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一導遊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稱,一對寧波年輕夫婦跟團去日本旅遊,住在名古屋,退房時竟把酒店房內多功能馬桶蓋卸下帶走,酒店發現後,打電話給導遊並報了警。事件隨後在網上持續發酵,受到廣泛關注。
赴日遊客帶走酒店馬桶蓋
據該公眾號稱,一對中國寧波的年輕夫妻跟團去日本旅遊,離開名古屋一酒店時,把房間內的多功能馬桶蓋拆卸下來並帶走。酒店發現後立即聯繫團內導遊,並報了警。此事引發網友熱議。筆者在網上熱傳的截圖中看到,一位疑似該旅行團導遊在聊天時稱,「我客人把名古屋東橫酒店的馬桶蓋給帶回來了!拿什麼不好竟然偷馬桶蓋!酒店現在要我郵寄回去,我還跟酒店說我客人沒拿,後來再三確認,真丟死人了。」
據上海春秋旅行社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負責人楊先生介紹,通過公司調查,該夫妻系來自浙江台州的兩位80後,帶著孩子於9月底報名參加了10月17日至22日從寧波港出發的日本六日遊。
10月17日到達日本後入住名古屋的東橫inn酒店,倆人想把房間裡的兩張單人床拼在一起,搬床的時候看到了床下的馬桶蓋,「以為是上一位客人遺落的,產生了『貪小』的心理,才把馬桶蓋帶走」。
楊先生表示,在該旅遊團10月18日退房後,酒店方面發現馬桶蓋被拿走,隨後聯繫了導遊,當時旅遊團在去富士山酒店的路上,夫妻倆經導遊幫助已經在當天晚上把馬桶蓋寄回酒店,後來又做了書面道歉。
遊客已寫道歉信
事情發酵以後,19日,浙江東港旅行社負責人提供了一份由遊客手寫的書面道歉,內容如下:
本人在2016年10月17日晚入住名古屋東橫941房間,在床底下發現一個盒子,以為是前一位住戶遺落物品,抱著貪小便宜心理,將此物帶出酒店。上大巴車之後,導遊通知該物品為酒店物品(備用馬桶蓋),本人當即答應導遊歸還此物。由於行程原因不能立刻郵寄回酒店,給地接社、酒店等單位造成麻煩,本人由衷表示歉意、懺悔,希望酒店、地接社能夠寬大處理此事件,這種不當行為,保證不會再發生,非常抱歉。
據領隊陳女士向寧波市旅遊局陳述事情經過稱,地接導遊18日上午10點接到酒店電話,在入住富士山酒店後,陳女士和地接導遊詳細了解了情況,她找客人了解此事,客人承認自己拿走了,不過已經在當晚寄還給東橫inn酒店了,導遊告訴她酒店不再追究責任,客人也會在最後一天入住東橫inn酒店時會當面和酒店道歉。
20日上午,筆者從寧波市旅遊局工作人員處證實,該夫妻已將馬桶蓋歸還,當事人也已經手寫了道歉信。「我們需要下一步更好地引導遊客。」工作人員說,目前,該旅行團遊客及導遊仍在日本,將於10月22日回國。
涉事遊客已向單位提出辭職
日前,寧波有關部門 「闢謠」說,遊客不是寧波人。但是有網友表示,是寧波人還是台州人並不重要,從日本視角來看,事件的主角就是中國人。19日,筆者了解到,李先生和陳女士都是浙江台州人,陳女士是浙江一家商業銀行台州經濟開發區支行客戶經理。
由於此事迅速發酵,當事遊客承受了巨大壓力,目前情緒很不穩定,將提前回國。
筆者了解到,當事的台州遊客家境不錯,夫妻倆一個做生意,一個是企業職員,平時在單位裡工作很勤奮,經常加班。事情發生後,當事遊客已主動向單位提出辭職。
張 麗
「順走」日本馬桶蓋丟了誰的臉
日本的馬桶蓋又火了。浙江客人將入住酒店的馬桶蓋帶走這一信息在朋友圈發酵後,迅速引發輿論狂潮。諸如「丟盡了國人的臉」、「丟人丟到日本去了」之類的說辭,全來了。寧波市旅遊局負責人也忙不迭「撇清」,拿走馬桶蓋的事是真的,遊客也確實是從寧波出境的,但「絕對不是寧波人」。
遊客拿走並非屬於自己的物品,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動因,都是不應該的。即便是事後已道歉並歸還,其行為屬於嚴重的過錯行為。錯了就是錯了,這沒什麼好辯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報導特別提及,李先生和陳女士夫婦是 「一家三口出遊」,這意味著,這一對夫婦可能是當著年幼的孩子面做出了這樣的行為,這樣的「身教」對於下一代健康成長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從已披露的道歉信看,這對夫婦自認是「貪小便宜」,其實,這不過是其日常行為及認知邏輯的自然呈現而已。已經習慣了「順手牽羊」,也不認為這樣的 「昧人財物」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一有機會,自然就會心動手癢。這也表明,此二人的道德水平與行為準則確實有了偏差、出了問題。無論是從道德還是從法律的層面看,拿人財物的行為均不可取,非有事實的教育甚至是必要的懲戒,不可能會長記性。
但如果說這倆中國人丟了國人的臉,則又不免打擊面太大。中國每年出境遊的人數過億人次,且還在持續增長。據日本國家旅遊局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僅今年7月中國赴日旅遊人數就達73.14萬人。如此巨量的人數出遊,即便出現一點不文明行為,也屬於個例,丟的是他們自己的臉面,似乎並不能、也不應該上升到「國人的臉面」這樣的高度。
說到底,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公民的教養是公民個人及公民之間的事,涉及不到公民與國家之間,也與其他公民沒有關係。個別人出了事,只是其個人德行的問題,與廣義的中國人沒有關係。
當然,這樣的尷尬事件也是一個反面教材,提醒人們一定要注意個人行為的邊界,就像亞里斯多德在《倫理學》中談到的,守法和虔誠,是所有公民都必須具備的。一旦失去了這些公民最可寶貴的素質,則隨之垮塌的,不僅僅是個體的聲譽,還有可能連累其他人背上無妄惡名。 鑫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