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武漢市和東湖高新區。」27日上午抵漢的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位於光谷的武漢華星光電接受媒體採訪,多次講到,儘管疫情初期面臨供應鏈困境,在漢工廠第一季度銷售收入相比去年同期未減,「非常不容易」。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 記者高勇 攝
來漢「補發紅包」「武漢工廠『頂』起全球產業鏈」
「待『戰疫』成功,我要去武漢補發紅包。」2月12日,李東生發微博說,每年初一他都會到TCL華星工廠派發紅包,但今年因新冠疫情而取消。
4月27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實現清零的第二天,趕到武漢的李東生兌現了承諾,參加武漢華星「戰疫星行動·頒獎典禮」,為員工頒獎。
「疫情發生後,包括高管在內,武漢工廠一半員工留下來,考慮到如果彼時停工,員工離開潔淨工廠,受感染風險更大,同時,武漢華星低溫多晶矽顯示屏佔全球供應20%,停產對全球產業鏈造成衝擊。」李東生回想,彼時,決定武漢工廠保持正常運轉。
長江日報記者步入參觀通道看到,約10米高的廠房內,一臺臺大型先進設備擺放在無塵車間內,1000多臺自動化設備和600多個機械臂搬運玻璃基板,讓其在不同區域、不同機器中穿梭,依次完成100多道生產工序。
而疫情防控期間,武漢華星光電t3、t4兩條產線上,無人工廠運轉如常。企業高管每日在線召開戰情分析會,做好防疫,廠區內無一員工感染。
運行中的t3項目LTPS LCD顯示面板生產線。記者高勇 攝
「儘管此前武漢工廠損失了超一成的產能,從3月下旬開始,產量逐步提高。在過去幾個月,武漢華星新入職2000多人,目前已有員工1.4萬人。4月,主打柔性LTPS-AMOLED顯示面板的武漢t4生產線,銷售已超出預期。」李東生說,還有海外大客戶寫來感謝郵件,贊TCL和武漢工廠疫情防控期間「頂」起全球產業鏈。
「堅定在武漢發展的信心」柔性顯示生產線投資增至390億元
李東生認為,「武漢的區域位置非常佔優勢。」同時,武漢營商環境非常好,武漢政府支持實業,作為全國高校及人才聚集最多的城市之一,也為各方面的人才招聘創造了很好的環境。
「我們深切體會到,武漢作為一個英雄的城市,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各界,表現出來的勇氣和精神;企業保持生產和快速恢復生產,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經過這次疫情,我們更加堅定在武漢發展的信心,我們相信武漢一定能夠在未來的中國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李東生說。
據介紹,市、區黨委政府為武漢華星開出一些物流通道,並協調企業保障了廠區員工的生活需求。
據了解,2020年第一天,武漢華星光電官微正式發布,「武漢華星光電6代柔性AMOLED產線量產出貨」。李東生介紹,這條t4產線,也是國內第一條主攻摺疊顯示屏的同類產線,企業將350億投資增至390億,產能將從每月45k增至48k,另一條t3產線也增加了超10億元的投資。未來還會在武漢規劃下一條柔性生產線。
同時,t4產線的二期、三期將加快進行,本月20日已搬入首臺主設備。7月相關設備將陸續到達武漢,到年底,三期設備到廠開始安裝,明年下半年,設計產能爭取達產。
武漢華星研發人員有3000人「未來還會增加研發投入」
記者在武漢華星展廳中看到,厚度僅有0.35毫米的柔性摺疊屏,可實現180度摺疊,摺疊後可單手握持,在可靠性方面,據悉已通過20萬次動態摺疊測試,相當於每天彎折100次。
「屏下指紋識別,低溫多晶矽做不了,但OLED可以做。」他介紹,在漢布局的產線,還將持續開發新的技術,布局車載面板、高端平板、柔性OLED等。比如柔性OLED領域,三星仍佔80%以上的市場份額,中國要縮小距離,進而超越,還須繼續努力。
李東生透露,武漢華星研發人員有3000人,去年研發投入超過12億元,未來還會增加。
武漢華星園區 記者 高勇 攝
他說,中國企業已經在大屏幕的液晶顯示裡面取得了全球的經濟優勢,同時,疫情強化了國內供應鏈。「我們更願意積極採用國內的供應商產品,從整個供應鏈的配置方面,國內的比例會進一步提高。」他介紹,疫情防控期間,企業針對國內供應商做一些工藝生產的適配,做二次工藝開發,不斷優化供應鏈。「我有信心,今年整個華星會有兩位數增長。困難時更要堅持、堅韌。」
來源:長江日報
▼