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弱還如舞
花嬌欲有言
虞美人植株纖秀,花朵輕盈,色彩豔麗,似美人迎風輕舞,妖嬈動人。
虞美人,又叫麗春花、賽牡丹、錦被花、百般嬌、蝴蝶滿園春、虞美人花。據《辭海》記載,它原產自歐洲,但至遲在明代即已傳入我國。《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一二四卷引明代王世懋《花疏》曰:「虞美人,一名滿園春,千葉者佳。」成書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陳淏子的《花鏡》曰:「虞美人,江浙最多,叢生,花葉類罌粟而小,一本有數十花,莖細而有毛髮,蕊頭朝下,花開始直,單瓣叢心,五色俱備。姿態蔥秀,因風飛舞,儼如蝶翅扇動,亦花中妙品。」
傳說故事
虞姬的化身
虞美人名稱的由來,有著一個浸染著美人鮮血的動人故事。在楚漢相爭之時,項羽被劉邦困於垓下,其妃子虞姬看到大勢已去,為了消除項羽決戰的後顧之憂,便拔下項羽的佩劍自刎身亡。後來項羽戰敗,在烏江岸邊自刎,到了第二年,虞姬的墓前開滿紅色的花朵,人們說這些花朵是虞姬的血化成,就稱之為「虞美人」,許彥國的《虞美人草行》中有詩云「香魂夜逐劍光飛,青血化為原上草」。
歷代詠頌虞美人的文學作品也多以此事為題,中國的古人們把這種花看做虞姬的化身,稱之為虞美人。細細品味,像虞姬這樣隱忍、堅貞的性格,她所化身的花朵必定是美麗的,而那種美麗又是內斂而不張揚的。「碧血化為江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中國人用虞美人來象徵虞姬的情懷、用虞姬來註解虞美人的美麗,這種對美的深入理解和闡釋實在令人欽佩。
讚嘆虞美人
從詠草到詠花或花草兼詠
縱觀中國千百年來文人詠虞美人的詩詞,大致經歷了由詠草到詠花或花草兼詠的過程。
宋辛棄疾《浪淘沙·虞美人》曰:「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至今草木憶英雄。唱著虞兮當日曲,便舞春風。」這裡借草舞春風言美人在思憶項王。宋姜夔《虞美人草》曰:「夜闌浩歌起,玉帳生悲風。江東可千裡,棄妾蓬蒿中。化石那解語,作草猶可舞。陌上望騅來,翻愁不相顧。」這是借草舞言美人的痴心。
明北澗《詠虞美人草》曰:「春姿忽作秋蓮萎,一寸剛明曾不死。明年原上野花繁,一枝自託華風起。嫋嫋娉娉不成豔,態度淺深生色染。向人慾訴卻無言,寂寞千年恨難掩。芳郊遊女宛轉歌,停車拍手看婆娑。」花枝纖柔,嫋嫋娉娉,花繁豔麗,顏色深淺不一,顯然詠的是虞美人花。
而明徐茂吳《詠虞美人草》曰:「楚宮人去霸圖移,勝有芳名寄一枝。邑露晚妝餘涕淚,臨風夜舞憶腰肢。乍翻尚自疑紅藥,欲刈終難混綠葵。若使靈均當日見,不將哀怨託江蘺。」臨風夜舞,花似芍藥、綠葵,詠花而兼及舞草。又:「紅顏一日盡江湄,芳草能傳易代姿。尚想施朱留片萼,翻疑化碧有丹枝。迎風似逐歌聲起,宿雨那經舞袖垂。徵豔莫教輕委地,徘徊猶似美人貽。」透過飛舞的花草,似乎能想像到虞姬楚歌、楚舞的絕代風姿。
由此可見,明清以來的詠虞美人草詩,實際上多是詠花,或詠花而帶草,花草難辨。但不管詠花還是詠草,都一律在評論著那個風流、纏綿而又悲壯的故事。
此外,《虞美人》也是著名的詞牌之一,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此為名。其中,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中的悲恨幽苦千百年來不知感動了多少人,其曲牌來源亦與霸王慷慨別姬的動人故事有關。
自然野趣的
虞美人
虞美人的花瓣有著一種絲絹般的質感,未開時卵圓形的花蕾上包裹著兩片長滿刺毛的萼片,獨自垂立在細細的花梗上,像極了低頭沉思的少女,嫻靜淡雅。待到花朵綻放之時,萼片脫落,花瓣脫穎而出,彎著的花梗也直立起來,亭亭玉立,無風也自搖,有風更是飄然欲飛,搖曳生姿,極富風韻。
虞美人和罌粟有很多相似之處,人們容易將兩者搞錯。其實雖然兩者同屬罌粟科,但是彼此之間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虞美人全株被明顯的糙毛,分枝多而纖細,葉質較薄,整體感覺纖弱。而罌粟全株光滑並被白粉,包括莖、葉、果等,莖粗壯,莖杆分枝少,葉厚實。虞美人花徑相對較小,花瓣極為單薄,質地柔嫩。而罌粟花朵較大,花瓣質地較厚實,非常有光澤。虞美人果實較小,罌粟的蒴果直徑可達3cm-5cm,鮮時含有較多的白色乳汁(曬乾即為生鴉)。此外,虞美人的莖生葉基部不抱莖,葉和花梗都有剛毛;罌粟的莖生葉基部抱莖,葉和花梗都光滑無毛。虞美人非常適合庭院栽培,作一年生花境或與其它一年生草花組成混栽花境,十分自然野趣,加上種子有較好的自播能力,來年也能繼續出苗並開花。
文章轉載自:綠色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