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仍有一些軍迷忿忿不平,認為為何殲20不上艦,反而是類似「FC-31」的機型上艦.縱然新型艦載機較「FC-31」一定會有改進,但是部分軍迷還是更希望重型艦載機上艦,那麼為何殲20不上艦,F22也沒上艦呢?這可能不是巧合。
為何說裝備方決定了要中型機?
其實「FC-31」和「殲20」的上艦之爭,說到底是雙發中型機上艦,還是雙發重型機上艦的爭論。甚至傳出了所謂「照顧」的說法,但是請大家仔細想想,即便退一萬步說,是要讓出這個機會「照顧」,但是具體的設計方案必然要按照裝備方的要求。
縱觀國內裝備歷史,具體指標可能跟不上,這個可以等,比如殲10定型時指標就沒到位,大概幾年後發動機材料跟上了才滿足指標。但是從未出現鍋,初始設計理念不符合裝備方要求,還能順利定型進入試飛階段。
這麼看來FC-31作為下一代艦載機的驗證機,能夠一路走過來,答案只有一個,雙發中推的中型機是裝備方自己定的要求,就是決定要中型機上艦,殲20重型機不在考慮之列,當然共享技術是肯定的,比如隱身設計等等。
那麼這時候我們再看看玩航母艦載機經驗最老道的美國,他們也放棄了F22重型機上艦,這恐怕不是巧合。
重型機上艦的問題有哪些?
為什麼艦載機「王者」玩家美國也要放棄F22,用中型的F35B/C上艦?其實這和殲20不上艦的內在道理是上相通的。大致以有以下幾個原因:
1、改造難度大,成本過高
F22和殲20都是陸基重型空優戰機,如果改造為艦載機難度是很大的。比如說起落架結構加強,僅這一點就引發機身重心變化,還要大幅增加重量,重量變化又影響彈射,當然結構變了飛控可能也要變化。其實這和重新設計一架飛機是差不多的。
雖然美國曾經試圖改進F22為艦載機,這就是「NATF計劃」,注意這裡的F22改為了和F14熊貓一樣的後掠翼,型號為F22N,當然最重要的是因為成本過高而下馬了,畢竟後期美國航母都用「塑料大蟲子」了,也沒錢折騰這樣的貴重裝備。連多金如美國海軍都放棄了,這改造難度和成本難道不大嗎?
當然有人認為,既然難度大,那就乾脆重新設計一款重型艦載機就好了。
2、中型機的優勢,基於對手決定
既然是重新設計,那就要設計一個符合現代航母作戰特點的機型,很顯然美國海軍和我們裝備方都屬意中型機,這既是不謀而合,也是現代作戰特定所決定的。
我們來看看美國航母之前搞重型機最大的作用是什麼?當然是防空,讓F14帶上一堆不死鳥去攔截對方的圖160和圖95,在美國人眼中只有這個才是威脅最大的。現在這個威脅沒了,而且防空飛彈的攔截能力也突飛猛進了。
敵人消失加上沒有用武之地,那麼現代航母更看重的就是出動能力,這和艦載機出動頻率和數量有關,很明顯中型機更能提升這些參數。例如F14長度為19米,而F/A-18僅有17米,而前者重量高達18噸,而後者僅有14噸。
放在四代機來說,中型機較小的重量和身材,能夠讓航母搭載更多的艦載機,增加出勤的頻次,不論是在制空作戰還是對海/對地打擊能力上效率都更高。而且中型機的實際載油和載彈量,和重型機相比雖然有所遜色,但是死重更低,考慮到效率上的提升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所謂見招拆招,目前美國航母的固定翼艦載機無非是F35C,如果死抱著重型機不放,面對11艘航母,單艘拼不過效率,多艘拼不過數量,那是徹底的被動。正如之前所說,未來的國產下一代艦載機定位就是要在飛行能力上超過F35C的中型機,這也是基於對手所決定的。
3、未來中型機也可搭配重型機
當然說到這裡,並非是全盤否定重型機上艦的意義,在特殊的情況下,裝備要求是在變化,如果咬死了不放,那就是太迂腐。
就好比美國在冷戰時期上了F-14,冷戰結束馬上就退役了節約資金。如果一旦情況有變,根據對手出招不同,形勢緊迫下研發一款重型機來配合中型機作戰也不無不可,當然了這需要航母作戰平臺本身已經發育得相當成熟。
考慮到目前我們新型航母的水平,不管從噸位也好,還是出動效率,搭載數量上來看,也正說明現階段需要的不是重型機上艦,而是中型機。
而且重型機可有配合中型,但是全部重型那無疑讓航母艦載機戰術變得非常單一,而中型機則彌補了這一點,也就是說重型機可以錦上添花,但是中型確是必不可少。
縱然F22不上艦,有很多複雜原因,比如冷戰後經費問題,以美國海軍「NATF計劃」和空軍「ATF計劃」對抗,而且因為軍工利益問題,F35項目已經不單純是由軍事因素決定的,這都是後話了。
但是即便是F22上艦,也絕對不會是現在這麼重,這點是現代航母作戰特點決定的,而我們現階段航母平臺的情況,尤其不適合重型機。
當然我也理解很多軍迷的心情,將心比心,我也希望殲20能上艦,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軍事裝備是科學技術,要注重實際情況,空想無用。現在我們的裝備成就也是一步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事實證明任何好高騖遠的想法都只會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