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澳大利亞輕武器發展史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聲明:本文為新浪獨家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繫。

 

 
裝備AUG步槍的澳大利亞陸軍士兵

MP5系列衝鋒鎗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特種部隊的標準配置


澳大利亞部隊裝備的比利時米尼米輕機槍


FN MAG通用機槍

  1960年代前:大雜燴

  直到澳大利亞被捲入二戰的漩渦時,無論是在北非沙漠與德國人和義大利人作戰,還

是在西太平洋抗擊日本人,他們似乎才尷尬地發現,澳軍裝備的武器幾乎是清一色陳舊的英制武器。在澳大利亞參戰前期,澳軍似乎對空降部隊和突擊隊的作用並沒有足夠的認識和準備。到了1944年,伴隨著戰事戲劇性地逆轉,澳軍在一夜之間倉促成立了空降營,在接下來的軍事行動中,澳軍發現自己裝備的武器在特種行動和叢林作戰中已經嚴重地拖了後腿,特別是短彈倉型的李·恩菲爾德No.1 MKIII步槍和李·恩菲爾德No.4步槍。這兩種槍在早期的歐洲塹壕戰中深得士兵喜愛,但是其沉重的槍身卻令空降部隊和叢林偵察分隊大傷腦筋:他們需要輕型的、最好能實施連發射擊的更大威力的武器。於是澳大利亞政府火速生產了兩種新型武器:澳司登(Austen,澳大利亞制司登衝鋒鎗的英文縮寫)Mark I衝鋒鎗和歐文(Owen)Mark I衝鋒鎗。這兩種槍都使用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澳司登衝鋒鎗是英國著名的司登衝鋒鎗的仿製型,英國政府在1941年向澳大利亞提供了司登衝鋒鎗的生產設備、設計圖紙以及工藝流程等資料。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澳軍並沒有單純地仿製司登衝鋒鎗,而是在保持原槍基本結構的情況下做了一些修改,比如參照了德國MP40衝鋒鎗的摺疊型槍託、復進簧以及擊針部件的設計。該槍由澳大利亞壓鑄件有限公司(Diecaster Ltd.)生產,從1942年6月至1945年,大約批量生產了20000餘支。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最後兩年,壓鑄件有限公司和W.T.卡米克爾贏得了軍隊的信賴。該槍於1941年交付部隊使用,到1944年9月大約生產了 45000支。為了延長其使用壽命,還有多種改進型號陸續推出,使得歐文衝鋒鎗一直在澳軍服役到1960年代。除了澳大利亞軍隊外,英軍於1950年代在馬來西亞鎮壓叛亂的行動中也使用了歐文衝鋒鎗。實踐證明,這種外形粗獷、動作可靠的自由槍機式自動武器,其性能甚至優於湯姆遜和司登衝鋒鎗。

  二戰結束後,澳大利亞的輕武器裝備並沒有多少改變。在朝鮮戰場,澳軍的步兵武器是二戰遺留下來的0.303英寸(7.7mm)李·恩菲爾德步槍,在整個聯軍中,只有澳軍還在裝備老式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所以到了1955年,當在馬來西亞的澳軍換裝英制FN FAL新式步槍時,他們非常興奮。同時澳軍還獲得了美軍轉讓的部分M1卡賓槍、M870雷明頓霰彈槍等武器裝備。而在澳軍所裝備的輕武器中,自己設計生產的就僅有「德高望重」的歐文衝鋒鎗了。

  早在二戰後期,澳軍就開始選擇更合適的武器以適應東南亞地區的叢林作戰。英國人受到美國M1卡賓槍的啟發,1943年也設計出縮短槍管長度、減輕全槍質量的李·恩菲爾德No.5步槍,但該槍的性能並不如其外形一般優秀,由於槍管較短又發射大威力槍彈,射擊時的後坐力很大,表尺也需經常調整,此外還有一些別的小問題。英國在1947年就停止生產該槍了,但澳軍還是相中了它,並美其名曰「叢林卡賓槍」。同樣,「叢林卡賓槍」也伴隨了澳軍在馬來西亞的軍事行動。

  以上基本就是澳大利亞在1960年代以前的輕武器裝備情況,簡要的評價就是:大雜燴。

  1960~1980年代:趨於統一

  1962年,澳軍正式列裝了7.62×51mm的L1A1半自動步槍以取代FN FAL以及其他老式英制步槍。L1A1是FN FAL的改進型,在獲得英方生產許可證後,澳大利亞在Lighgow輕武器製造廠建立了生產線,從此澳軍的制式步槍開始統一。L1A1半自動步槍全槍質量5. 43kg,全槍長1136mm,對有些身材稍小的澳軍士兵而言,這支槍簡直就是龐然大物。於是澳大利亞自己推出了質量更輕,縮短了全槍長的L1A1 F1,但據推測,該槍其實是專門研製的出口型號,供巴布亞紐幾內亞(位於太平洋上澳大利亞的北面)的國防軍使用。L1A1 F1步槍裝有消焰及制退功能的膛口裝置,槍管與全槍長均較L1A1短。澳大利亞特別空勤隊(SAS) 裝備了一些L1A1 F1,因為它比L1A1更適合叢林地作戰。

  面對日益高漲的要求提高班組火力的呼聲,L1A1步槍的全自動型號—— L2A1也應運而生。L2A1自動步槍採用30發彈匣供彈,重槍管,帶有兩腳架,全槍質量為6.79kg。同時澳軍又從槍庫中請出二戰中飽經考驗的布倫輕機槍,將其供彈機構改進為可採用7.62×51mm 槍彈,從而使其再次煥發青春繼續服役,改進的布倫輕機槍被命名為 L4A4。L4A4推出後,由於尺寸、質量都較大,火力持續性不好(30發彈匣供彈)等原因而受到質疑。隨後,澳軍又採用了FN MAG通用機槍,並命名為L7A1,然而彈帶供彈的L7A1還是不能完全讓澳軍滿意。幾經周折,終於在1960年代末裝備美國的M60通用機槍,算是塵埃落定。

  在列裝L1A1半自動步槍的同時,歐文衝鋒鎗退出了裝備行列。澳大利亞軍械部根據部隊使用歐文衝鋒鎗的經驗,提出要研製一種性能可靠、結構簡單、使用安全、易於大批量生產的輕型衝鋒鎗。1962年該槍研製成功,裝備澳軍時被命名為X3式衝鋒鎗,後改為F1式衝鋒鎗。該槍由lighgow輕武器製造廠生產,保留了歐文衝鋒鎗的優點,大量採用衝壓件,簡化了機構。F1衝鋒鎗身上有很多英制斯特林衝鋒鎗的特徵,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發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理論射速達600發/分。儘管F1衝鋒鎗在後來的越南叢林戰中表現卓越,但這支外形和內在質量都強過歐文衝鋒鎗的武器卻沒能獲得士兵更多的寵愛,隨著澳軍開始獲得美制M16A1步槍,F1衝鋒鎗迅速被撤換到民兵、預備役以及警察隊伍中。至此,軍隊中惟一 9mm口徑的武器就是FN大威力手槍了(澳軍稱L9A1自動手槍)。

  1962年對澳大利亞而言事件不斷,年初剛完成武器換裝,年底就遇上突發事件。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Sukarno,印度尼西亞政治家,領導該國從荷蘭的統治下取得了獨立(1949年),是印度尼西亞第一任總統(1949~1966年),後在一次軍事政變中被免職]在12月宣布武裝對抗在婆羅洲的英國政府。武裝衝突一直持續到1966年。這是一場鮮有報導的戰爭,英國軍隊和澳大利亞SAS特種部隊在1965年組成聯合部隊共同對付印尼軍隊。SAS特種部隊先是空降到新加坡,然後匆忙補充了大批美式裝備:M18A1克萊莫地雷(claymore mine,一種鏡片狀、埋於地下的殺傷性地雷)、M26手榴彈、AR15步槍(美國向英國提供的援助)、C-128無線電設備,此外還有英軍的叢林作戰服。就這樣,SAS身著英軍服裝,手持美軍裝備,目的就是想迷惑印尼人,防止在行動中被識別從而暴露身份。一直到1966年蘇哈託(Suharto)發動政變從蘇加諾手中奪取了政權,和平的曙光才慢慢降臨。

  然而剛從印尼的混亂局面中撤出,澳軍又被盟友美國召喚到越戰中來。美國人雖然很快就把M60機槍、M79/M203榴彈發射器、M16/M16A1步槍提供給澳軍,但是澳軍在自己的「越戰顧問」的堅持下,還是儘量使用自家的L1A1半自動步槍。儘管M16步槍在便攜性、火力持續性等各方面都優於L1A1半自動步槍,但澳軍直到1973 年快退出越戰時才開始增加M16的使用數量。澳大利亞基本沒有自己研製的狙擊步槍,所以在狙擊武器的裝備上一直緊隨英軍的步伐。澳軍最早裝備的狙擊步槍是二戰中在歐洲及太平洋戰場都被廣泛使用的李·恩菲爾德No.1 Mk III步槍,配用澳大利亞的1918型瞄準鏡。該槍後來被No.4 Mark1(T)狙擊步槍所替代。No.4 Mark 1(T)狙擊步槍配用Mk.1木質貼腮板、No.32 Mk3型瞄準鏡,該槍被認為是當時澳大利亞最好的狙擊步槍。後來該槍又經英國人改進,發射7.62×51mm槍彈,依舊採用老式No.32 Mk3型瞄準鏡,新槍被命名為L42A1狙擊步槍。L42A1作為英國最後一支在役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服役到1970年代,才被帕克·黑爾M82型狙擊步槍所替代。澳軍也裝備了帕克·黑爾M82型狙擊步槍,並為其配用了ZF69型瞄準鏡。此外,SAS特種部隊還採用了德國的HK PSG1型狙擊步槍。

  1982年,澳軍裝備的帕克·黑爾M82 型狙擊步槍被最新的AW-F(又稱SR98)狙擊步槍所替代。AW-F發射 7.62×51mm槍彈,採用旋轉後拉式槍機,增強尼龍槍託,槍託可摺疊且託底板厚度可調。除了標配的斯密特·本德(Schmidt Bender)3~12×50mm變倍瞄準鏡外,還裝有M1913皮卡汀尼導軌以選用其他光學瞄準鏡。澳軍近期打算裝備大口徑壓制型狙擊步槍(12.7mm口徑),巴雷特公司的M82A1有望入選。

  1990年代:步入現代裝備

  澳軍裝備真正的突變,應該是在1990年代以後。就像1960年代澳軍第一次大換裝代表一個時代的來臨,第二次大換裝則意味著澳大利亞的輕武器裝備真正走向現代化。這次澳軍選擇的是奧地利斯太爾公司的AUG槍族。AUG槍族包含標準步槍、短突擊步槍以及輕機槍,最早於1979年裝備奧地利軍隊以及愛爾蘭、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國家。澳大利亞軍方在對AUG經過嚴格的考核之後, 1985年引進了生產線開始批量生產,早期的合同允許澳大利亞生產8 5000支AUG系列。AUG步槍在澳大利亞被命名為F88,與奧地利原型AUG步槍相比,主要是膛口消焰器做了改進,以適用於叢林作戰。F88步槍系列包含3個型號,分別是F88標準型步槍、F88-C短突擊型步槍以及F88-S步槍。F88-S取消了固定瞄準鏡,換用帶導軌的提把,以便於安裝AN/PVS-4夜視儀以及其他光學瞄準鏡。澳軍的新裝備最早是在索馬利亞行動中公開亮相的,可惜在隊伍巡邏時卻發生了由於槍枝意外走火而造成誤傷的事故。

  斯太爾公司還有兩種衝鋒鎗,一種是9mm口徑的AUG衝鋒鎗,另一種就是在MPi69衝鋒鎗基礎上改進的9mm口徑TMP戰術衝鋒鎗。澳軍已經打算為特種部隊在其中選取一款以取代老式的L34A1衝鋒鎗。SAS特種部隊選擇了德國HK公司的MP5SD3、MP5A3以及MP5K衝鋒鎗用於反恐行動,此外還有少量的意大澳軍選用的機槍為比利時的米尼米輕機槍,在澳大利亞被命名為F89機槍。米尼米機槍以可靠的性能而著稱,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其獨特之處在於雙供彈系統,無需任何改造即可使用M16的彈匣或彈鏈。F89 機槍替代了L2A1、L4A4、M60機槍以及部分MAG機槍。最新的F89型號為 F89A1-LSW,是美軍M249 SAW的仿製型,改善了供彈系統的可靠性。F89機槍目前裝配的是用於近戰的1.5倍光學瞄準鏡,澳計劃增加皮卡汀尼導軌以安裝4倍率的瞄準鏡對付400m以外的目標,同時也可以安裝AN/PVS-4夜視儀用於夜戰。與陸軍不同的是,由於特種部隊所執行的特殊任務有特殊的要求,SAS特種部隊依舊繼續使用L1A1半自動步槍、M16 系列步槍以及MAG機槍。 《輕兵器》 □袁煒 編譯 編輯/王曉西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二戰中世界各國輕武器盤點
    今天咱們盤一下【二戰中世界各國輕武器盤點】,下面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人類的每一次戰爭都無疑是一場災難,但是戰爭的同時催生了各國國防軍事的進步,二戰期間,各國的武器科技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短短5~6年的時間,就能完成以往20年所發展的成就。各種各樣的輕武器被發明出來,同時也誕生了許多武器。
  • 南昌軍事主題公園輕武器展示館春節前開館,還有四批重武器抵達南昌
    現場看到,輕武器展示館共分為上下兩層,一層為「輕武器發展史」陳列展,展出1552件退役輕武器,包含國內外的一些手槍、衝鋒鎗等輕武器,二層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裝備發展史」圖文展
  • 澳大利亞的領土變遷,二戰後買下了原屬新加坡的聖誕島
    一戰後,作為戰勝國的澳大利亞以「委任統治」形式參與瓜分了以前的德屬天平洋領地。如果算上1906年英國轉交的英屬紐幾內亞,一戰後的澳大利亞已將地盤拓展到了整個伊裡安島東半部以及俾斯麥群島、布幹維爾島和諾魯島等地(諾魯島的磷酸鹽礦開採權屬於英國)。1931年12月11日,英國議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了1926年帝國會議決議,澳大利亞與加拿大、紐西蘭等自治領獲得了內政外交自主權。從此之後澳大利亞開始被視為一個真正的獨立主權國家。
  • 我軍射擊代表隊驚豔國際陸軍輕武器技能大賽
    中國陸軍射擊代表隊在國際陸軍輕武器技能大賽勇奪
  • 二戰結束後,澳大利亞拒絕日本投降,將17萬日本戰俘全部處死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這個公告主要討論如何戰勝日本以及二戰結束後如何處置日本的問題。其中,公告中對日本投降後的戰俘處置問題進行了說明,規定日本戰俘「完全解除武裝之後,允許他們回國」。
  • 法德混成旅輕武器訓練 MG3機槍實力出場 經典老槍站好最後一班崗
    近日,法德混成旅的第291特種作戰營在米爾海姆進行輕武器射擊訓練。一般而言,法德混成旅的輕武器都由法國提供,而在這次訓練中,他們使用的都是德軍制式裝備。由於米爾海姆在德國境內,因此無法斷定他們是否在德國境內訓練時,才使用德國槍械,還是一直都裝備這些輕武器。他們使用的MG3機槍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源自二戰時期的MG42,戰後經過改裝可以發射7.62×51mm彈藥。副武器射擊訓練,使用P8手槍。這種手槍就是黑克勒-科赫研製的USP,口徑9×19mm。
  • 步槍傳奇:Vz.23,一支改變捷克斯洛伐克輕武器發展史的武器!
    一戰後,未來的輕武器巨頭,多款著名步兵武器的發源地——捷克斯洛伐克國營布爾諾兵工廠(eskoslovenská státní zbrojovka v Brně)按照1919年12月的合同向位於奧本多夫的毛瑟兵工廠購買了一定數量的Gew98步槍,這一事件後來對捷克斯洛伐克未來的輕武器發展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 外媒解析朝鮮輕武器
    和抓人眼球的飛彈、裝甲車輛甚至「核背囊」有別,朝鮮人民軍(含預備役武裝)使用的輕武器受關注度不高。儘管如此,從外媒披露的點滴情況中,觀察者仍可發現,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朝鮮國產輕武器仍未擺脫仿製路線,但也進行了某些有地域特色的改進。
  • 突擊步槍問世後,衝鋒鎗退居二線!二戰那些已永遠消失的「經典」
    可是M3衝鋒鎗一投入實戰後,因射擊時易於控制,很快就得到了美軍士兵們的信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共生產了605664支M3衝鋒鎗,而這些槍全部是由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蘇聯PPSh41衝鋒鎗:戰爭中蘇軍為取代結構複雜的PPD系列衝鋒鎗,而設計出了波波沙衝鋒鎗,沒成想卻是一款非常成功衝鋒鎗。
  • 二戰中澳大利亞為何要將上萬日軍戰俘全處死?
    在二戰結束後,由於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並沒有清算日本,而是扶持日本新政府。另外在美國人的周旋下,很多國家都選擇原諒日本,放棄向日本索要戰爭賠償。但是有一個國家因為恨透了日本人,在戰爭結束後,仍屠殺了將近20萬的日本戰俘。
  • 洛林155 50自行火炮,二戰後法國的裝甲振興之作
    二戰後法國一直致力於裝甲武器的研發,尤其是重型坦克,畢竟這關係到法國的軍事地位,然而法國畢竟因為二戰造成了技術斷層,中間丟失的四年已經足以顛覆法國原本的技術累積,因此戰後法國的坦克研發之路走得異常艱難,這種局面也直接對其他履帶式裝甲武器研製造成了困擾。
  • 韓戰中的澳大利亞營,擅長拼刺刀,與志願軍交手後營長被撤職
    在這些對手中,澳大利亞營雖然沒有什麼存在感,但絕對算得上實力強勁。澳大利亞營全稱為澳大利亞皇家軍團第3營,這個營來頭可不小。1945年二戰結束時,澳大利亞政府擔心自己在戰爭中的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向美國提出要派兵在日本分一塊佔領區。從該國第6、第7、第9師中抽調一部分志願者組成澳大利亞第3團,包括65、66和67三個步兵營,加入大英國協旅序列。
  • [視頻]澳大利亞雪梨海域發現二戰日軍袖珍潛艇
    [視頻]澳大利亞雪梨海域發現二戰日軍袖珍潛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1日 22:57 來源:CCTV.com 進入[晚間新聞報導]>>      CCTV.com消息(晚間新聞):21號,澳大利亞海軍在雪梨附近海域發現了二戰時期潛入澳大利亞海域的日本海軍的一艘
  • 揭秘緬北武裝武器來源:「山寨」中國輕武器
    《環球時報》記者在克欽邦看到,克欽獨立軍最主要的裝備是輕武器,包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造的AK-47衝鋒鎗、65式步槍、班用輕機槍和少數經過改動的81式步槍。這些輕武器部分是緬共武裝分離出來時的「遺產」,部分源於繳獲緬甸政府軍的裝備。
  • 全世界最理想輕機槍 卻通不過中國輕武器測試
    在遙遠的亞洲,有個小國也是輕武器大國,那就是新加坡。新加坡雖然人口只有500萬,面積才700平方公裡,是亞洲最小國家之一,但在輕武器領域卻算是一個「大國」,新加坡軍隊的輕武器裝備,從自動步槍到班用機槍,從近程面殺傷武器到大口徑機槍和輕型反坦克武器,均是新加坡本國製造的,而且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其中被槍械愛好者稱為「無敵100」的Ultimax 100輕機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澳大利亞的發展史,是土著人的血淚史!
    歷史上,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祖先由東南亞來此定居,居住在大陸東南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人稱塔斯馬尼亞人。原始的澳大利亞土著人分為眾多的部落集團,他們操不同的語言,用木、石、骨、貝等製作簡單的工具,以採集狩獵為生。
  • 二戰中,美軍為何大量裝備M3衝鋒鎗,而淘汰了湯姆遜衝鋒鎗?
    1941年6月,美國兵工總署輕武器發展處提出研製新型衝鋒鎗的要求,以取代湯姆遜衝鋒鎗。1942年初,剛剛參戰的美國對當時各國的主要制式衝鋒鎗:包括德國的MP40、英國的司登、芬蘭的1931衝鋒鎗、澳大利亞的奧斯登衝鋒鎗以及美國人的湯姆遜和海德M109、海德2型衝鋒鎗,進行了一次全面測評,經過各項指標的綜合對比,得出的結論,讓美國陸軍高層徹底懵圈。
  • 中國輕武器靶場試驗鑑定能力達國際水平(組圖)
    輕武器模擬揚塵實驗輕武器模擬浸河水實驗輕武器模擬淋雨實驗  中國輕武器靶場擔負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輕武器的試驗鑑定任務,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他們吸收借鑑國外相關試驗理論和技術  近年來,為適應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建設的新要求,在完成陸軍輕武器試驗鑑定任 務的基礎上,這個靶場根據海軍、陸軍航空兵等軍兵種對輕武器試驗的特殊需求,積極拓展試驗技術服務範圍。  靶場科技人員完成了環境適應性、電磁兼容等10餘項科研課題研究,建成了能夠模擬8種極端氣候的試驗室,光學綜合測試系統等一批先進的測試設備在靶場安家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