗,更有著對生活的感悟,對自我的審視。
雲南省普洱茶協會常務副會長楊雲鵬女士表示:「很多臺灣朋友表現出對雲南普洱茶濃厚的興趣,我感到非常開心。有幾位茶友每場必到,不斷跟我們茶藝師交流、學習,特別令人感動。」
來自臺灣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的朱老師是一名茶藝愛好者,聽說佛光山有雲茶聯誼活動,她每天搭乘公交車從高雄過來,單程需要一個半小時。自2月5日的第一場奉茶活動開始至今,無一場缺席,「我喝了三十幾年茶了,十年前去過雲南,第一次嘗到生普(普洱茶生茶),喜歡得不得了,聽說在佛光山有這個活動,那我一定要來。」朱老師腿腳有些不方便,從佛光山車站走到雙閣樓還有一段距離,當被問到來品茶的路途上會不會很辛苦時,朱老師笑眯眯地說:「走一走、歇一歇就好啦,畢竟機會難得嘛,之後幾天我還會再來。」
來自屏東的陳女士說,這次喝到的普洱與之前喝過的很不一樣,超級好喝,生津止渴,嘴裡還會有回甘,「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雲南的普洱茶這麼好喝!」
「喝茶、品茶很容易讓我們的心靜下來,當我們用心品嘗一杯茶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在跟自己的心對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品過普洱茶後說,「佛門中常說茶禪一味,透過喝茶來修心、養性,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雲南的普洱茶確實有它的特色。」心保和尚表示,雲南文化走進臺灣、走進佛光山,對於雲臺兩地加深了解和交流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彼此多了解,彼此多吸收,互相豐富我們文化的內涵。」
根據主辦方介紹,2月18日還將在臺北書院舉辦「十萬青年同飲一杯中華茶」文化交流活動。屆時,兩岸100餘名青年將歡聚一堂,以茶為媒,以茶會友,架起傳播交流中華茶文化的緊密橋梁。
「歡樂春節·河北文化月」高雄佛光山登場
「河北文化月」活動早在春節前夕就在佛光山拉開帷幕。春節期間,河北的武強年畫、井陘拉花、劉吉舞獅三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登臺」表演,為臺灣民眾假日文化生活增添喜氣。
其中,武強年畫展將持續到4月7日,現場的製作體驗讓不少參觀民眾躍躍欲試。有著「北獅王」稱號的劉吉舞獅,以粗獷熱烈的表演為大家帶來節日的祝福,在佛光山掀起「獅舞潮」。
為了更好地與觀眾互動,舞獅團增加了小獅子的表演。憨態可掬的小獅子非常有觀眾緣,很多觀眾試圖摸摸小獅子的頭,演員們也都非常配合地與觀眾進行親密接觸。
作為河北劉吉舞獅技藝的傳承人,盧春玲說,這是她第一次來到臺灣帶隊表演,希望能與當地的舞獅團隊切磋技藝。「我們的表演結合滄州的武術、吳橋的雜技,比較粗獷兇猛,展示北方人的那種豪壯。希望我們的演出能給臺灣同胞的春節增添歡樂,讓大家喜歡北獅。」
據介紹,河北拉花表演團曾多次出訪參加國家和河北省組織的「歡樂春節」活動,在大陸舉辦的各種春節廟會活動中享有盛譽。井陘文化館館長王雪梅表示,這回是第一次來臺灣過年,非常興奮,非常喜歡臺灣佛光山濃濃的年味,也希望井陘拉花這種地域特色鮮明的舞蹈形式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喜愛。
來自河北的武強年畫已於1月26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第二展廳開展,年畫穿越海峽給臺灣民眾帶來了河北人民的吉祥祝福,年畫與民眾的文化生活產生互動和關聯。
本次「河北文化月」活動由河北省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聯合舉辦,也是2019年河北省文化旅遊廳 「歡樂春節·美麗河北」系列推廣活動之一,在河北武強年畫博物館、河北冀臺文化交流中心等部門的協助下,武強年畫、井陘拉花、劉吉舞獅三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赴臺,豐富了臺灣同胞春節期間的文化生活。
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也於大年初一在高雄登場,並將持續到2月19日。其中,河南民俗藝術展集中展出136件中原文化遺產珍品,包括「朱仙鎮木版年畫」,針法細密、格調高雅的開封汴繡,以及洛陽剪紙、方城石猴、豫北泥塑等。
福建省雜技團第十次赴澎湖春節演出
在澎湖舉辦的菊島兩岸藝術節上,福建省雜技團一連三天獻上精彩的節目。全場表演近兩小時,高潮迭起,高超技藝獲得觀眾如雷掌聲。
福建省雜技團團長塗國柱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此次演出的動人點滴:「澎湖第一場演出,連過道都坐滿人,演出倍受歡迎」,「精彩演出感動觀眾,送的黑糖糕太好吃了,感謝澎湖鄉親」,「感受雜技魅力,共享閩臺親緣」……
表演主題為「幸福啟航」,以「憧憬、啟航、夢想」三段式篇章敘述,由近20個雜技節目及技巧組成,包括《鞦韆》《軟功》《蹬鬥笠》《球技》《單杆》等,其中,《抖槓》《地圈》更是國際獲獎節目。
福建省雜技團編導、《幸福啟航》總導演鄭巧莉說,《幸福啟航》是該團為澎湖鄉親全力打造的以海洋文化為主題、以船員工作生活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新劇目。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把即將赴西班牙比賽的節目《繩技》《空竹》也融入劇中。《幸福啟航》通過精心的藝術編排,以高難精湛的雜技技巧、炫彩奪目的舞美效果、身臨其境的演出場景,表現了船員戰勝風浪、勇往直前、達到幸福彼岸的感人情景。
此前,福建省雜技團自2008年起9次在春節期間應邀赴澎湖演出,共完成55場公演,為超過5萬人次當地觀眾獻藝,成為澎湖鄉親不可或缺的「春晚盛宴」。
塗國柱說,雜技藝術生產周期長、創新難,面對的又是相對固定的澎湖鄉親,為了讓他們感受到不一樣的精彩和驚喜,團裡每年投入大量經費,進行長時間刻苦訓練和精心編排。
據介紹,福建省雜技團在澎湖的每次演出都非常成功,演出前一個半小時,就有大量鄉親在演藝廳前廣場排起長隊。容納1000人的演藝廳人山人海,連過道上都坐滿了觀眾。不少觀眾成了每年必看演出的鐵桿雜技粉絲。
福建省雜技團藉助閩臺文化交流的地緣優勢和福建雜技品牌優勢,曾連續3年派出強大陣容赴金門演出,連續2年赴馬祖演出,還應邀赴臺中市參加第三屆海峽論壇閉幕式演出,臺北、臺南、高雄等地也留下福建雜技人的足跡。塗國柱表示,今後該團將繼續加強雜技藝術創新,積極參與閩臺文化交流。
澎湖縣長賴峰偉表示,兩岸文化春節交流已邁入第12年,成為鄉親最期待的春節盛事,感謝福建雜技團不辭辛勞遠道而來,為鄉親帶來高水平節目,讓鄉親感受年節歡樂氣氛。
「2019年菊島兩岸藝術節——春節公演」雜技專場晚會《幸福啟航》在2月5號(初一)、2月6號(初二)下午共進行4場公演。
(策劃編輯:任媛;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你好臺灣網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